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有一個地球!」20年前環保團體喊出這個響亮的口號,目的在喚起人類對地球環境保護議題的重視。
然而,儘管有心人士大聲疾呼,各國政府、民間也都採取了環境保護措施,但地球環境惡化問題,卻不見改善,反而愈來愈惡化。
更有甚者,美國環境保護協會(Environmental Defense)科學家最近指出,全球暖化的問題遠比我們預期的還快。
過去一年,大自然環境已經出現許多的警示,顯示地球的健康狀態,已經接近了臨界點。
在紛至沓來、治絲益棼的環境生態議題中,最嚴重的,還是地球暖化的警訊。
20大都市,13個低於海平面
全球暖化主要衝擊了空氣塵埃密度增加、全球海平面上升、昆蟲相關疾病的增加三方面。
19世紀末至今,地球溫度已上升近1度,使空氣中臭氧含量上升;臭氧量上升,會導致空氣中的塵埃密度升高。研究指出,塵埃密度攀升,將會導致心臟與肺部疾病 的發生率也相對提升。
其次,全球暖化造成兩極地區冰塊逐漸融化,也導致全球海平面的逐漸上升。19世紀末至今,全球海平面已經上升了20公分。許多臨海小鎮、港口,已陷入被海水淹沒的危機,也發生許多洪水氾濫的問題。目前全球前20大都市,就有13個都市是低於海平面,或者是與海平面一樣高。
更嚴重的,長期大量的雨水或是海水灌入城鎮的水利系統,將會造成飲用水水質的破壞。過去60年之間,美國東北地區、西北地區、五大湖地區,因為飲用水質的破壞,已陸續造成了大量疾病的爆發。
雖然,科學家現在都還在爭議,氣溫的提升,是否與昆蟲相關疾病的爆發有正相關性。但是,全球瘧疾在高海拔地區的發生率,自從1970年以來確實已經逐年提升,每年至少有3億件瘧疾發生,造成至少100萬人死亡。讓人不禁質疑,高海拔地區氣溫的提高,是否有可能引進更多帶有疾病原的昆蟲。
環保流氓,拒簽京都議定書
地球暖化,造成大規模的氣候變遷,已經波及至世界各地。
今年4月初的熱帶性暴風「格蘭達」,對澳洲西北部海岸的侵襲,造成嚴重水患;去年8月份,由於氣候過於乾燥,造成印尼加里曼丹的山林大火,飄散的毒物甚至隨風飄至泰國東南部,影響當地多達八個省分。
而去年8月與9月讓全世界震驚的「卡翠娜」與「麗塔」颶風,造成美國當地嚴重的物質損害與大量的失業人口,至今美國總體經濟仍深受其影響。
雖然過去各國政府,對於環境學家的建議與預測抱持懷疑的態度,但是近幾年全球環境明顯地發生變化,已經讓各國政府慢慢開始正視全球暖化的問題。
1997年12月,149個國家在日本京都協議通過了限制各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目前已有141個國家簽署批可。不過儘管全球環境保護組織對美國冷嘲熱諷,排放量占全世界1/4的美國,至今仍未簽署協議書。
2100年,台北盆地變汪洋?
據美國太空總署(NASA)科學家研究,有史以來前20名最熱的年度,1980年後就囊括了19名;2005年更是過去百年來最熱的一年。就連氣候一向溫和宜人的歐洲,在2003年8月份熱浪的侵襲中,也造成近2萬人死亡。
據國際科學期刊《科學》(Science)預測,2100年以前,全球暖化效應會造成海平面上升達6公尺。如果這個預測成真,100年後,台灣首善之區的台北盆地,將會是一片汪洋。
更嚴重的是,若地球另外兩個主要冰山聚集地區,格陵蘭(Greenland)與南極的冰塊完全溶解,地球海平面將會上升高達72公尺,這更將嚴重威脅臨海城市,或四面環海的海島國家。
新興國家的新興威脅
另外,根據美國大氣研究中心(NCAR)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地球表面受乾旱影響的面積,自1970年以來,已經成長了兩倍之多。美國境內山區的樹林地帶,為了躲避炎熱、乾燥的氣候,森林線已經向上延伸了100英尺之多(約30公尺)。
新興國家如中國與印度,目前溫室氣體排放量,仍遠低於已開發國家如美國、日本。但是兩國總計約24億的人口,以及政府當局積極投入開發工業與製造業,未來兩國將成為全球環境的最大威脅。
另外,2050年之前,中國的總電力需求,將會提升到2兆6000億瓦,相當於在未來的45年中,每週建造一座3億瓦的電廠。印度的電力使用從1980年至2001年之間,足足成長了208%,更令人驚訝的是,仍有將近一半的印度人口無電可用。
新興國家將來對全球環境的威脅會有多大,目前還不能確定。不過,各國環境專家均有共識,最重要的,還是美國等污染源大國,必須先行限制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才能夠對地球環境產生立即的改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