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有一個驕傲,全亞洲第一盞電燈,是劉銘傳時代在這裡點亮的。
在地理位置上,台北市也是東亞的中心:飛到北京不到三個小時、到東京三個半小時、到新加坡也只要四個小時。1930年代的台北市才剛剛建市,日本人開始實施都市計畫,那時上海就已經是東方之珠了。
我們城市不大,也非常擁擠,卻因此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優勢。例如台北市的有線電視與手機的運用很發達,7月份起,市內可以用手機繳交停車費;還有悠遊卡,全世界只有八個城市有。這些比起已開發國家,台北是後來居上。
產業靠聚落人才要流通
台北市的強項,主要是科技、教育和文化,城市建設這幾年逐漸趕上;再加上無線網路城市的規劃,要在海峽兩岸的城市中名列前茅,我們是有信心的。
大陸許多城市進步得很快,在社會主義國家,公共建設很漂亮,但卻不一定有相對應的軟體建設。像北韓的平壤,公共建設漂亮宏偉,上萬人的體育館就有好幾個,台北市難以望其項背。但是城市競爭力光看硬體建設不夠,軟體建設也很重要,這點連我們的市民都常不自覺。
例如台北市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將近四成, 也是全亞洲MBA最多的城市。不計金融機構,台北市的創投基金規模是世界第二,僅次於那斯達克(NASDAQ),在這裡做科技募款相對容易,雖然籌資能力比起香港還是有些距離,但差距已漸漸縮短;加上資訊基礎建設好,所以外商自然會想到這裡來。
單是生技產業,設在台北市的家數就占了全台三分之一以上,若加計台北縣,更占了將近一半,主要是這裡有七家醫學中心、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生物科技發展中心等機構,這是聚落效應。
去年我到矽谷招商,有三家高科技廠商願意到內湖科技園區來投資,我問他們為什麼?他們說,因為客戶在那裡。2004年內湖科技園區的營收,是新台幣1兆5000億元,已經超過竹科加南科加中科的總和。若再加上南港軟體園區,2004年約1兆7000億,今年預估會超過2兆,數字驚人。
北北基概念壯大腹地
我認為台北應該發展研發、設計基地,研發的附加價值高,但前提條件是隨時隨地都要有足夠的人才。可是我們現在做不到,因為外國和大陸的高科技人才進不來,市長出不去,這是我們的困境,不打破如何競爭?中醫看病說「通則不痛」;經濟發展也是如此,就是要「通」,不能有障礙。
城市競爭還有一個重點是「規模」,我長期以來提倡「北北基」的概念:整合台北縣市、基隆市三個城市,加起來共約六百七十萬人,二千多平方公里,而且擁有兩個海港和一個空港;有城市、有鄉村和足夠的腹地,這樣未來的發展潛力可以提高很多。同時,有些機構合併之後,也可節省部分經費。
整合短期內對台北縣有利,許多房地產會上漲,但長期來說對大家都有利。多年來台北市市長都怕合併會讓別人來分享資源,自己會吃虧;我是比較另類的市長,從頭到尾就主張合併,這樣未來才會有足夠的腹地與全球競爭。
三市合併後,再與桃園、新竹、宜蘭地方政府合設一個區域委員會,定期開會來解決區域問題,共同為北台灣的發展努力。
這件事要做很麻煩,但不做的話就會輸;未來或許可以透過公投的方式來達成。我認為這是大勢所趨,不這麼做的話,競爭力在哪裡?這是從行政區劃分著眼的未來方向,當然還要有經濟、兩岸政策的配合才行。
瞄準上海香港既競爭也合作
如果政府能開放兩岸直航,對台北市來說幫助很大,對台灣整體也有助益。兩岸直航後,對香港或澳門會有影響,但不會致命。我估計,對香港的海運大概頂多衝擊兩三成;空運的影響較大。因為香港現在航空旅客一年大概有四百萬人次以上,由台灣去的旅客人數就占了三百六十萬人次,但我相信香港早就做好相關的準備了。
我還沒去過大陸,除了參與國際組織舉辦的活動外,雙邊市長互訪目前還不被允許。這正是台灣城市的問題所在,城市不斷在進步中,但市長竟然連旅行的自由都沒有;全世界大概沒有其他地方像我們這樣,這當然會使我們的競爭力受到影響。
最近重慶市舉辦亞太城市市長高峰論壇,我抽不出時間去,但我是非常有意願去大陸參訪的。想去的地方很多,例如上海、北京,我的老家在湖南長沙,最近我母親回去看過,我也不能去。前些日子有朋友從青島回來,送我一些宣傳品,青島有許多歐式的漂亮建築,看了真是心嚮往之。
根據我的瞭解,北京並不怎麼希望我們去做城市交流,因為官方不想看到兩個首都的首長碰在一起;反而希望我們與中南海的人碰面,這很有意思。大陸方面比較希望台北能與上海交流。
未來十年內,我想台北市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是上海與香港,三城大致是東亞的中心位置,具有很大的腹地,也都有雄心積極發展。
二十一世紀,城市的競爭會益發顯著,但同樣的,城市合作也會愈來愈顯著,大家會彼此互取精華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