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上市、出售、退市、求售未果,晶片IP大廠安謀(Arm)上週總算重回公開市場,帶著一點意外的,台積電、聯發科接連宣告購入安謀股票,甚至還有蘋果、輝達等國際大廠,這究竟為何?
什麼公司可以同時吸引世界一級電子大廠入股?包括蘋果(Apple)、英特爾(Intel)、三星(Samsung Electronics)、輝達(Nvidia)、超微(AMD)、Google、台積電、聯發科等!只有安謀(Arm),這個影響全球半導體發展的矽智財(IP)大廠。
英國血統的安謀,上週(9月14日)在美國紐約那斯達克交易所掛牌上市,以每股 51 美元發行 9550 萬股美國存託股票,上市首日收盤價63.59美元,大漲將近25%,推升市值達680億美元,成為2023年迄今最大規模上市案。
安謀這回上市備受產業矚目的原因,除了規模宏大之外,主要是其技術幾乎是所有半導體廠的基礎,以及它曲曲折折、有如劇情片般的上市歷程,還有此次安謀預留7億美元股票,提供生態圈伙伴認購的「搶購」風潮。台積電在安謀上市前一天宣告投入1億美元(約台幣 32億元),認購安謀普通股;聯發科則以子公司Gaintech Co. Limited名義,投入 2500 萬美元(約新台幣 8 億元),購入將近5萬股。
安謀相較於做晶圓製造的台積電、晶片設計的聯發科、消費性電子產品的蘋果三星,安謀所經營的矽智財(IP) 並不容易理解,但其實安謀架構幾乎是所有半導體的源頭。所謂安謀處理器,發跡於1980年代,是一系列基於精簡指令集計算機(RISC)架構的處理單元(CPU/GPU),安謀這個名字, 就是「高階精簡指令集機器(Advanced RISC Machine)」的簡寫,代表一種「硬體設計方法」。
做個粗略的比喻,安謀架構如同一座城市的地基,半導體廠可以向安謀購買各種地基模組(矽智財IP),直接從地基往上興建自己想要的樓房,可以節省興建的時間與成本,也能與雷同的地基樓房,進行更密切溝通,多年來安謀架構已經內載於超過 2500 億個晶片。
Arm「不改變商業模式、不生產晶片」
面對全球半導體產業巨大關注,安謀在上市隔天早上八時(美東時間9月15日),舉辦亞太媒體線上聯訪,代表受訪的Arm資深副總裁暨車用事業部總經理薇查尼(Dipti Vachani),經過24小時訊息轟炸,薇查尼顯得興奮又疲倦。
安謀這波上市預計將募得48.7億美元,回饋股東之外,推測也將持續投注在生態圈的運作。薇查尼表示,「光是在去年,安謀架構下的產品就已出貨超過300億台,其中全球共同協作的開發人員超過1500萬人,我們將持續投資,確保軟體工具、流程與安謀產品得以配合,所以我們的重點仍將是生態圈的運行擴展」。
上市之後,是否與台灣晶片廠有更多合作?她回應《遠見雜誌》提問時表示,「台灣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市場,我們將繼續更廣泛的與亞太及台灣公司開發技術。至於影響這些地區的宏觀趨勢(地緣政治/國際局勢等),我們將維持對汽車電動化的關注,不管是台灣、日本、中國,乃至於全世界都在與我們探討電動車的技術發展。」
至於台積電、聯發科入股安謀,將會帶來哪些影響?「安謀的商業模式,不會因為上市而有所改變,我們也不會生產晶片,我們的重點與以往相同,將是專注建構IP,讓市場上多種產品,包括CPU、GPU等,彼此互聯,以便讓這些子系統幫助客戶快速進入市場」。
安謀強強強強聯手的三大理由
盤整科技大廠入股安謀,外媒推測安謀的前十大客戶都以51美元的起標價入股,若以預留7億美元股份,給予大客戶認購來看,雖然其他大廠並未明確宣告投入金額,但台積電投入1億美元,應可說是大客戶中的大客戶。這波串聯科技大廠的強強強強聯手,背後究竟有哪些好處?
1. 手機架構伙伴的互買保險
從晶片底層架構的運作現況觀察,除了安謀架構之外,還有英特爾主導的x86架構,以及新崛起的RISC-V架構,英特爾x86仍是個人電腦的霸主,但在手機領域(行動裝置),安謀架構則有壓倒性優勢。安謀招股書上甚至霸氣地寫上:「過去10年,沒有一家公司成功地從零開始設計現代CPU」,意即所有晶片廠都是來自安謀架構。
即便安謀市占率如此之高,但整體營收卻沒那麼讓人驚喜,2022年營收26.79億美元、2021年27.03億美元、2020年20.27億美元。高昂的開發為運成本,讓安謀近三年淨利「僅」為3.88億美元、5.49億美元、5.24億美元。
相較高通去年淨利130億美元、輝達40多億美元,安謀架構雖是「晶片王國的地基」,但實在賺得不多。因此這波大客戶紛紛入股,圖的並非利潤,而是在安謀手上極具價值的行動裝置底層架構,抱團支持,以互相保障未來幾年的合作關係。
2. 搶先進入新領域
安謀前幾年投注大量資源,發展物聯網架構,但並不算順利,但在今年狂捲的AI浪潮之下,輝達設計的伺服器超級晶片,就是採用自家GPU,加上安謀架構的CPU,增添安謀在手機領域之外,更多發展的想像空間,當然也包括車用系列。
3. 「中立性」是安謀基石
安謀不同於其他半導體廠,長期以來安謀主張「中立性」,對所有企業公平而一致地開放授權,因此「中立性」也是安謀受到企業愛用的主要原因。
2020年輝達NVIDIA黃仁勳曾一度宣佈以400億美元收購安謀,便受到企業對安謀未來中立性的質疑,甚至接連受到美國、中國、英國、歐盟政府關注,最終輝達在2022年2月宣告停止收購,並付出12.5億美元的「分手費」,可見中立性對安謀的重要性。
這波科技大廠入股安謀,其中包括晶片設計廠、晶片製造廠、消費性電子品牌廠,多元股東,沒人做大,也是一種彼此制衡的中立格局。
母公司軟銀這次僅拿出一成股票公開發行
整體而言,安謀自1991年從英國Acorn分拆獨立, 1998年同時在倫敦證交所和那斯達克兩地IPO(首度公開發行),直至2016年日本軟銀集團(Softbank)以320億美元收購,Arm隨即退市私有化,其後軟銀求售、輝達收購未果,終於在2023年9月重回公開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軟銀在這次上市案之中,僅僅出售10% 的股票,手上仍有九成安謀股權,安謀重回市場、並拉攏一級科技大廠入股,股票量少、話題高,成功疊高了安謀價值。以投資為主的軟銀,外界預計將在總體估值更高的時候再出售變現,果然是銀行家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