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3日,台灣選出第16屆總統,由民進黨延續執政,也開啟了藍綠白三黨不過半的國會新局,考驗未來四年賴清德政府的治國能力。
當前美中台情勢詭譎,著名國際關係學者、台北論壇基金會董事長蘇起,繼2003年《危險邊緣》、2014年《兩岸波濤二十年紀實》,睽違十年再出新書《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均由天下文化出版)。書中點出台灣在險峻情勢下,不可忽視的諸多挑戰,值得國人省思。
74歲的蘇起出身學界,擅長策略思考,擔任政界要職長達11年。從早期的陸委會主委,到馬政府首任國安會祕書長,洞悉台灣內政、外交、兩岸關係與國防安全。
他在自序中提及,東亞局勢、兩岸關係波濤洶湧,但許多台灣人卻安於「小確幸」,對此毫不在意。昔日讓台灣度過難關的「居安思危」心態,現已轉變為「居危思安」,令人憂心。
蘇起的新書共計11章,從踏進兩岸、外交的機緣談起,論及從政歷程與書生報國的使命;接著分析前四任總統(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決策對台灣的關鍵影響,並深究美國、中國大陸與台海軍事現實。最後以「未來可能的九個劇本」,為微妙的兩岸關係總結。
每個篇章,蘇起均透過敏銳觀察,針砭時局,見解精闢而獨特。他一再呼籲台灣要務實,不能把命運寄託在美國及鄰邦。既然兩岸不可能再「拖」,若不願看到武統的「鬥」,就要有勇氣面對兩岸政治對話的「和」。
藉由新書出版,蘇起希望看見兩岸邁向更寬廣的大局,全民攜手發揮大智慧,闖出新活路。
以下為《美中對抗下的台灣選擇》第11章〈台灣未來的九個劇本〉精華摘錄:
「三個角」與「三個邊」
90年代台灣集安全、繁榮、尊嚴於一身,達到歷史最高峰。那十年移民國外的國人,如果沒再回台灣又不注意老家的新聞,現在突聽全世界講「台灣是全球最危險的地方」,恐怕很難理解箇中緣由。
緣由必須結合六組因素來看,缺一不可,那就是「三個角」與「三個邊」。「三個角」指的是台灣內政、美國內政及大陸內政;「三個邊」則是美中、美台及兩岸關係。
由此設想台灣未來可能的九個劇本,所下標題僅為譬喻,將來何者最可能出線,主要仍看美中台三邊及其內部各方勢力角力的結果。
一、「現狀」常態化。這是目前台灣多數人希望的劇本,一般投射的劇終年份是2027、2032、2035或2049。他們的基本假定是一,基於種種內外原因「中共不會打」;二,由於極重視台灣,所以「美國會來救」。他們也相信,台灣既然平安度過70餘年兩岸隔海分治的歲月,也撐過了最近16年民進黨執政、兩岸緊張的日子,所以未來也能「關關難過關關過」。
2024年1月的台灣大選就是面對將來的第一關。這些樂觀派相信,只要勝選的政黨適度說明其政策善意,台灣政府與人民表達保家衛國決心,而美國繼續支持台灣,中共就不會肆意犯台,台灣就會繼續安全。就算北京動用經濟及外交制裁手段,咬咬牙也可以撐過。換句話說,「拖」仍然可能,且是上策。
但世界秩序已然大幅改變,「現狀」絕不可能常態化。目前尚不能預測的只是這巨變何時發生、如何發生及發生後的「新現狀」將呈現什麼狀態。
所以「鬥」是下策,「和」是上策,「拖」頂多是中策。「拖」得愈久反愈不利,且能「拖」的時日相當有限。
二、南海撞機化。指的是兩岸或美中將像2001年4月美國偵察機與解放軍戰鬥機在南海上空發生的意外撞機事件,台海情勢立時緊繃,最後透過談判才緩和。
台海中線被打破後,大陸機艦頻頻接近台灣本島,兩岸海空軍或美中海空軍近身接觸引發「意外」的可能性自然大增。為了降低緊張,如是兩岸意外,兩岸就要設法對話;如是美中摩擦,美中就要坐下來談。
如果美國積極介入兩岸「意外」,以防止武力衝突,或美中自己因意外摩擦而進行危機處理,都會進入「美中談判」的劇本。
南海撞機化引發大規模衝突的可能性不大,卻會改變兩岸長期「拖」的局面,轉而向「和」或「鬥」的方向前進,其中「和」的機率應遠高於「鬥」,因為美中台三方均不樂見流血。
台灣命運,不應掌控在美方
三、美中談判。美中談判不須動武,但台灣的命運脫離自己的掌握,改由美中兩強決定,像1984年鄧小平與柴契爾夫人決定香港前途那樣。
對台灣的好處是可以避免大量流血,壞處是李登輝哀嘆的「台灣人的悲哀」再度出現。即使台灣2300萬人當家做主了70多年,拚出經濟奇蹟、民主化及一定的國際地位,命運最終還是由大國決定。弔詭的是,由於台灣多數人對美國在心理上高度依賴,又不願流血,因此接受此劇本的可能性很高。
美中談判對北京的好處是:美中在東亞從此平起平坐,而它對台灣及東亞鄰國做出的保證,因為有美國背書,也更容易被接受;壞處當然是北京不能隨心所欲,仍然必須忍受美國的牽制。對美國而言,美中談判讓它不僅維持傳統大國的尊嚴,也享有一定的影響力;壞處是從此不能獨霸西太平洋,而第一島鏈也從此失守。
四、兩岸政治對話。是兩岸「軟著陸」的另一選擇。
倘如2024年大選後,兩岸啟動政治談判,就真的應了一句古話,「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屆時台灣的內外環境,與十年前我鼓吹「和」的大環境相比,已全然不同。不論台灣實力、美中力量對比,或北京的統一決心,都對台灣非常不利。
對話的最後結果目前無法預測。估計北京最高綱領是在習第三任內完成統一,最低則是取得台灣放棄台獨、步向統一的具體承諾。某種「中程協議」也是可能的選項。
鑑於美中實力對比日益向中方傾斜,大陸對台意志及力量的集中,台灣內部更趨四分五裂,以及美國老邁領導人可能的厭戰傾向,對話結果脫「獨」趨「統」的可能極高。
不論如何,相信只要能避戰,並維持台灣經濟成長及社會安定,多數台灣民眾應將會給予支持。
五、克里米亞化。形容台灣像2014年克里米亞半島被俄國迅速占領那樣,很快被北京全面掌控;即使台灣抵抗,程度也極輕微。這就是美國朝野策士一致擔心的「既成事實」劇本,即華府縱有出兵意願,美軍也將因鞭長莫及與軍備不足,無法「及時」趕到救援,只有眼睜睜看著中共占領全台的「既成事實」。
克里米亞化如果實現,將是冷戰結束以來全球最大的地緣政治變化,比俄烏戰爭重大太多,它的餘波必將在國際盪漾很多年。但對台灣而言,這些都不再重要,因為大部分人都在搥胸頓足:「怎麼會這樣?」
若淪烏克蘭化,台灣全輸
六、烏克蘭化。例如台灣像2022年2月奮起抗俄的烏克蘭一樣,傾全軍全民之力抗中保台,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及財產。
台灣如仿效烏克蘭,而美軍仍不直接參戰,只做情報、武器、彈藥及後勤支援,尤其無法克服地理距離而及時趕到,台灣的結局就不是「大輸」或「小輸」,而是「全輸」,輸到失去整個台灣。如果美國甘願承受大量傷亡而發動反攻,台灣將第二度成為激戰戰場。台灣幾十年胼手胝足創建的美麗家園必將化為烏有,情何以堪。
七、蘇格蘭化。指的是台海兩岸像蘇格蘭與英格蘭於1707年雙雙同意合併成一個國家一樣,自願統一成一個中國。理論上,「兩岸政治對話」只是暫時性的安排,而「蘇格蘭化」較長期性。
爭鬥800年後的和平安定,為蘇格蘭帶來前所未見的繁榮與光榮。它提高了自己的國際影響力與地位,也助長了英國後來的全球霸權。
英國霸權沒落後,蘇格蘭出現爭取脫離英國獨立的聲音:1999年蘇格蘭恢復一院制的議會;2014年第一次獨立公投以55:45比例失敗;2016年英國公投脫歐後,蘇格蘭醞釀第二次獨立公投,迄今仍未實現。只有歷史能證明這個劇本如何落幕。
八、美利堅化。指的是台灣與美國聯軍打敗解放軍,並成功建立一個新而獨立的國家,像250年前的美利堅合眾國脫離英國而獨立一樣。這可能性在今天,不是幾乎,而是根本沒有。
台灣多數人不知的是,美利堅建國美夢成真後,還有後續的故事。
1812至1815年間,也就是美國獨立後的30幾年,英美爆發「第二次獨立戰爭」:英國一面在歐陸對抗拿破崙,一面派遣加拿大駐軍南下,一路打進美國首都華盛頓,一把火燒了白宮、國會大廈及幾個部會大樓(如財政部),後因拿破崙戰爭吃緊才撤退。
同理,縱使台灣今天戰勝,試想大不列顛與美利堅遠隔重洋,30年後尚且再試牛刀,而台灣近在咫尺,大陸領導人不會念茲在茲、再度進犯,讓台灣再遭戰火洗禮?這會是台灣人喜歡的劇本?
九、廣島化。顧名思義就是美中兩者或之一,動用核子武器。
兩岸核武可能性雖低,但已不是零。如果核子武器不幸被啟用,潘朵拉的盒子就被打開。這是一齣只有劇名,沒有劇情的歷史大戲,美中台的每位策士都可設想一套自以為是的劇情。但真動手以後的情勢如何演變,沒人能預料,因為沒人有類似經驗。何況俄國與北韓也有足夠資格登台演出。
唯一可確定的就是,台灣做為美中兩條大狗爭奪的那根骨頭,絕不可能全身而退。
未來福禍,考驗全民智慧
總結以上九個劇本中,最終哪個會端上舞台,沒人能預知。目前看來,2024年1月的大選是關鍵。希望美中台三方的集體智慧,能夠讓台灣這塊福地不會遭到戰火洗禮。
台灣如想安然度過這個百年未有的變局,不能把責任都推給美國,自己必須承擔應有的責任,勇敢面對兩岸的政治對話,藉由我們自己的理性與集體智慧,謀求更好的未來。台灣未來的領導人固然必須挑起這份歷史重擔,台灣民眾也一定要做足心理建設,展現民主社會公民的素養。
如果能這樣,我們就證明台灣的民主不是只有吵吵鬧鬧、你爭我奪,還能解決問題,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問題。若然,台灣就在未來的世界史上寫下閃亮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