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野長大的黃瑞蓮,從小就喜愛在田埂間捉泥鰍、鬥田雞,「大自然的一草一木,昆蟲貓狗,我都覺得特別親切。」那時候的黃瑞蓮,老早打定主意,將來一定要瞭解生命的奧秘,進一步與周遭的人分享她從其中體驗到的喜悅,所以「從小家人就以為我會當生物老師,我也這麼以為啊!從來沒想到反而創立了生技公司,」黃瑞蓮睜大眼睛笑笑,「現在還當了生技中心執行長!」
二十年前,生物技術開發中心在前行政院長孫運璿支持下以財團法人組織成立,目的在於促進國內生技產業的研究與開發;對內將學術研究成果加以商業化,對外則引介國際技術供國內學習。
立意雖美,但不久前生技中心卻頻遭外界質疑成效不彰。近年來生技產業由政府規劃為「雙星產業」之後,檢視中心得以提供的資源綜效,卻猛然驚覺二十年來生技中心對產業的貢獻竟是乏善可陳。
重新啟動生技中心
儘管外界質疑聲浪不斷,2003年黃瑞蓮還是接下執行長這個位置,她知道大家都在等著看,看這位曾經在美國生技重鎮聖地牙哥經營生技公司的嬌小女子,如何「老店新開」,「前面的二十年已經過去,現在要看的是下一個二十年,」黃瑞蓮自信地回應。
而下一個二十年才剛開始。首先,黃瑞蓮與生技中心董事長何壽川合作無間,重新啟動生技中心的活力,去年夏天生技中心便與美國史丹佛研究中心獨立出來的Bridge製藥公司簽訂合約,將陸續承接至少450萬美元的藥物安全性試驗商機。
隨後,去年底與美國俄亥俄州官方生技研究機構簽訂商務及技術合作意向書,今年將正式展開技術、資金等實質合作。「生技中心當務之急是與國外建立『策略性』的伙伴關係,」黃瑞蓮表示,藉由與史丹佛研究中心,或相關官方研究機構的合作,生技中心將深入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運作模式,「為生技中心將來的衍生計畫做準備。」
「Jui-lien(黃瑞蓮英文名字)出身業界,進一步轉戰學術界成功,如今國內生技產業發展正需要借重她的經驗,」何壽川表示。
人與資金是發展命脈
黃瑞蓮的產業歷練其來有自。自師大生物系畢業後,赴美取得博士學位。1990年她憑著豐富的藥物開發經驗,與中研院生命科學組院士李文華共同創辦生技公司「Canji」。「新公司當然什麼都沒有,辦公桌啊、水電啊,都要自己搞定!」黃瑞蓮笑道。
在硬體等資源缺乏之下,當時Canji擁有的是一款基因治療癌症藥物的全球專利權,因而能在公司營運的第一年就吸引美國H&Q Life Sciences Technology Fund生技創投資金入股。
「生技公司要成功,一定要具備專利、市場、資金和經營團隊,其中團隊就是人才,人才和資金是生技產業發展的命脈,」黃瑞蓮有感而發。
公司草創時期的艱辛,卻也化為黃瑞蓮加速成長的養分,對於如何掌握研發進度,如何找適當創投挹注,公司何時擴編以及如何和大公司交涉等生技運作模式,黃瑞蓮擁有早熟的掌控能力。
六年後,Canji由知名藥廠先靈葆雅(Schering-Plough)以6500萬美元併購,「當時算是一件高價併購的案子!」黃瑞蓮表示。
有別於國內產業人士多從學術界直接轉戰產業經營,擁有豐富實戰經驗的黃瑞蓮,接掌二十年老字號的生技中心,仍然戰戰兢兢不敢怠慢,「生技中心的定位應是扮演『承上啟下』的角色,」她表示,國內業者規模普遍較小,生技中心應積極進行前段研發的步驟,時機成熟便可技術移轉,由業者接手,進行產業化。
台灣的生技之路,會是一場硬仗,「生技中心唯有與業界站在一起,才能創造新氣象!」著手擦亮生技中心招牌,黃瑞蓮蓄勢待發。
小檔案
學歷 師大生物系、賓州大學微生物學博士、北卡羅萊納大學博士後研究
經歷 美國Canji生技公司營運長、生技中心駐美國西岸聯絡人
專長 微生物、蛋白質和生技藥物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