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投信生存遊戲 第三回合開打﹗

陳怡貝
user

陳怡貝

2006-01-01

瀏覽數 16,850+

投信生存遊戲 第三回合開打﹗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6 / 1月號雜誌 窮人商機崛起

2003年6月,接下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印璽後,林弘立對理事長這單純的「義工職」開始有不同感受。「事情都發生在我頭上,遇到了就處理,」林弘立認命地說。

這兩年來,歷經投信投顧法通過、聯合投信事件、私募基金受益憑證確定納入稅基、新金融商品接連開放……,每一個事件,都足以把投信業高高捧起或重重摔落,投信高層主管們三不五時要「危機處理」,林弘立也無法再隔岸觀火,頻頻代表公會與主管機關協商共議。

從林弘立忙進忙出、投信投顧公會號稱「全中華民國最有力的公會——會員今天被罰,明天乖乖繳錢」可嗅出:投信業生存遊戲規則已悄悄轉變。

第三個十年 淘汰賽的起點

2005年,媒體不僅唱衰台灣,也唱衰投信業,稱這是「投信大限年」。

「沒這麼慘,不過挑戰的確很多!」是投信高層們的共同看法。林弘立以「數字與業務內容的改變」將投信業的現況一語道盡。

林弘立解釋,1980年代起,投信的第一個十年,「台灣股票只漲不跌」,國內僅有的四家老投信,只要操盤績效好,日子就很好過。第二個十年,前半部股票和債券各占一半,但後半部幾乎是債券型基金的天下;這個時期,只要業務強、公司形象好,努力把基金規模衝大,就大賺錢!

如今,邁入第三個十年,數字上股市只跌不漲;業務內容上不只發基金,還有代操,新金融商品百花齊放,過去當做寶的債券型基金卻江河日下。

台股一蹶不振、處理結構債又讓不少投信虧損累累,加以國人仍有將基金當股票「短線熱炒」的習性,要維持基金規模難上加難。

部分投信苦不堪言,已經私下透過掮客招親,希望嫁個好人家。

林弘立透露,目前已有外資在尋求併購國內投信的機會,希望藉著併購現有的投信,快速地讓產品線齊全,以利進攻財富管理、退休金市場。

債券型基金 蚤子抓不完

張愛玲形容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用以形容眼前的國內債券型基金,一點也不為過。

2004年發生的聯合投信旗下債券型基金淨值波動,引起投資人恐慌大量申贖,意外掀開這襲不止爬滿蚤子,還躲了一群鴕鳥心態業者,與沒有危機意識官員的袍。分券、作價讓結構債非常「華麗」——只會成長不會跌、無風險、流動性又高,然而潛在危險卻沒有業者願意去面對。

據公會資料,國內債券型基金整體規模曾在2004年5月達到新台幣2.4兆元高峰;但截至2005年11月止,規模銳減到1.38兆元。

公會估計,2005年全市場至少有6000億元的結構債,金管會為推動業者抓這些「蚤子」,不惜以禁發新基金為鞭,力求業者降低結構債比重;並在2005年底前徹底解決反浮動利率債券問題,在三年內,債券型、貨幣型基金都要分流。

處理結構債有多積極?

自2005年8月底,主管機關開始掌握結構債處理進度後,每天下午,旗下有債券型基金的投信總經理都得在「體檢表」上簽名。

「體檢表」上一行數字代表一支債券型基金的現金、公債、結構債、普通債、存款部位各多少,當天贖回、申購等買賣數字,一個都不能少。「這些數字就像身高、體重、血壓,每天監控,一目了然!」一位投信總經理笑稱。

證期局靠這一行數字監控債券型基金,一旦發現流動性突然降低、客戶大量贖回等異狀,馬上打電話去「關心」。

此外,近一年來,林弘立還有「星期三的下午茶」。

林弘立回憶,當初開始抓結構債蚤子時,主管單位陸續約談投信董事長、總經理去「喝咖啡」。

很多人第一次被約談還搞不清楚狀況,甚至不知該如何處理,他代表公會以「客人」身分提供建言、居中協調,沒想到最後變成「team member(隊員)」。現在每個星期三下午,都得陪主管機關和業者「喝咖啡」。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為處理結構債,公會保守估計,整個投信業損失約50億元。金管會清理結構債的鐵腕作風,難免招惹爭議,但藉機將過去叫好不叫座的債券基金分流制徹底執行,卻獲得業者一致地認同,認為決策正確,有助未來市場的正常化。

寒冬將盡,投信回春?

「現在是寒冬,」華頓投信副董事長羅立群說,「但快過了,2006年投信業將回春!」

商業嗅覺敏銳的他,認為2004年底通過的境外基金總代理制、開放券商經營財富管理業務、法規大幅開放,以及「搶救卡奴」事件讓銀行消金事業受挫,將更全力經營財富管理業務等,是投信業者的四大機會。遊戲規則的大幅改變,只要誰能先抓到方向、火力全開,攻城掠地不是難事。

有些投信嘗試力挽狂瀾,積極尋找債券型基金的替代商品,留住資金。保誠投信就針對過去債券型基金客戶求保本及低風險的屬性,發行美元短期債券基金,2005年11月成立後,兩週內即吸金近57億元。

此外,投信業者普遍看好退休金市場這塊大餅,認為是未來最大的商機。現在公會積極推動勞退金自由化,仿效美、加、新加坡等先進國家的現行制度,由政府扮演監督角色、投信負責提供產品、規劃資產,讓企業與勞工自行決定資金運用方式與投資標的。

私募基金的快速成長亦不容小覷。因其可為客戶量身訂做,且採事後報備制,成立容易,利於掌握市場先機,要達到預期報酬相對容易,因此受到投資人青睞。據公會資料,投信投顧法允許成立私募基金一年後,國內投信已發行一百三十三支私募基金,規模近512億元。市場推測,四十五家投信中,已有超過六成的業者加入私募基金行列。

另一方面,國泰投信總經理張錫認為,投信業還有很多機會。他舉例,國外的保險與資金管理資產比約為1:1,但台灣現在約為10:1,若投信可成功轉型為資產管理公司,未來成長可期。

經營面:靈巧取代蠻力

「不要被環境嚇到!」羅立群觀察到,不只市場看扁投信,很多投信業者對自己也沒信心。投信業的第三個十年,遊戲規則重來,不會有鳴槍聲告訴業者開始玩了,誰先意識到自己在局中,就可能贏在起跑點。

林弘立建議,未來投信應定位為資產管理者,或是產品設計者、提供者;並且強化經營、產品設計能力,不再以量取勝,而是以客戶滿意度,維持基金資產規模。

最為業界稱羨的,莫過於有證券起家集團撐腰的寶來投信,在集團力量下,得以發展複雜、需要團隊力量的商品,產品創新能力領先業界。其發行的台灣卓越五○基金規模近400億,市占率達1.96%,吸金力超強。

有外資及保險背景的保誠、彰銀安泰、友邦等投信則因龐大的保險業基礎、國外產品挹注,先天條件良好,「保險加投信,攻城掠地,」保誠投信總經理柯世峰自信地分析。

華頓投信大手筆花費三分之二人事成本在投資研究部門、藉著國際經驗豐富的團隊人才,努力朝資產管理公司努力,成績已可從其基金經營績效窺出端倪。

其他試圖區隔市場的,如富達投信率先推出零手續費產品;國泰投信不惜砸大錢買基金管理系統、首推傘型基金。

總經理大位不好坐

投信總經理原本就是高流動性的位置,2005年流動更形嚴重。高升、回老本行、家庭因素、轉換跑道、挖角跳槽……,投信總經理異動原因林林總總,但林弘立低調地承認,的確有總經理因債券型基金出問題而丟官。

「這行壓力很大,這個位置也不是很好待,如果沒有方向,就只能看基金規模一直萎縮,」張錫無奈地說出大部分投信總經理的心聲。

從1997年任統一投信總經理,面對股市到現在沒成長過,林弘立也不禁感歎,「做什麼生意已不是總經理可控制,」以前只要懂研究就可當總經理,現在的核心競爭力是團隊要強;否則即使是身經百戰的老總,若跟不上新商品開放的腳步,立下贏的策略,就只有被淘汰的份。

沒有三兩三,豈敢上梁山?披甲上陣的老總們,想好招數了嗎?

金融小辭典

●結構債:公司債的一種,與一般公司債差異在於票面利率條件為「結構式」,即「反浮動」利率,或是以「區間利率」為計息標準,可讓企業籌措成本較低的資金。

●分券、作價:為一體兩面,是台灣債券型基金特有現象。作法為公司債或金融債發行時,以新台幣2億元(或更高金額)為單位分割成不同券種,以降低價格,當債券型基金買入債券後,若投資人贖回基金需要評價時,業者便可串連券商,操作公司債價格。如此一來,即使市場利率大幅波動,公司債的價格也文風不動,導致債券型基金的淨值往往失真。(陳怡貝)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