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吳靜吉:創意不能「一夜情」

楊瑪利、王怡棻
user

楊瑪利、王怡棻

2006-03-23

瀏覽數 22,800+

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吳靜吉:創意不能「一夜情」
 

本文出自 2006 / 3月號雜誌 創意變黃金 衝破千分之三機會

現在大家動不動說創意、創新,其實創新與創意是不同的。創新是用在企業界,其中包含執行。創意,也就是創造力,則用在教育界,不一定要執行。

創意要經過商品化、商業化才能成為創新,所以人文學界在和企業談創新、創意時,往往有個gap(鴻溝)。施振榮曾說,東西不能賣錢,就不算創意。但教育界認為,學生有一個好的idea(想法),就很好了。

現在台灣很少能把小專利商品化,是因為中間漏掉一大段,各個領域的人溝通不好。其實從創意到商品,每個流程都很重要,我們要認出誰適合做什麼。有些人很有創意,有些人則適合執行,有時要從流程組一個團隊,彼此合作。但許多企業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是台灣創新的困境。

台灣重小創意,獨缺大創新

台灣商品化的創意只有千分之三,比例比外國低很多的原因是,我們的專利都很小,價值不高,不像微軟,一個專利就夠了。這就要談到大C(creation)與小C,大C是能改變人類文明的創新,小C則只是生活中的小創意。

我又把它分成一種是改變文化,一種是能產業化,就是二乘二等於四。像愛因斯坦的研究就是大C,生活上很多東西都是受它影響。

杜拉克曾提到當初沒有人想到鐵路、蒸汽機能改變什麼,但後來卻改變人類工業,IT也是一樣。英國有個研究指出,現在進入小學就讀的小孩,他們未來的工作會是什麼?50%現在還沒發明。就像以前沒有CKO(知識長)一樣,而這幾年生物科技、數位內容等,也都是過去沒有的。

但公司做研發通常不是從基礎科學看。比如台灣現在做的偏重在小C,也就是產業界的發明。杜拉克在《創新與創業精神》中提到,創意的來源,一部分就是程序上的改進,台灣專利大多屬於這種,這也很值得,可降低成本,但一定要打破這個,回到大C。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大C一定要大投資,中研院做的就應該是這種基礎科學方面的大C。台灣有這個需要,但整個教育制度都比較小鼻子、小眼睛。

小C也分成兩種,一種是從產業的創新角度,另外就是像學生創意競賽、生活中的創意。但是這兩個小C又沒有接上。所以我很鼓勵產業界去看學校的競賽,因為會得到一些靈感,不要只批評。

好的是,現在台灣對創意的態度已經愈來愈正面。以前會認為搞創意都是神經兮兮的,不著邊際。慢慢大家開始期許自己有創意。學術界或業界都在開始注重創造力,像是創造力教育白皮書、教育部的「創意台灣,全球布局」。企業界更是人人談創新。各種媒體報導創意或創新很多,學校也努力在做,現在有六十個大學開課「創意的發想」。創意已經變成這個社會的口頭禪。

《創意新貴》講到創意的城市,要靠三T。第一是Talent,即知識工作者。創意也跟科技有關,也就是第二個T——Technology,因為高科技的創新發明愈來愈多,科技業吸收很多創意人才,高科技與現在的產業結合,更能出現許多創意,像是數位內容。第三個就是包容Tolerance,有創意的人才通常是邊緣人,像同性戀、少數民族。

現在台灣對創意人的包容力相當不錯。像趨勢科技張明正、明基李焜耀都可以讓員工穿牛仔褲上班,這就是包容。但台灣的創意常是變、變、變,很不穩定,就像是「一夜情的創意」,沒累積也沒有深化。一個方法用不好,馬上換另一個方法,什麼方法都用過,到頭來卻沒有一個方法會用。還有現在校園內流行搞怪,這個氣氛是不錯,但第一個上台跳芭蕾舞的校長是創新,第二個再上台跳芭蕾的校長就是抄襲了,不是創新。(楊瑪利、王怡棻採訪;王怡棻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