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中國工資只有台灣的十五分之一;現在,有錢也找不到工人。二十年前,中國地大物博、遍地商機;現在,廣州加油站前的車流綿延數公里,台商老闆搭公車去工廠。
隨著中國政經環境由藍(海)轉紅(海),台灣傳產最早登陸的珠江三角已經出現五荒:民工荒、電荒、水荒、料荒、錢荒;兩千五百家台商因而跨過邊界,來到越南。2000年全球不景氣後,被稱為亞洲小虎的越南卻年年維持6%~7%的經濟成長,而在台商的投資中,10年來對越南投資達3000億台幣,僅次於對大陸的投資,今年台商更成為越南第一大外資。
在越南,中央貿開催生的新順加工區,已吸引8億美元外資,每年貿易額16億美元;味丹在這裡是味精的代名詞,去年味丹在越南營收1.2億美元,占整個集團營收的56%,還擁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味丹港」;統一飼料讓越南成為養蝦王國;三陽速克達在越南等新興市場以台灣十倍、甚至二十倍的速度成長,一年賺回一個資本額;NIKE前兩大代工廠寶成和豐泰,將暫緩大陸投資,增加越南投資。
而人口只有八千兩百萬的越南,由於本身的國營企業規模不大,也比較願意開放一些關鍵性產業,像味丹在越南拿下第一家外商獨資的味精廠執照、統一拿下獨資的麵粉廠執照、慶豐集團拿下第一張獨資的銀行及汽車廠執照、大亞電纜拿下第一家外商上市資格,這些都是台商在大陸享受不到的禮遇。
逐台商而獲利的金融體系,在越南也有一塊天地,因為以代工為主的台商特別關注外匯進出的便利性,即使中越都實施外匯管理,但越南中央銀行規模小、外匯存底少,在外匯管制上比大陸寬鬆,特別之處在於:外匯買賣不在央行,而下放給各銀行,讓各銀行間自行買賣外匯。中國商銀胡志明分行經理王起梆表示,這使得銀行為越南台商操作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比為大陸台商操作容易。
1980年台幣升值後,台商外移的腳步就從未停止,從印尼、馬來西亞、泰國,轉到深圳、東莞,再到蘇州、昆山,現在又轉往越南,套句經濟部長何美玥的話:「離家愈來愈遠」。
越南稱王,但卻離家愈來愈遠。游牧的台商,一個藍海跨過一個藍海,如果不再提升,永遠要尋找下一個中國、下一個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