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智慧監控軟體起家,台灣新創阿福管家在海外攻城掠地,美國、日本、巴西等地累積超過7000萬用戶,去年則進入硬體市場,販售自家監控攝影機,上週也宣布將監控攝影機引進台灣。阿福管家軟體用戶數字已夠可觀,為何要在競爭激烈的硬體市場人擠人?各國用戶需求各異,又該如何兼顧?
新創公司阿福管家(AlfredCamera)帶著監控App 7000萬用戶好成績,以及北美市場推出一年的監視攝影機,回到台灣。對深受治安問題所苦的美國人而言,阿福管家強調將舊手機變身成監視器,透過監控滿足居家安全需求,這款應用程式是解決生活問題的好幫手。
阿福管家主要營收來自於訂閱制免費增值的付費用戶。創辦人暨執行長宋志倖分享,目前達到營收雙位數成長、員工規模擴大到近1.5倍、每天使用App用戶中付費用戶達三成。不過,為什麼原先只做App,後來卻要「軟硬兼施」,切入早已成為紅海的監視攝影硬體市場?
採取「先軟後硬」策略:避開競爭、降低使用門檻
宋志倖指出,「先軟後硬」主要有兩個考量:避開硬體競爭、降低顧客使用門檻。就硬體而言,傳統監控攝影機市場競爭激烈,例如亞馬遜(Amazon)上搜尋「security camera」關鍵字,就有超過7000件商品,欲從中脫穎而出,不僅要確保硬體品質,還得在價格上展現誠意。
此外,先發展軟體還能讓沒有明確監控需求者,有機會培養使用習慣。宋志倖解釋,顧客能夠在舊手機上安裝App,不用直接購買硬體,藉此降低使用門檻。免費用戶能讓公司賺取廣告收益,逐漸養出監控需求後,可能購買硬體,也有機會轉成付費用戶。
阿福管家分享另一個數字:獲客管道中有6成用戶來自口碑、網路搜尋、公關與社群媒體宣傳;另外4成來自應用市集。若是從零開始競爭,想攀上排行榜絕非易事,但如果產品已取得成績,Google Play和App Store,反而成為效果絕佳的免費宣傳通路。
阿福管家選擇先軟體、後硬體,讓它避開硬體競爭,並讓使用者養出監控習慣。至於選擇進入硬體市場,則是因為它能夠幫上核心商業模式。宋志倖指出,「(硬體)提供用戶更好體驗,願意因此訂閱服務。」
不過,阿福管家並不希望因此被拉進紅海競爭。宋志倖強調,雖然有在亞馬遜上架,但硬體以銷售給軟體用戶為主,因此主要銷售通路仍為應用市集;此外,監控攝影機在現有售價下仍有毛利,並沒有因為助攻軟體訂閱而犧牲。
各國需求分眾,針對不同市場分別溝通
不只在北美市場做出成績,阿福管家目前已在全球175個國家與地區累積用戶。不過,不同市場環境與文化差異,也讓用戶長出不同輪廓與需求。
宋志倖説,除了佔據多數的治安監控需求外,還有寵物、孩童、包裹與外送等多元長尾需求,使用者免費使用軟體時,能夠培養自有習慣。
資深研發總監彭偉豪補充,韓國以寵物監控居多、台灣和日本重視嬰兒監控,阿聯用於商業,美國則以居家安全需求為主。
宋志倖表示,「北美最大,也是產品發佈反應最為熱烈的地方。」因為當地住家以獨門獨戶為主,治安問題讓阿福管家產品的需求旺盛,考慮到美國市場占阿福整體過半業績,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針對北美設計產品。
「後來陸續看到日本與德國,」宋志倖分享,先進國家治安較好,較不會用於防範竊盜,但產品接受度與使用意願皆不俗。最後則是人口基數大的巴西、印度等國家,「雖然購買或業績表現不是最前面,但成長速度最快。」
宋志倖表示,就發展順序來說,「最核心是美國,再來就是人口數稍低的先進市場,再來就是人口大國。」
不過,每個用戶都有自己應用App的場景,阿福管家如何理解市場需求?同時,除了最基底且核心的監控功能以外,又應如何制定開發上的優先順序?
對此,彭偉豪解釋,團隊除了直接查看應用市集上蒐集到的使用回饋,應用程式中用戶也可以直接反映意見。排定開發順序前,會直接觀察用戶最常討論到何種需求。
另外,因為是不同場景下的監控,技術也有共通之處。彭偉豪舉例,使用者可能架設監視器,預期出現新包裹時能收到通知,監控嬰兒用戶則可能希望偵測嬰兒開始嚎哭,兩者背後技術都和動態偵測有關。
彭偉豪表示,公司下一步會持續研發人工智慧偵測的場景,藉此增加監控需求的「藍海水域」。此外,他也肯定表示,阿福管家不會在生成式AI應用勃發的此刻缺席,目前正試著將相關技術納入產品,作為新功能讓用戶使用。
從軟體到硬體,阿福管家正持續將監控作為一門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