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許多大都市現在都流行把自己冠上「創意」兩個字。像是吹起號角般,用著不羈的想像,愈來愈多的城市匆忙地趕上創意產業這條路,深怕一不小心就會被時代淘汰。
歐洲最大的文化規劃諮詢機構「傳通媒體」(Comedia)執行長查爾斯.蘭德利(Charles Landry),去年底在台北市一場創意論壇上表示,和他合作過的城市裡,有60個城市已經冠上創意的名字,其中有20個在英國。除了英國的「創意倫敦」「創意曼徹斯特」,在美國有「創意辛辛那提」,在澳洲也有「布里斯班創意城市計畫」,大阪則在2005年發起「日本創意城市交流協會」。
利基:每天創造220億美元價值-創意產業左右經濟命脈
創意如此受到重視,是因為世界的競爭已經從「臂力轉到腦力」。無論是小鎮或是大城市,只要是創意階級集中的地方,財富也集中於此。
「城市真正的競爭力在於創造力,這是乘法,而不是加法,」在市長官邸改造的藝文沙龍裡,台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盤腿坐在榻榻米上說。作家出身的他,穿著中國式的棉外套,搭配短圍巾,穿著和口氣都不太像傳統印象裡的官員。
為了培養城市的創意能量,從去年秋季開始,台北市的小學生增加了藝術必修課程;市府也協助一些地下音樂工作室、表演場所合法化,以維護非主流文化的生機。台灣的首都,努力跟上全球城市的創意風潮。
約翰.霍金斯在《創意經濟》一書指出,全世界的創意產業每天創造220億美元的價值,並以5%的速度遞增。在英國,創意經濟每年以12%的速度增長,在美國更高達14%,創意產業已是不少先進國家的支柱性產業。
英國是最早發展創意產業的國家。英國前文化部長克里斯.史密斯(Chris Smith)指出,英國經驗顯示,創意產業對都市經濟的重要性,比對國家造成的影響更大。近六年來,英國各地區對創意產業的興趣比中央政府還強,主要是意識到,創意產業可成為未來地方發展的經濟命脈。
隸屬英國首相的「創意產業戰略小組」在2003年就宣布,若以就業和產出來衡量,向來以金融中心著稱的倫敦,創意產業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已經超過了金融業。
熱潮:曼谷、首爾、上海、香港-亞洲全面吹起創意風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城市風起雲湧地投入開墾這片樂土,包括來勢洶洶的亞洲。
泰國政府在2004年啟動「時尚曼谷城市計畫」,透過商展,大力推銷泰國的設計師與設計產品,希望在2012年,讓曼谷躋身「世界的時尚連結點」。而一心想成為亞洲「好萊塢」的韓國,5月份在首爾新打造的「韓流塢」國際展覽中心開幕後,預料將吸引許多人前往朝聖。
紙醉金迷的上海,也不甘示弱地快速增加了30多個「創意產業園區」,可望將目前僅占全上海GDP(國內生產毛額)2%的創意文化產業,進一步提升比重,更大的野心是在五年後,能和倫敦、紐約、東京站在同一列,成為國際創意產業中心。
香港也瀰漫著創意之風,督促自己成長,訂下「創意指數」,從1999年到2004年,指數每年都呈正成長;而離它只有一小時車程的年輕城市——深圳,也不畏強鄰,自訂目標朝向「創意設計之都」。
條件:人才、科技、包容-創意人喜愛開放、全球走
「創意」是下波城市成長的新動力。以前城市講求社會資本、人力資本,現在則是要吸引創意人,累積創意資本。
頗受國內外重視的《創意新貴》一書作者理查.佛羅里達(Richard Florida),依據他對美國城市的觀察,發現有些城市的沒落與繁榮,關鍵就在於能否留住「創意階級」。
那麼創意人,包括科學家、藝術家、文化創意工作者等人,喜歡什麼樣的地方呢?
佛羅里達的研究歸納出,地方必須擁有「3T」條件:Talent(人才)、Technology(科技)和Tolerance(包容),才能吸引創意人。不論是藝術家、音樂家、不受世俗陳規束縛的文化人、同性戀,以及高科技產業等的創意階級,都喜歡開放、多元化的地方。像美國的矽谷、舊金山、德州奧斯汀、波士頓、西雅圖等符合這樣條件的城市,才能持續繁榮。
他遇見的一個案例是,一位畢業於美國匹茲堡知名大學的天才學生,就業時不選擇友善、居住環境佳、有職業球隊、也有博物館的匹茲堡,卻選擇德州中部的小城──奧斯汀。
這位染著各種顏色的尖刺頭髮型、全身刺青、還穿好多耳洞的年輕人說,原因是奧斯汀的演唱會場所很棒、種族文化多元、有極好的戶外休閒活動和夜生活,「可以擁有生活,而不是只有工作。」
今日的創意人可以全球遊走,國際大導演李安在台灣成長,在美國發跡;琉璃工房在台灣創業、聞名國際,在上海設立琉璃博物館。地方要引進人才,尤其是創意人才,就必須提供能使他們感到生活愉悅的事物。
聚落:結合工作和生活-台灣要靠縣市互補崛起
鑽研都會創新和人口成長關聯的美國芝加哥大學克拉克教授(Terry N. Clark),也有另一項研究指出,中老年創意人才喜歡自然的歡娛事物,例如清新空氣、親水、適當的氣溫、綠色的環境等。
至於年輕的知識工作者則會被九項人造的歡娛事物所吸引,也就是他提出的「9A」理論,包括:二手書和稀有書的書店、研究圖書館、博物館、歌劇、食品集中市場、星巴克咖啡、調酒吧、新鮮果汁吧、自行車道。9A因為是人造的,所以是地方可以加以營造的環境。
在台灣,可結合工作和生活的創意城市不多,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吳靜吉建議,面積不大的台灣其實可以由各縣市發揮互補作用,組成創意聚落,例如高高屏、雲嘉南、中彰投、桃竹苗、宜花東、北北基、金馬澎等。「這樣台灣的城市就更有機會因創意而崛起,」他說。
能量:全球六座創意城市-特色讓城市更引人入勝
在英國,有1/4的創意工作者聚集在倫敦這個多霧且迷人的大都市,相對非文化領域員工只有10%居住在倫敦。英國超過半數以上的電視業務,3/4的音樂出版,以及將近一半的時尚設計師都居住在倫敦。這群來自英國或遠方的創意人,讓倫敦變得獨一無二。
有些引人入勝、充滿創意能量的城市,能享創意盛名良久,像倫敦、紐約、阿姆斯特丹與東京,但這畢竟極少數。
傳通媒體執行長蘭德利認為,米蘭的時尚、洛杉磯的傳媒業、斯德哥爾摩的公共建設,或蘇黎世的金融業,都有很強的利基,可以再撐個50到100年,但這些城市要維繫創造力,還是需要不斷的努力。
就整體的趨勢來說,自1980年代之後,創意產業與城市的聯繫,才顯得愈來愈緊密。對許多面臨工業衰退的城市來說,創意產業如同為他們開闢一條新路,增加就業,重塑城市面貌,注入城市的文化多元性和豐富性,並促進社會包容。
創意城市的風貌包羅萬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自2004年起,陸續指定的六座創意城市,包括設計之都:德國柏林和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民間藝術之都:擁有古神殿遺跡的埃及阿斯旺(Aswan),和美國藝術重鎮聖大非(Santa Fe);烹飪之都:哥倫比亞波帕揚,以及文學之都:英國愛丁堡,都各有鮮明的特色。
今年將舉行世界盃足球賽的德國柏林,每天都有超過1500個文化活動在進行,每年固定舉辦創意比賽;擁有知名的博物館、全歐洲最多的設計課程,是它的優勢,吸引了各個領域的創意人才和企業湧入。
愛丁堡以擁有許多文學傳奇人物聞名,現在更是世界出版業的中心,每年的愛丁堡藝術節、國際圖書節,都吸引大批遊客和業者前往。這個城市在文學產業創造的一年經濟價值,還超過愛丁堡之外的整個蘇格蘭出版業的利潤。
表現:大地區無法壟斷-小城鎮也能有獨特魅力
大多數城市的創意策略都朝藝術發展。例如許多在市區老舊的廠房或倉庫,都被市政府轉變成創意人的低廉工作室,從而發展出令人驚艷的「創意文化區」。
台灣也跟上這股潮流。台中市火車站後的20號倉庫、台南縣老糖廠改造的「南瀛總爺藝文中心」都有默默創作的藝術家。南投縣長李朝卿一上任,就動腦筋到閒置的中興新村宿舍上,準備爭取改建成藝術村和養生村。
法蘭瓷總裁陳立恆不只發起「文化創意產業協會」,也取得台北市城市舞台藝文沙龍的經營權,「城市裡的創意小聚落,可以激盪出許多火花,」大學時代就擁有樂團、開過民歌西餐廳的他說。
在艷陽下,南台灣的原住民村落也能迸放創意的火花。屏東縣的三地門聚集七、八家在地的原住民藝術工作者。從鐵皮屋裡燒出來的琉璃珠,獲得日本的大筆訂單;魯凱族傳統配戴的青銅刀、家裡擺的百步蛇陶壺,加上創意後,就變成現代的藝術品。
「文化就是生活,生活上的創意都值得鼓勵,不管是在哪裡發生的,」陳立恆說。
即使世界上少有地方可以當之無愧的冠上「創意」兩個字,但有企圖心的城市,還是能想出辦法更上一層樓。
學者佛羅里達在研究美國創意城市排名時,得到的結論之一是,大地區在創造力的表現上,有顯著的優勢,例如舊金山灣區;但大地區並沒有壟斷創造力,像聖大非、麥迪遜這些小鎮的創意指數也很高。
營造:沒有公式的藝術-連失敗經驗都值得
長期觀察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東吳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劉維公指出,現代的城市不能再一味比硬體建設、稅賦減免、勞動薪資低,而是要讓城市更漂亮、更有魅力,有更多的活動,而這即使是不太富裕的小城市,也是有機會做到的。
即使是失敗的創意,都有好處。台中市長胡志強認為他任內最失敗的創意,就是計畫興建古根漢博物館。雖然功敗垂成,但在爭取的過程中,台中市得到的國際曝光度、引起全球藝文界、建築界的矚目,以及帶動七期重劃區的地價上漲,都讓胡志強覺得值得。
打造一座創意城市,並沒有現成的公式可用,這是一門藝術,一種定義最廣的藝術,但開放的心態和情境絕不可少。
參與許多創意城市計畫的傳通媒體執行長蘭德利建議,城市決策人士可以重新思考,以新鮮的角度,將歷史傳統轉化為新的產品;或是策畫活動,重新點燃城市的熱情;或學會編織自己的都會故事;以及誠實面對自己的障礙。
但他最後的忠告是:不要自稱為創意城市,先看看自己做了什麼,再讓別人來為你評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