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5上週發表被眾果粉嗆聲沒新意,為何週五預購又爆出大缺貨?到底是誰愛嫌又愛買?還是蘋果別有居心的盤算?預購iPhone 15需要跟車嗎?請見專家解析。
手機產品年度大事:蘋果Apple發布會,於上週(9月14日)正式登場,眾所矚目的iPhone 15多彩亮相,論起這一代產品的技術推進,主要在於傳輸充電的接頭改Type-C、Pro系列採用鈦金屬邊框、高階Pro Max鏡頭採用「四重反射稜鏡」(tetraprism)技術,亮點似乎有點「少」,而且最低機款定價799美元,也創新高。
《富比士》(Forbes)時事評論標題很直率:「令人失望的 iPhone 15 Pro 細節」;美國科技媒體《內幕》(INSIDER)也沒手軟,「underwhelming平淡無奇的」「disappointed失望地」「slap in the face打臉」也出現在標題裡;財經媒體《巴倫周刊》(Barron's)相對溫和,只是問了一句,「iPhone 15 來了,為什麼華爾街不興奮?」
iPhone 15真的有這麼不堪嗎?從另一套天差地別的數據來觀察。
全球電信業者喜迎「換機潮」,美國三大電信業者AT&T、T-mobile、Verizon,紛紛推出史上最多的換機優惠。台灣三大電信業者,也在第一時間發布預購訊息,中華電信對換機商機充滿信心,完整換機方案齊備;遠傳有信心今年銷量成長至少3成;台灣大哥大預估iPhone 15將掀起換機潮,高資費用戶將持續為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挹注成長動能。
失望、歷代最貴機種、預購額滿、排隊購機、缺貨等待、得意上手,這樣的狀態,是否很熟悉?仔細回想,其實近10年來,都是這樣的循環。
第一款iPhone自2007年1月由傳奇創辦人賈伯斯對外發布,其後平均13~15個月推出新一代機種,定價階段式上揚,2007年第一代iPhone定價499美元,2008~2011年四代機款定價599元,2012~2015年定價649元,其後2016年高階款首度突破700元、2019高階款首度突破1000美元,其實每一款都是「歷代最貴機種」,基本上是蘋果一致定價策略。
此外,蘋果品牌的溢價效果、iPhone豐沛生態圈所創造的黏著度,也是iPhone僅管新機「亮點不多」,仍能創造高銷量的主因。
美國市場研究機構 Consumer Intelligence Research Partners(CIRP)研究過去9年 iPhone 購買行為,截至 2023 年 3 月之前一年的數據顯示,83% 購買iPhone新機的買家表示,未來將繼續使用 iPhone,而其中15% 的 iPhone 買家表示,使用iPhone之後,未來不會再使用 Android 手機。
CIRP這套數據,情懷一些的解釋,是顯示出蘋果粉絲的超高忠誠度;務實一些的解讀,則是iPhone使用者不見得願意捨棄已購買的APP及服務,因此創造了蘋果迷一代iPhone換一代的現況。
此外,CIRP報告指出,2023 年第一季在美國購買 iPhone 的平均價格為 988 美元(iPhone 同時有不同時期的多款產品在市銷售),不僅創下新高,還即將衝破 1000美元。
CIRP認為,iPhone消費市場比起低迷的總體手機市場活躍,其中一個原因來自二手 iPhone的強勁需求,保值性夠高,而且這套由蘋果2018年開始的官方版「舊機換新機」,帶動次級市場活絡,也是iPhone能夠創造別款手機,無法比擬的換機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