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台企投資歐陸的新選擇,為何現在適合「買」瑞士?

雜誌原標題:為何現在買瑞士?

羅之盈
user

羅之盈

2023-10-26

瀏覽數 3,150+

併購是企業發展的加速生長劑,現在的瑞士,已成為台灣企業投資歐陸的好選擇。羅之盈攝
併購是企業發展的加速生長劑,現在的瑞士,已成為台灣企業投資歐陸的好選擇。羅之盈攝
00:00
00:00

本文出自 2023 / 11月號雜誌 為何現在買瑞士?

提到瑞士,多數人想到的是名錶、瑞士刀、三角巧克力,還有象徵瑞士精神的馬特洪峰。而今,對許多台灣企業來說,這裡還是可以買技術、市場、通路的互補型國度!除了傳統的「精密機械」產業,瑞士近年也以「生技醫療」打響名號,仰賴這兩帖良方,創造絕佳的國家競爭力。台灣在地緣政治影響下,供應鏈移轉,促使東南亞成為近五年企業投資的地區。然而,併購是企業發展的加速生長劑,這味營養針,能有更多元的方向、更新鮮的想像,現在的瑞士,已成為台灣企業投資歐陸的好選擇。

去瑞士,不只可以買名錶、巧克力、瑞士刀,對台灣企業來說,更是可以買技術、市場、通路的經濟體。

接連遭受黑天鵝襲擊的歐陸經濟,近年意外成為台灣企業向外擴張併購的機會窗口。相對於德、法、義等歐洲主要經濟體,時有台企併購案,位於歐陸中央位置的瑞士,消息並不多,但在眼光獨具的企業家眼中,台瑞兩地意外的相似又互補,反倒成為一塊值得開發的策略型投資寶地。

瑞士面積4.1萬平方公里,略大於台灣,山多礦少、周邊強國環繞,對台灣人而言,似曾相識。

經濟層面,兩國同樣依賴外貿,中小企業占比九成、隱形冠軍居多。產業類型層面,兩國都專注於利基型產業,強調合作勝於競爭,並各自走向精緻人力的工業類型,例如瑞士的鐘錶工藝、台灣的工具機與半導體工藝;以及知識型產業,例如瑞士生技製藥、台灣的資通訊產業。

集結台灣指標性製造業的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看中台瑞產業互補機會,日前率團出訪瑞士,《遠見雜誌》隨行實地探查,尋找新機會。

「台灣與瑞士在環境與處境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瑞士靠著兩大產業;生技醫療、精密機械,創造絕佳的國家競爭力,這兩大產業正適合台灣產業的價值轉型,」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理事長、佳世達董事長陳其宏表示。

瑞士創新能力旺盛,重視產學合作,是台灣產業整合的好對象。蘇黎世理工學院「ETH產業日」上,一頭活潑的機器狗,吸引眾人目光。羅之盈攝

瑞士創新能力旺盛,重視產學合作,是台灣產業整合的好對象。蘇黎世理工學院「ETH產業日」上,一頭活潑的機器狗,吸引眾人目光。羅之盈攝

7大理由,台、瑞企業很「速配」

不過儘管台瑞兩國發展路徑相似,現實的是,經濟現況卻有三倍落差。

台灣人口約2300萬、瑞士則為870萬,兩國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國內生產毛額)相當。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23年9月數據,瑞士人均GDP為9.24萬美元,遠高於台灣3.26萬美元。也就是,瑞士的人均GDP為台灣三倍。

強勁的GDP成果,反映在瑞士高張的物價水平,超市裡最便宜的一條吐司要價新台幣150元,超普通的日常便當,至少新台幣500元起跳。如此高的物價水準,對應到積極拓展國際併購的台灣企業來說,「買」瑞士,是個好選項嗎?可以先從疫後國際局勢三大變化來觀察。

一、歐陸局勢改變,併購價金不再高昂。

歐洲整體併購交易量,不論是件數與交易額,近兩年趨勢往下(表1),但仍保有足夠的市場活絡。根據Dealogic與安永研究報告,2023年上半年可達4242件、交易額1780億美元。值得注意的是,現在購買歐洲企業,將比以往便宜,觀察代表歐洲主要上市公司指數的Stoxx Europe 600,整體本益比倍數及企業價值乘數,一路下滑,幾乎是五成至七成之間(表2),是低價收購的時機點。

製表:杜軍儀

製表:杜軍儀

製表:杜軍儀

製表:杜軍儀

二、疫情過後,台灣能見度提高。

2018年掀起的疫情,台灣前期防疫作為受到全球肯定,推升國族能見度與好感度。

瑞士是諸多國際組織的歐洲總部,包括聯合國(UN)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國內著名的生技醫藥產業,則有諾華(Novartis)、羅氏(Roche)等國際級大藥廠。因此相對於其他國家,瑞士的社會氛圍對於醫藥、公衛等議題,有較高的敏感度,也對台灣在疫情時期的優異表現,留下深刻印象。

「很明顯的是,對台灣有興趣的國際友人,比以往更多了,」台灣駐日內瓦辦事處處長蘇瑩君指出,2021年世界衛生大會裡幫台灣出聲的,除了友邦之外,還有5個非邦交國。到了2022年有10個,2023年有11個,「多年前我曾派駐日內瓦,當時關心台灣的人很少,現在來的比以往都多。」

三、中國企業併購動能下降,相對台企買得到。

長期以來,因為產業與國情的相近性,台企併購的主要競爭買主是中國企業。若要與中企比資金,以往台企並不吃香,但疫情過後,國際併購環境也出現變化。

加快永續轉型的關鍵契機:COP28全解析論壇,熱烈報名中

台灣駐瑞士代表處黃偉峰代表表示,台灣電子供應鏈在疫情期間,顯現高價值,擁有很好的科技品牌競爭力,「瑞士新創活躍、喜愛新科技,很適合與台灣企業搭配,往高附加價值的方向轉型」。

不過他提醒,瑞士的特色,不只有台灣看到,其他國家同樣擁有投資瑞士的機會,尤其是中國資本。這兩年中國經濟還未回穩,限制了中國向外投資的影響力,「這反倒是台灣的機會了。」

數據也同步支持黃偉峰的觀察。中資併購歐洲標的之交易額,近年持續下探,2023年上半年成交16件、總額約0.76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期的24件、14.76億美元,下降95%之多,少了對手積極競價,台灣企業此時出手,有更好的成功機率。

微妙互補,瑞士適合台灣企業轉型

既然客觀投資環境出現機會窗口,但是台企併購瑞士公司,有哪些好處?可再從四個面向分析。

一、台瑞產業的微妙互補性:

瑞士前兩大優勢產業,分別為化學/生技/醫藥、機械/電子/金屬,前者占瑞士總出口金額高達五成,後者則約占一成二,兩項產業都有擁有百年以上積累。

「產業特性影響深遠,」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所長傅文芳,長期協助企業進行併購盡職調查(DD)。他表示,瑞士藥廠延伸出蓬勃的生技產業,鐘錶技藝延伸出微型的精密機械,這種高附加價值的類型,適合台灣企業加以整合。

根據瑞士生技協會(Swiss Biotech Association)2021年數據,國內共有251家研發公司、63家生產公司,從業人員多達25萬人,龐大的產業能量,讓技術與新創蓬勃,瑞士生技業每年都有新創公司IPO。

對應到台灣,台灣在製藥領域能量微薄,但因ICT資通訊產業而延伸的新一代醫療器材,卻非常著名。根據經濟部數據, 2021年台灣醫材產業產值達2363億元,年複合成長率達22.8%,動能正強,也恰巧是瑞士生技醫療相對薄弱的一環。

瑞士產業特色在to C(終端消費者)市場,特重創新與研發;台灣產業特色在to B(企業)市場,特重資通訊與製造,不僅展現在生醫產業,也展現在機械/電子/金屬領域。

二、瑞士帶來的「溢價」效應:

瑞士企業對於經營事業的理念,跟台灣很不同,台灣注重成本控制,追求效率,創造獲利與價值,長期以來都是往成本更低的方向思考,但是瑞士企業則是專注提升價值,並讓品牌成為溢價誘因。

瑞士西部促進機構GGBa執行總監柏翰(Thomas Bohn)指出,他感受到台灣參訪團重視成本效益的一面,而瑞士勞工貴、土地價格高,就國際投資來看,客觀條件似乎沒那麼好,「但從過去經驗來看,『Swiss Made』就是可以賣更好的價格。」

三、稅務、勞動條件相對好:

瑞士聯邦大蘇黎世經濟促進署資深經理秦蘭(Lan Qin)表示,「瑞士的企業稅大多在20%以下,以工業重鎮的大蘇黎世區為例,約是11.8~17.5%之間。從國際稅收調研機構BAK Taxation Index數據來看,相較於歐洲主要大城的平均稅率約26.4%,瑞士稅負不算高,」而且瑞士勞工工會較為溫和,整體勞動政策,對資方有較優的經營保障。

四、瑞士的多元國情:

企業進行國際併購時,除了價格考量之外,也取決於賣方是否願意。瑞士久居於列強周圍,民族性格較為謙和,長期以來多元種族融合,官方語言就有瑞士德文、法文、義大利文、羅曼語四種。社會氛圍養成極高的「包容性」,對於量體不大的台灣,相對歐陸他國有較高的接受度,「其實能夠雙方平等地展開溝通,就已經非常可貴了,」台企參訪團成員表示。

分拆公司,台企值得關注的機會點

若從「買瑞士」的觀點來看,台灣企業可關注哪一類的併購項目?

「集團分拆獨立的事業部門,通常有穩定業務,不論是買進技術、產品能力,還是市場、通路,都是可考慮的類型,」安永財務管理諮詢服務總經理何淑芬分析,歐洲分拆案在2022年達2480件,相比2021年增幅26%,「安永CEO調查」顯示高達34%的企業高階主管,預計在一年內主動推進、分拆非核心業務的交易,「這也是台灣企業進行國際併購的很好標的。」

地緣政治影響下,全球供應鏈大移轉,也促使台灣企業積極展開多地布局,而跨國併購是企業發展的一劑「營養針」,能快速促進企業成長,也可擁有跨國資源來推展多元營運方向。站在百年巨變的當口,瑞士,或許是台灣企業靠併購升級的一塊關鍵拼圖。

你可能也喜歡

2024引爆你的變革奇點
數位專題

2024引爆你的變革奇點

全球變局紛至沓來,你準備好了嗎?台、美大選衝擊地緣政治,俄烏、以巴衝突不斷,AI變革加速人類演化史⋯⋯。2024全球迎向關鍵時刻,立即隨《遠見》找到你的變革奇點,引爆產業與人生的無限可能!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