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曾受邀前往新疆烏魯木齊進行微創心臟手術示範。一抵達目的地,當地醫師做了簡單說明,即拿出一大疊病例,希望我挑兩位病人做示範。 當時為求謹慎,我仔細將病歷翻過一遍,並決定與五位病人及家屬見個面。沒想到,接下來的景象,令我永生難忘……
當時,病人和家屬全擠在門口,每個人都舉手大喊:「選我!選我!選我!」我瞬間受到震撼,彷彿置身《百萬小學堂》節目的實境版,心中頓時湧上一股心酸。
我心想,對於這群病友來說,有機會、能治病,就心滿意足了,外來的和尚更好;反觀台灣,由於醫療資源相對豐富,醫院、醫師選擇多,卻常淪為先挑「名醫」、再看「專科」,重複面談造成門診上的排擠效應,也不符合分級轉診的初衷。
厲害≠適合,找到最符合你的醫師
許多肩負行政職,掛有「院長」「主任」頭銜的醫師,多數人會有「醫術相對高明」的認定,於是指定看診或開刀。醫者獲得信任與支持,是病家就醫旅程好的開始,但我也常向朋友說明,台灣醫事人才的培育扎實,嚴謹,通過考驗,取得證照,好醫師所在多有,不該單從資歷、口碑、職銜,來進行選擇。
尤其醫學知識技術不斷進步,專業科別也愈分愈細。某位醫師「厲害」,不代表什麼疑難雜症都能解決,每位醫師都有自身的專業與強項,因此,病患應該依照「需要」找醫師,而不是看「喜好」找醫師。所以,院長親自出馬不一定最好,年輕醫師耐心把關更不會讓風險升高。
最近,有一些術後的病人向我抱怨,因為門診病人太多,讓他們只能改找其他醫師回診。他們會問,為什麼我的手術病人無法找我追蹤?
首先,順利的手術,將患者回轉原主治醫師是常態。其次,要禮讓可能有開刀需求的新病人來診。然而近期的門診名單,發現蠻多初診掛號的原因是:「聽說你幫名人開過刀」「我也想找院長看病」「別人說你很棒」……,但這些人,可能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症,我的心臟外科專長未必能提供更好的治療。
當然,我也會給予衛教、開立藥物,再將其轉給其他醫師追蹤。無形中,讓真正需要的病人,減少了我替他們服務的時間。
因此,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醫師,才能確保在第一時間得到完善的照顧,不會排隊等了老半天,結果耗用初診掛號的優勢,還要再轉診到對應的科別,徒增等待時間,甚至延誤治療。
在追求高效率的時代,病人正確就醫,能讓醫護人員在不同位置各就各位,在專科上各司其職,就能提升醫療服務的品質與效率。當然,利用智能客服和遠距診療提供有效率且雙贏的媒合,是值得期待的,讓我們繼續努力。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亞東紀念醫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