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個小時的藍白合馬拉松會談,國民黨、民眾黨兩陣營表面上在會中似乎達成多項共識,但偏偏在關鍵問題——「如何產出最強候選人」未能聚焦,這使得再多的共識都可能淪為紙上談兵。更值得注意的是,國民黨最後掀底牌,希望採用「開放式民調」來定勝負,令民眾黨深感詫異……。
微笑走出會議室,藍白兩陣營看似氣氛融洽,實際上卻暗潮洶湧。金溥聰總結,這場會議如同前面講的,雙方都沒有設前提,也進行充分的溝通,氣氛也很融洽,雖然達成了一些共識,但各自對一些議題持保留看法。黃珊珊也認同雙邊有好的開始,但仍有一些內容需要帶回討論。
藍營出奇招,候如何分高下喬不攏
雙方陣營隨後公布了今天的會議紀錄,裡頭看到不少達成共識的地方,但對於如何產生在野最強候選人?雙方意見相左,也成為藍白能否合的最大關鍵。
民眾黨維持會前態度,希望透過五間民調公司,採市話手機各半、對比式民調的方式,用最終的平均數來決定勝負;會前一直不肯鬆口的國民黨終於亮底牌,主張採用美國、法國、南韓等民主國家行之有年之開放式「民主初選」,由民眾投票,展現直接民意。
至於實行的方式,是在22縣市或73區域立委選區設立投票所,參加投票民眾不分黨派,為了防止有灌票、動員情形,投票前必須親簽政治理念(在野整合下架民進黨)認同卡才可進行,採實名制並核驗身分證。若雙方最終能產生在野最強候選人,就會參加三場電視辯論會。
金溥聰表示,這樣的做法是黨部、競辦一起討論後的想法,縱使要花較長的時間,但根據過往經驗,他們判斷時間是足夠的。
過往初選最擔心對手灌票、動員等情形,金溥聰直言,就算進行電話民調,也會有同樣的情形,況且他們主張投票要先簽署理念認同卡,並且進行實名制,因此要出現動員情況會比民調低很多。
雙邊同意組聯合內閣,努力同中存異
民眾黨會前曾公開表態,希望整合工作能在十月底前完成,但有鑑於開放式民調時間較長,國民黨希望能在11月初(11月5日到10日之間)完成。
對於兩位候選人政治主張,雙邊陣營幾乎都持認同的態度;雙方也有初步合作方案,首先是雙方同意合作推動國會席次極大化,未來國會黨團就議題合作,以民眾福祉為依歸。
若藍白真的合作取得政權,兩邊也達成籌組聯合內閣的共識,若碰到政策上有不同意見,努力達到異中求同、同中存異,人才以專業取向,尊重政黨專業特性。
黃珊珊強調,兩邊達成的許共識,必須在第一項(產生方式)有結論後才成立,若沒有共識就很難執行,她坦言自己是第一次聽到開放式民調的做法,自己會帶回去與柯文哲討論再做定案。
不過,黃珊珊也說1998年從新黨參政時,就提出過民主初選(開放式初選),當時發生過很大的問題,有不當動員以及全國大規模(動員)狀況,的確會造成人力、物力都非常大的困擾,因此民眾黨也表示了他們的疑慮。
然而民眾黨人士坦言,對國民黨的方案感到詫異,也對內容很陌生。但很明顯,國民黨的做法相對複雜且曠日費時,反觀他們的做法明確簡單,也是這幾年政黨競爭最常用的辦法,若合作最終不幸破局,國民黨需要負較大責任。
台灣曾實行,動員能力強政黨占優勢
從這次會談可見,雙方目前最大的癥結點就在「如何產生候選人」,師大政研所教授曲兆祥指出,「開放式初選」在西方國家、亞洲其他國家甚至台灣都有實行過。
台灣第一次採用這樣的作法,就是1996年民進黨總統初選,彭明敏擊敗許信良,當時民進黨就採用了「開放式初選」,但從事後來看,當時民進黨根本讓國民黨有一個挑對手的機會。
曲兆祥回憶,當時彭明敏競爭對手是許信良,顯然前者是國民黨認為比較好打的對象,當時就傳出國民黨幾乎是包遊覽車全台跟著走,而從最後的結果來看,「民進黨也是大輸」。
縱使國民黨當今的動員能量已不復當年,但他相信藍營仍是「百足之蟲」,各地組織還是很綿密,今天如果離開都會區要到南部動員,他相信兩黨的實力會有非常明顯的落差。
此外從心理角度分析,人類每一種行為都有一種心理基礎,很多事情對方會這樣做,一定有其原因,差別在於對方能不能判斷出來;今天國民黨提這樣的方案,肯定是對自己比較有利,就看民眾黨願不願意接受,或是有不同想法。
在今日未取得進展後,雙方約定明天中午商議下次會面時間,不管藍白之間最終是否合作?勢必要看到兩陣營有一翻拉扯與較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