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山丘陵、九降風孕育出一片茶米之鄉,300年前曾是台灣政經中心,長出傲視全球的半導體業,將新竹推上世界科技比拼的浪頭尖端,高階專業技術人才趨之若鶩,這裡也擁有台灣所得最高的里,也是全台最為年輕的城市之一。
邁入新時代,這座同時擁抱歷史靈魂與尖端科技的城市,如何在老城區的骨幹中長出新生枝枒?
在新竹市火車站坐上182號公車,從這棟後文藝復興時期兼有巴洛克與德式歌德風的歷史建物出發,途經曾為1936年代「台灣總督天然瓦斯研究所」的工研院光復院區、自1970年代以半導體研發帶動台灣產業轉型的陽明交通與清華大學,最後抵達見證張忠謀發跡之所、改變世界科技業版圖的新竹科學園區。
這條今年甫開闢的公車路線,短短25分鐘的車程,搖搖擺擺,帶乘客見證台灣由戰後農業經濟型態,迅速轉型為高科技及創新服務產業的歷史。
然而在近年全球經濟成長引擎減速、產業生態鏈重組的結構下,電子科技產業是驅動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關鍵,新竹市因持續創造就業機會,瘋狂磁吸高薪人才攜家帶眷移入,每月逾千人在此落腳深耕。伴隨著人口快速湧入,這座文化古城不得不面對現有都市化及社會變遷所帶來的考驗。
不重視基本哪來的根本?基礎設施必須跟上永續發展的需求
若你曾與新竹市長高虹安深聊城市治理的願景,能感受她不以建設單一大型公共建設、煙火慶典為目標,而會系統性地慢慢梳理一個城市的肌理,她深知照顧好市民的需求只是做到「基本」,如何打造一個適合全齡宜居、樂活就業的環境,才是城市治理的「根本」。
高虹安認為,面對城市不斷擴張,市民日常最有感的問題便是交通壅塞帶來的就學、就業通勤困難。
她親自主持交通改善會議、道路安全會議,邀來專家學者共同「馴服汽車」。這一年,新竹市民的生活悄悄地發生了改變:進出市區的高峰路完成拓寬工程,慈雲路及新竹市高鐵下聯絡道等替代道路分流車潮,甚至有了第一條串接火車站、科學園區、生醫園區及新竹高鐵站的巡迴巴士。
延宕多年、橫跨新竹縣、市及新竹科學園區的「大新竹輕軌計畫」,也於今年11月底簽署合作備忘錄,共同爭取中央支持與協助,加速區域公共運輸建設。高虹安提到:「民眾期待的事情不要永遠只是可行性評估,而是要有行動實踐。」
社會福利不濫撒政策牛肉 用創新思維破窠臼
「想打造年輕族群敢婚、願生、樂養的城市,必須落實每一項讓人有感的教育、社福政策,支持中壯族群深耕發展。」
盤點2024年新竹市政府的預算,可發現教育科學文化及社會福利就占預算歲出逾56%,創下歷年最高,項目包含托育補助加碼、托育服務精進、加倍生育津貼、夜間及假日定點臨托等扶幼托老福利。
這座台灣極少數「逆少子化」的城市,長年也因為學區劃分趕不上城市人口增加的腳步,從國小、國中到高中,家長最擔心小孩搶不到就近入學的機會,甚至有不少學生要坐高鐵北上念高中,更加劇了尖峰時期的交通流量。
新竹市政府今年以「就近就讀」為目標,著手規劃學區重劃,也邀請學者參與規劃安心就學步道,讓孩子上下學不再成為家長的負擔。
針對長者,新竹市府也打造照顧學習站、樂齡學習中心及高級生俱樂部等,邀長輩參與「不老派對」,用街舞、調酒及魔術等課程走出家庭。
此外,高虹安也運用以往企業經驗突破既有框架思維,例如科學化分析敬老卡使用痛點,釐清卡片點數使用率為何僅有8%,找出長者行動模式,新增地方農會消費、國民運動中心場地租借、國道客運與台鐵等項目,鼓勵長輩走出家門運動或支持在地農產品,能「吃得好、動得多、交朋友」延緩老化。這項長輩有感的創新福利,未增敬老卡預算,藉口耳相傳傳遍大街小巷,現敬老卡使用人口已經從66%上升到71.4%。
接軌國際產業淨零趨勢 邀產-官-學攜手轉型
新竹市擁有世界半導體關鍵技術的研發中心、供應鏈群集,是驅動台灣經濟成長的心臟。然而,現今世界變化越形快速,科技發展變革呈指數型增長,人工智慧、雲端服務發展及淨零碳排等趨勢,帶來新興產業體系變革;因此,這座城市必須抓緊世界脈動的趨勢,進行前瞻性產業佈局及人才培育。
「新竹有五所大學、工研院與太空中心,由研究機構做先期產品或技術可行性研究後,再技轉到業界,產-官-學的鐵三角是新竹市特別的競爭優勢。」看準科技與綠能產業未來數十年蓬勃發展,高虹安找來陽明交通大學開設人才培訓專班,培育半導體中階製成管理與設備人才,也與中華大學合作提供風電產業在地化訓練服務,培養儲備台灣風電在地人才。
為應對2050年淨零碳排的趨勢,台灣為國際供應鏈重要一環,企業被迫加速減碳。新竹市首創「ESG媒合平台」,邀請企業參與政府的永續發展專案抵換碳權,與國際趨勢接軌;至於中小企業又該如何緊追國際趨勢、自我提升?則有「新竹市永續發展及氣候變遷因應推動辦公室」,逐步完善永續發展的政策配套,間接驅動企業永續轉型。
剪綵不必在我,以公共利益做決策,勤懇務實解決問題
問高虹安從科技企業跨域政治治理,感受兩者最不一樣的差異為何?他認為「企業思維以股東利益為優先,但地方政府的角色要以市民利益為優先,過程沒有絕對答案,解決公托長照、交通或產業發展、提升基礎建設,都要在有限預算內做出最好的決定。」
就任一年,高虹安面對民意檢測,高虹安與市府團隊仍舊堅持選擇一條不一定有煙火的道路,而是在日常中更務實的解決問題,即便感受不是立即有感,成果不是馬上見效,但是「小到看不見的下水道工程,養育家庭需要的月嫂平台、學區劃分、長者照護,大到輕軌建設、產業發展等。」這些基本功都很重要,市府團隊積極找痛點、突破現狀,「即便城市的長期願景要看到開花、結果可能超越我的任期,但這不代表就應該放棄目標。」
面對新竹市這座文化與科技並存的無限城市,高虹安期許未來有跨世代、跨領域的公民持續接棒,當這些基本功成為城市永續發展的根本時,城市的願景深度,就蓄積於當地文化歷史脈絡中,茁壯於社會,成為堅不可摧的城市韌性。
(影片由新竹市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