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AI PC題材夯為過往電腦產業找新路,2024年CES台灣隊更有看頭。工研院今年再度大陣仗前往CES現場,預計秀出遍及AI、運動科技、數位健康、機器人領域等十項新科技,並尋找出海機會。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接受《遠見》專訪,他如何看待台灣產業接下來的發展方向?生成式AI時代學生該學什麼?
CES是造夢者的天堂,各種不可思議的幻想,都有機會在此實現。不只各國知名科技大廠、新創公司總在每年1月聚集於此、秀出最酷炫的產品,對於走在技術開發最前沿的人們來說,這更是讓新想法有望從實驗室走向市場的絕佳機會。
身為台灣集結最多研發能量的工研院,去年大陣仗回歸實體CES,吸引破萬人次參觀攤位、約1200家廠商前來洽談合作。延續去年氣勢,今年再度由工研院院長劉文雄率隊前往美國賭城,將秀出遍及AI、運動科技、數位健康、機器人領域等十項新科技,尋找出海機會,同時也向國際企業取經。
「CES現場都是一些很創新的技術,也許它會是曇花一現,但也許它可以延續下來,就變成很重要的產業,我們都去看看、進行腦力激盪。」劉文雄指出,去年在現場學到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整合」,也因此,今年工研院也將端出更多虛實整合、軟硬整合的成果。
生成式AI時代,台灣更要抓準提供「加值應用」的商機
尤其,在生成式AI問世後,劉文雄認為對台灣產業來說,整合的重要性更勝以往,也是台灣的絕佳優勢,就算在AI技術本身不比大國厲害,卻擁有催生各種「加值應用」的能量。
本次展出的亮點科技「毛孩相機」便是一例,正因看準蓬勃發展的寵物商機,工研院首創專屬於寵物的自動偵拍相機,將生成式AI整合其中,可用以定義寵物伸懶腰、打哈欠、翻肚皮、打鬧等動作,自動幫飼主擷取照片或短影音,再利用超過20萬張虛擬及真實的寵物相片訓練出「寵物辨識AI模組」,未來有望進一步與寵物健康科技整合,提供獸醫精準判斷。
不只有消費性產品,如台灣製造業、醫療產業等供應鏈,都正從通用型的AI朝往專用型AI發展,包括智慧工廠透過AI改善製程,或是用AI加速製藥流程、生成疾病樣本供醫師判斷等等。
這也是為什麼,劉文雄強調各行各業都應積極擁抱生成式AI,激發更多創新應用。他以過去在工學院求學時的經歷舉例,表示這就如同早期計算機誕生時所帶來的改變,「當計算機出來時,你還能要求學生用計算尺,不要用計算機嗎?」他表示,「人類每段科技革命所產生的工具都不同,你如果不去使用它,還花很多時間去做它可以幫你的事,你就趕不上那個時代、會事倍功半。」
不侷限單一場域,能讓創新走得更遠
但要讓創新能夠成功走向市場,除了整合,劉文雄認為找到足夠多元的應用場景更是關鍵,讓技術不侷限於單一場域。這樣的思維,則最能體現在此次展出的「車載擴增實境互動智慧窗」上。
這款互動智慧窗背後整合了穿透式Micro LED顯示面板、GPS座標定位、眼球追蹤技術,目的是為了即時虛實融合的AR導覽資訊。
想像你正坐在一輛城市導覽巴士上,當望向途經的景色,顯示窗就會投出相對應景點的簡介、並進行導覽。再加上其中的「動態補償技術」,可大幅緩解乘客觀看螢幕時易出現的暈眩感。
特別的是,這項技術其實正是延續去年工研院獲得CES創新獎(CES 2023 Innovation Awards)的「我視AI魚缸」,當時是透過整合智慧展示、人工智慧識別、人機互動技術,根據遊客視線秀出相關海洋生物的訊息,準確度高達98%,甚至還可透過手勢達到互動需求,去年便獲得許多好評。
「魚缸雖然得到很多的關注,但是它的市場在哪裡?就是在博物館或是一些水族館,應用就比較侷限,」劉文雄不諱言,「那怎麼樣把技術擴展到更大,我們就想到旅行團的例子,怎麼讓它能夠結合我們一些ICT的技術,我想這就是我們對這個問題的啟發。」
重視「T型人才」培育,從應用面找出更多創新
換個角度看,劉文雄認為,要能創造足夠多的創新應用,日後人才的培育就更加重要,不只需要懂技術的人才,更要懂應用的跨領域「T型人才」。畢竟,人要不被AI取代,就必須展現出「人的價值」,若又能進一步將之與新科技結合,就能激發無限想像。
他也期許透過參展CES,能促成更多的腦力激盪,讓創新能持續優化,找到更多新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