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與勞動法令
近年來各國的經濟都在做大幅度的全球化與自由化。在此大趨勢之下,全球的消費者都受益,因為在全球化與自由化的大趨勢下,各國的產品價格都在大幅度地下降,而產品的種類也在做大幅度地增加,產品的品質也在不斷地改善。電腦便是最好的例子,兩、三年前一台個人電腦要賣新台幣7萬到8萬元,現在連3萬元都不要,而且比兩、三年前的速度更快,容量更大,重量更輕的電腦;其他電視、音響設備都有同樣的情況,衣服、鞋子等日常用品更不在話下。
但是,勞動市場則不然,因為經濟全球化以後,有某些員工是受益的,另外一些則是受害的。比如高教育、高技術、有創意的工作者,在經濟全球化以後,各國對他們的需求大幅度地增加,因此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他們的薪資大幅上升;在另一方面,他們在產品市場中又享受廉價產品,他們是在全球化趨勢下的「贏者圈」。
相反地,全球化的大趨勢下,工業化國家的低教育水準、低技術、低薪資的員工,被開發中國家工資低廉的勞工所替代;因此除非他們能在極短期間內取得新知識、新技術、進入新職業與新行業,他們便成為結構性失業人口或降價以求,從事比他們目前更低薪資的工作。換言之,他們進入了一個低教育程度、低技術、低薪資、低人力資本的惡性循環,他們跌入了一個不斷往下沈淪的「輸者圈」。
其實這些變化不是因為他們個人的懶惰,不求上進、不努力,而是外在環境變遷的結果。因此,政府有責任防止一國人口在全球化大趨勢下被邊緣化。
換言之,當政府學者與企業都高喊著勞動市場鬆綁的時候,他們並不是要勞動市場進入一個完全自由放任的狀態;相反地,他們是指以一種新的勞工法令,強化個人競爭力的勞工法令以代替過去強調集體力量、集體協商的勞工法令。
因為歐美各國的經驗已很清楚地告訴我們,任何國家試圖以高標準的勞工法令來限制雇主遣散員工,或增加雇主遣散員工的成本等的就業安全保障法令時,不但沒有保護到員工的就業安全,反而害了他們。
因為此種高標準的就業安全法令,只能在短期內保障中年男性員工的就業安全與就業穩定,對年輕、高齡與婦女的就業卻都有不利的影響,使他們工作不穩定程度提升。
再者,即使此類高標準的法令在短期內保障了中年男性的工作穩定,但就長期而言,他們的企業也會因失去國際競爭力而宣告倒閉,最後連中年男性的工作也不保。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新勞工法令?
一般而言,在經濟全球化與自由化的大趨勢下,各國的勞動人口除了面臨技術落伍,結構性失業的風險之外,也會遭遇到下列數種新的風險,因此需要新的勞工法令來保護他們,這些風險是:
(1)正規教育到職場過渡期的風險
在今日知識經濟的時代,工作的專業性與複雜性遠比過去工業化時代高,因此過去學生在畢業後,可以直接進入企業後再接受一些在職訓練,便可以很順利地由學校轉到職場;但今日勞動市場分工複雜,學生們在學校所學得的是一般性的知識,需要再經過一些職業訓練才能為企業所用,因此有愈來愈多學校的畢業生有就業的困難。
換言之,在二十一世紀由正規教育到職場過渡期的困難度愈來愈高,風險愈來愈大,政府需要有新的法令來協助年輕的學生在畢業後順利地過渡到職場。
(2)家庭到職場過渡期的風險
在過去,家庭與職場有很清楚的區隔,男性可把全部精神放在職場上,而家庭工作則全部由婦女負擔。
但是在今日知識經濟的時代,男女性均在勞動市場上工作,女性要在家庭與職場中進出,以便擔起家庭與職場的責任,他們有進出家庭與職場過渡期的風險。因此今日勞工法令需保障婦女勞工順利地從家庭轉移到職場。
(3)就業、失業、再就業過渡期的風險
在當今技術變化愈來愈快的時代,有愈來愈高比例的就業人口需要在不同的職業與行業間移動,因此愈來愈大比例的就業人口會面臨就業,失業與再就業的風險。
(4)就業退休過渡期的風險
今日技術變遷得很快,因此有愈來愈多四十到五十五歲勞動人口的技術開始落伍,但這些高齡人口接受職訓的機會都很少,他們如何度過此困難時期,到達法定退休年齡,是今日高齡就業人口所面臨的一大風險;如何使他們順利度過從職場到失業到退休的過渡期,是政府當今的一項重大任務。
簡言之,今日勞動市場的情況有很大的改變,政府不能再使用過去保障集體勞動人口的就業安全法令來保護他們;相反地,政府該廢除舊有的法令,舊有的思惟,而重新訂定一套保護與增加個人人力資本的法令。比如禁止對個人特性的就業歧視法令、保障家庭與職場工作平衡的法令、保障中、高齡勞動人口職業訓練機會均等的法令、全體勞動人口職業訓練與終身教育機會的法令。
唯有此種強調個人人力資本的法令才能強化個人的人力資本,提升個人的競爭力,才能防止個人被邊緣化,才能擴大贏者圈的範圍,這些法令在10月30日到11月3日在台北環亞假日大飯店所舉行的「國際勞動暨社會安全法學會」中都有詳細的討論。
因此國內主管勞動行政的官員,勞工與社會安全的學者,工會人士應該共同參與此次會議,得知其他國家在這些方面的發展,以便本國執政者能擬訂最恰當的新勞工法令。(作者為中央大學管理學院金鼎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