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憑意念操控機器恐成真!改造人類與AI共生,馬斯克最危險的野心將實現?

邱祐慶
user

邱祐慶

2024-03-08

瀏覽數 7,500+

馬斯克認為,幫助人類與AI融合,人類就不會因為AI變得更精密而「落後」。Flickr
馬斯克認為,幫助人類與AI融合,人類就不會因為AI變得更精密而「落後」。Flickr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4 / 3月號雜誌 「最後一分鐘」兆元商機

馬斯克的大腦晶片公司Neuralink,為身障患者植入大腦晶片,創下全球首例。馬斯克期待實現人類與AI的共生關係,但為何「願景」尚未實現,疑慮就已甚囂塵上?

特斯拉創辦人、全球知名的科技創業家馬斯克(Elon Musk),正在進行一項可能是「全球最危險」的計畫。

在這位億萬富豪的所有事業版圖中,包括特斯拉電動車、SpaceX火箭、收購Twitter、殖民火星等,都沒有他的大腦晶片公司Neuralink如此引人議論。

就在2024年1月28日,Neuralink成功為第一位人類患者植入大腦晶片,且術後恢復良好。

植入晶片的目的,是希望能從身障人士的大腦讀取訊號,並將這些數據傳送到電腦或智慧型手機上,讓他們可以透過意念來控制裝置,不需要手動點擊、打字或滑動。

這個大腦晶片看來是為了幫助身障人士,但,馬斯克的野心不僅於此。

根據《Vox》報導,2016年創立的Neuralink,2019年就指稱,已創造出可植入人腦的「線」,以及類似縫紉機的機器人,來進行人腦植入。

2023年,Neuralink獲得美國食藥署(FDA)批准,允許進行首次人體臨床實驗,並招募身障志願者,以研究大腦晶片能否讓他們控制外在裝置。

Neuralink  
創立:2016年
創辦人:馬斯克和其他七名科學家聯合創立
願景目標:開發腦機介面,增強人類的能力,在人類和AI之間實現共生關係

人腦與AI結合,可避免人類落後?

馬斯克在人腦晶片手術成功後,大肆宣傳這個名為Telepathy的大腦晶片,還在社群平台X上寫道:「大家想像一下,如果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Hawking)進行溝通時,可以比打字員或拍賣商更快的話,會變成什麼樣子?這,就是我們的目標。」

如果這項技術適用於人類,將能改變數百萬人的生活品質。至少,光是在美國,就有大約540萬名身障人士。

但幫助這些身障人士,並不是馬斯克的最終目標,只是實現他更遠大抱負的第一步。

所謂更遠大的抱負,用馬斯克的話來說,就是「實現人類與AI(人工智慧)的共生關係」。馬斯克指出,幫助人類與AI融合,人類就不會因為AI變得更精密而「落後」。

其實,Neuralink研發人腦晶片的目的,就是擔憂「AI將掌管世界」。儘管馬斯克不是唯一警告過AI風險的人,但他跟其他人不同,自有一套規避風險的計畫:如果打不過AI,那就加入AI。

馬斯克認為,AI的資訊傳輸速度遠超過人類,對AI來說,人類幾乎毫無用處,「除非我們變得像他們一樣。」

於是,人腦晶片的構想應運而生。

人腦晶片是腦機介面(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的一種裝置,這樣的技術,能讓人腦像機器一樣傳遞訊號。

包括Synchron和Blackrock Neurotech等生技公司,都在研發腦機介面的技術,甚至連美國軍方都參與其中。

科技巨頭Meta也正在研發腦機介面,讓它可直接從人腦神經元中獲取訊號,並即時翻譯成單字。

早期腦機介面的成功案例,多半集中在體育上。2006年,脊髓癱瘓的運動員內格爾(Matthew Nagle)就接受大腦植入手術,使他能藉由意念控制電腦游標,現在甚至能打桌球。

原本的Neuralink計畫,是以溫和的方式,透過動脈將晶片輸送到大腦,來進行植入手術。到了2019年,卻更改決定,選擇較具侵入性的方式,也就是直接將晶片植入大腦中。

想在變局中搶先一步?遠見週年慶,訂遠見兩年送一年,給你國際政經與前瞻科技的深度導航>

Neuralink並沒有透露太多細節,但根據Neuralink專家渡邊(Hirobumi Watanabe)在2018年的說法,這種植入方式,可以比其他競爭對手做到更多事情。

不過,Neuralink在贏過對手前,可能得先確保晶片的安全性。

編輯部製表、整理:邱祐慶

編輯部製表、整理:邱祐慶

內部爆料:實驗動物死亡率高於正常值

「實驗動物中的豬和猴子,死亡率高於正常水準,就是因為公司希望能盡快獲得FDA批准,而草率行事,」Neuralink員工向《Vox》爆料。

舉例來說,2021年,Neuralink 在60頭豬中,為其中25頭豬植入錯誤尺寸的晶片,公司隨後就殺死這些受影響的豬。工作人員向《路透》指出,如果他們有更多時間準備,就能避免類似情況發生。

「Neuralink過去的動物實驗透露出,由於產品的侵入性,以及公司員工倉促、草率的行為,未來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安全問題,」非營利組織責任醫學醫師委員會(Physicians Committee for Responsible Medicine, PCRM)在2023年5月發表聲明指出:「公眾應該對Neuralink設備的安全性和功能,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前Neuralink員工和腦科學等領域的專家也指出,晶片植入手術是一個「不必要」且「有潛在危險」的行為,甚至可能會危害大腦。

「我希望Neuralink可以證明他們的產品安全無虞,並能長期且有效偵側大腦訊號,」荷蘭神經科學家范斯丁賽爾(Mariska Vansteensel)向科學期刊《Nature》表示。

倫敦國王學院教授范霍埃斯滕貝格(Anne Vanhoestenberghe)以較為戲謔的方式表示意見:「你必須問自己,你會冒著大腦手術的風險,就只是為了能藉由意念,在手機上訂披薩嗎?」

牛津大學神經學家丹尼森(Tim Denison)則強調,現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包括觀察受測者是否有出血、中風、血管受損或感染等相關狀況,並長期觀察。

為了與AI共生,你願意拿什麼交換?

此外,人腦晶片還存在道德疑慮。

《Vox》分析,雖然晶片可以幫我們解釋大腦的活動,但可能會侵犯隱私,甚至讓專制國家更能控制人民。人們必須為這些事做好準備。

我們的大腦是人類隱私的最後防線,假設被晶片或AI控制,人類又剩下什麼呢?

在中國,政府讓一些工人戴上帽子,而帽子會掃描他們的大腦,來了解他們的情緒狀態,藉此獲取更多大腦數據;而在美國,軍方正在研究神經技術,讓士兵更適合執行任務。

專家也擔心,類似技術可能更容易受到駭客攻擊。假設人們正在使用其中一款設備時,駭客攻破藍牙連接,改變進入大腦的訊號,會發生什麼情況?或者,甚至能操控人類?

專家也警告,大腦晶片等醫療科技被有心人士濫用的可能性極高,以至於需要先制定相關法規,才能大規模應用。

另一方面,幾乎所有專家都異口同聲指出,至少仍需要幾十年的時間,你才能從你家附近的醫療院所,獲得這類尖端醫療服務。

為防範AI帶來的風險,馬斯克希望在人腦和機器之間建立一種共生關係。

然而,這種共生關係也可能帶來難以想像的風險,而且說不定,我們已沒有幾十年的時間可準備,這些風險很可能已在你我身邊了,我們只能隨時做好準備,來應對這些挑戰。

你可能也喜歡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數位專題

AI教父黃仁勳的創業領導成功之道

AI晶片巨頭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勢不可擋!1993年創立輝達以來,公司市值近來創下歷史新高,黃仁勳身價更是破千億美元榮登全球前15大富豪。隨著Computex 2024登場,他帶來的A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