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淨零、數位雙軸轉型的時代到來,SGS如何從法規、技術、測試到驗證,提供一站式解決方案,成為企業實踐ESG目標、邁向永續的最佳夥伴?
放眼疫情至今,全球企業最重要的大事,無非進行數位與淨零兼具的雙軸轉型了。疫情期間,人們實體接觸減少、線上接觸增加,加速了數位轉型的腳步,企業均致力以數位科技提升服務體驗、生產效率,甚至帶動商業模式的轉變;近幾年來,「邁向永續」同樣成為政府、企業的關切議題,從法規擬定、科技助攻減碳和能源效率管理等ESG策略的落實,都是重中之重。
法規成永續驅動力 雙軸轉型趨勢未歇
因此,儘管疫情已宣告結束,雙軸轉型的趨勢卻未停歇。一方面,多項相關法規陸續出台,從2023年2月《氣候變遷因應法》正式上路,將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入法、啟動碳費徵收機制,以及金管會預計於2027和2029年,分階段推動上市櫃企業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和相關確信,以營造健全的ESG生態系,「在台灣,ESG相關法規是驅動企業前進的一大動力。」台灣檢驗科技公司(SGS)知識與管理事業群副總經理鮑柏宇點出關鍵。
同時,台灣身處全球供應鏈的重要位置,也是驅動企業邁向雙軸轉型的另一大動力。近幾年來,台灣在半導體、高科技產業扮演的關鍵角色已不言而喻,相關企業因此成為品牌首波要求的對象,在逐步往淨零碳排目標邁進時,又產生「大帶小」效應,例如台積電對供應鏈廠商的減碳同樣有所規範,「整體來看,未來三、五年,受到法規階段性的要求和台灣供應鏈的角色影響,ESG趨勢只會一路往上,不會往下。」鮑柏宇強調。
值得注意的是,在雙軸轉型中,數位科技的運用,有助於企業達成ESG目標,卻也牽涉「資安」議題。台灣檢驗科技公司(SGS)總裁邱志宏觀察,如今客戶在傳統的報告之外,還會希望SGS提供資料庫、物聯網感應器產出的相關數據,便於進行風險分析,但愈來愈多國家、地區在系統端、企業端的管控之外,也開始要求醫療器材、汽車零組件、資訊商品等產品端的資安,例如針對具備資料傳輸功能的血壓計,美國FDA就規定要有資安防護。
顯然,在多變的環境、法規下營運企業,得面臨愈來愈多風險,對此,企業究竟該如何因應?「其實危機就是轉機,風險也可以變成機會。」邱志宏認為,台灣廠商的敏捷、韌性特質,都能在資安規範、淨零碳排的要求中看見,像是有廠商為了達到循環經濟的目標,使用低碳的回收材料,而新製成的產品,不僅碳排更低,效能仍和先前沒有兩樣,甚至表現更佳,「台灣廠商競爭力強,在這方面動得快,慢慢已經有一些供應商脫穎而出,這就是SGS主張的,要從『機會』的角度看待ESG。」他笑稱,儘管許多企業初投入雙軸轉型時,會因為「成本」問題卻步,但不少客戶通過SGS驗證後,訂單就開始源源不絕,「等於在達到國際要求的水準時,機會反而出來了。」
事實上,SGS做為全球測試、檢驗和驗證(TIC)市場最大集團,協助企業邁向雙軸轉型,自己也不落人後,積極落實ESG、加速數位轉型,並向客戶分享經驗。SGS本來就針對ESG的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等三大層面,設有2030年的願景目標;數位轉型部分,則善用物聯網裝置和產生的數據,監測實驗室環境,以降低耗能,這便能反過來提供客戶溫濕度設備校正的解決方案。
不只是驗證、校正 SGS一站解決所有問題
鮑柏宇強調,SGS擁有強大的跨國、跨區網絡連結,身為客戶供應鏈的一環,除了驗證、校正等服務,其實還可以提供法規、技術等多元協助。SGS本身就持續開發各項先進技術,也引入合作夥伴,進行技術整合,「SGS已具備足夠量能、廣度,能成為一站式解決客戶所有問題的夥伴。」
例如隨著ESG陸續落實,全球許多環保法規明令規範,產品內禁限用重金屬、鹵素、鐵氟龍等物質,台灣的資通訊產品又銷往全世界,企業難免擔心是否會踩到地雷。邱志宏解釋,每個國家規定不同,加上許多物質其實不會在產線原材料出現,SGS會為客戶綜整法規、做到一站式評估,指出哪些元素、化合物有較高風險,再進行控管,「我們主要以經濟又有效的方式,為客戶控管產品。」
現今,運用數位科技達成淨零排放目標、邁向永續,已成為不可逆的趨勢,這股熱潮也吹到了中小企業上。鮑柏宇建議,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不宜做太寬構面的發想,應該在全面盤點後,將有限的資源聚焦在最重要的面向。同時,SGS正在嘗試如何用更有效的方法,讓客戶尤其是中小企業,快速計算出碳足跡、完成碳盤查,「SGS期望在各個領域,都能對產業提供幫助。」
對企業來說,在數位轉型、實踐ESG目標的過程中,一面管控風險,一面偕同SGS等供應鏈夥伴,尋求機會,就是邁向長久經營、永續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