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免費報名 活動免費報名 12/20顏宗海醫師教你避開食安陷阱

軍費成長63%,占比達GDP 2.5%!維護台海和平要砸多少錢?

林仕祥
user

林仕祥

2023-08-18

瀏覽數 10,250+

美中關係緊張,台海局勢一觸即發,台灣的國防預算也跟著水漲船高。取自國防部推特
美中關係緊張,台海局勢一觸即發,台灣的國防預算也跟著水漲船高。取自國防部推特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00:00
00:00

美中關係緊張,台海局勢一觸即發,台灣的國防預算也跟著水漲船高。軍費規模自2017年的3557億,成長至2023年的5803億,成長63%,累計增加2246億,占GDP的比例,更從原來的2%成長至2.5%,國防部預估明年的預算總額及占GDP比率還要繼續往上,到底台灣要在國防上投資多少錢,才能維護得之不易的民主與自由? 

「這不是想要,而是必要,」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受訪指出,台灣必須先有能力因應外在威脅,才能確保經濟持續發展,及民眾享有的社會福利,以台灣的狀況,將國防預算維持在GDP的3%、約260億美元(7800億台幣),是一個相對合理的參考座標。

韓國軍費占GDP3%,台灣要跟進?

以同樣面臨外在威脅的以色列、新加坡、韓國等國來看,以色列的國防預算,平均占GDP的4.8%至5%之間;新加坡則在3%至4%浮動;韓國則是3%左右。以色列跟新加坡由於經濟體量較小,約台灣一半,因此軍費占GDP的比率必須相對較高,但韓國經濟體量遠較台灣龐大,為了應對北方的朝鮮,仍將軍費維持在3%,蘇紫雲指出值得台灣借鏡。

另一個比較基礎,是計算該國平均每位軍人可分到的國防預算是多少,在這方面,解放軍為350萬台幣,相比之下台灣僅250萬台幣,顯然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而要將軍費占GDP的比率繼續提高,最大的挑戰可能在台灣的政治文化。蘇紫雲說,台灣的政治文化長期以來「重文輕武」,且認為國防預算的投入是消耗,「錢噗通丟進去就燒掉了」,概念跟不上潮流。西方國家目前多將國防預算視為「增值型的投資」,認為投入這些預算,除了能提升就業率外,更可以促成產業升級,約可產生1.8倍的經濟效益。

不過各國的科研基礎不同,西方國家的經驗對台灣來說不一定適用。目前台灣的軍工產業,能自製的只有零組件等「中層以下」的部位,再加上本身市場較小,透過拉抬軍費,或許能讓國內企業獲得穩定訂單,拉抬就業率,但要能藉此挹注產業升級,難度不小。

除此之外,國防部官宣的國防預算占GDP比率達2.5%,被質疑有灌水的嫌疑。主要是2023年的5803億國防預算,共分為年度預算的4092億、特別預算的1083億,以及基金預算的628億,其中基金預算的600多億,恐被官方重複計算。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舉例,這就像是國防部在年度預算中編了100塊錢買彈藥,付給兵工廠100元,兵工廠將其中的99元當作成本生產彈藥,等於99塊被重複計算。政府浮報軍費占GDP的比率,他認為,主因為美方壓力,「美國一直認為我們的國防預算應達到GDP的3%,且當時的扁政府也好、現在的蔡政府也好,都有做出承諾,不過因為難以達標,所以就讓各種數字加起來,離3%越近越好。」

近年國防預算占GDP情形表​。林仕祥整理

近年國防預算占GDP情形表​。林仕祥整理

稅收跟不上GDP成長速度,軍費大幅提升有難度

為何難以達標?揭仲舉例,台灣2008年GDP預估值為11.65兆,國防預算約3495億,占GDP比例3%,占當時中央總預算的20.6%。但到了2023年,台灣GDP預估值為24.15兆,成長兩倍以上,國防預算(不包含特別預算)僅約4151億,占GDP比例為1.72%;若加計兩項「特別預算」,軍費共5234億,占GDP比率為2.17%。如果要讓軍費達GDP的3%,那就是7240億,必須占用中央總預算的27%,嚴重排擠其他領域的預算,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訂遠見兩年送雙行李箱!25吋+20吋一次到手,總價值16,760元限時29折>>

目前國防預算占中央總預算約16%-17%,坦白講比例不能算低,台灣軍費跟不上GDP的擴張速度,主要是政府的稅制問題,國內生產毛額成長飛快,但中央政府的歲入卻未反映GDP的成長速度。軍費占GDP的3%,扁政府時代或許辦得到,但現在根本不可能,「我不太贊成用GDP的比例(做衡量),」揭仲說。他並認為,未來5年內,國防部的年度預算維持在4000-4500億,約GDP的2%,是一個比較容易達成的目標。

台灣軍費跟不上GDP的擴張速度,主要是政府的稅制問題。取自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

台灣軍費跟不上GDP的擴張速度,主要是政府的稅制問題。取自中華民國海軍陸戰隊

維護費與軍事投資不平衡,武器恐變廢鐵

在政府歲入難以大幅成長的狀況下,揭仲建議,國防部應評估目前的威脅型態,並算出長期的國防需求,比如10年內可獲得多少國防預算,再將這些需求分配優先順序。而且這些國防預算,必須是年度預算,「特別預算目前只能用來買武器,」但問題是武器增加後所衍生的維護費、人事費,最後還是要回到年度預算來處理。維護費不足,最終就會變成手上一堆武器,但妥善率低,很大比例無法正常運作,變相浪費。

國防預算必須要平衡,軍事投資與作業維持費最佳比例應為1:1,再不濟也應維持在4:3。但以2023年為例,軍事投資預算編列數約1027億,加上兩項特別預算分擔數1083億,合計2110億,遠高於作業維持費的1337億。未來採購的武器全部到手後,國軍作業維持費不足的情況將越來越嚴重。

近年台灣的軍費占GDP比率大幅提高,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特別預算數字的飆升,2023年已近總額的1/6,波動太大。蘇紫雲說,特別預算具不確定性,就像民間公司的RD部門「不曉得什麼時候公司才給預算開發新手機,」因此一般來說,特別預算不會被納入一般國家的國防預算來計算,特別預算占軍費比例高,是台灣獨有的現象。

目前國軍人力維持費用佔較高,占年度預算的50%左右,作業維持費及軍事採購費只能分剩下的50%,年度預算分母不夠大,導致必須依賴特別預算進行軍事投資。蘇紫雲強調,由於這樣的不穩定狀態,讓各別軍種為爭取特別預算購置新裝備,衍生了其他溝通成本,拖慢國軍的建軍效率,建議政府強化社會溝通,增加年度預算的額度,才能讓這支民主之師步上正軌。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指出,台灣必須先有能力因應外在威脅,才能確保經濟持續發展。取自內政部

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長蘇紫雲指出,台灣必須先有能力因應外在威脅,才能確保經濟持續發展。取自內政部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