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電規劃將協和電廠更新改建2部燃氣機組,研擬在基隆外木山海岸填海造地建設「四接」,環保團體則發起護海公投,拒絕填海造地破壞生態,事件引發政府與環團、前後任地方政府、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爭論。雙方各有論述,立場迥異,究竟爭議為何,整理如下。
什麼是「四接」?
位於基隆市的「協和火力發電廠」燃油機組老舊,其中1、2號機已除役、3、4號機將功成身退,台電估計將出現470萬瓩的電力缺口,因此規劃在原址改建天然氣發電機組,並在當地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也就是外界俗稱的「四接」作為天然氣氣源,以滿足民眾與產業用電需求。2018年提出的填海造地面積29.25公頃。
協和電廠改天然氣,台電認為有哪些好處?
1.可就近提供基隆穩定電力。
2.空污排放會更低。
3.保留海扇珊瑚,發展觀光。
4.基隆港航道變寬又變長。
環保團體「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為何反對?
1.基隆長期北電南送,已承受空污百年。
2.新電廠發電量加大,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更高。
3.自然海洋線再破壞,摧毀完整生態體系。
4.基隆港內波高增1倍,對商船不安全。
5.天然氣儲槽鄰軍港,直接成為軍事目標。
6.基隆人值得更好的方案即「再生能源電廠」。
前後任基隆市政府看法
前市府認為台電既已完成相關環境調查資料,原則同意開發與市府管轄重疊的「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
現任市府認為,3.0版東移方案填海造地範圍,與市府民國109年受理台電申請2.0版方案已完全不同,廢止同意原則開發保育區公文。
公投為何成為中央與地方爭議
「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發起地方性「護海公投」,前市府報請中央釋疑,內政部雖認定「非地方自治事項」,但市府發文通知領銜人王醒之補正提案主文及理由後通過,行政院之後予以撤銷。
台電1.0版到3.0版的演變
台電規劃在基隆港港嘴西側、外木山澳東側填海造地,2018年1.0版方案填海造地範圍趨近於梯形共29.25公頃,2.0版範圍將原先梯形範圍縮小改為三角形的18.6公頃,3.0版範圍與1.0版和2.0版完全不同,東移填地面積為14.5公頃,但無論哪一版本,都在「基隆市水產動植物保育區」內。
3.0版東移方案爭議點各方說法
基隆市政府表示,經檢視台電「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3.0版東移方案填海造地範圍,與市府民國109年受理台電申請2.0版方案已完全不同,依行政程序法「行政處分所依據之法規或事實事後發生變更」規定,廢止市府109年9月24日發給台電函文,要求台電重提申請,否則將會對基隆市環境保育、市民安全、港務營運等重大公益產生危害。
台電強調,協和計畫的開發範圍,包括陸域機組區、海域接收站填地區與碼頭迴船池區,並未有所改變。基隆市府已於109年發函同意,填地位置東移且縮小,仍在原來基隆市府同意的開發範圍內。市府以一紙公文廢止同意,重創人民對政府的信賴,將依法提出訴願。
環保署說明,東移方案也在「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的範圍內,至於東移方案須進行的相關環境調查作業,屬實質審查的範圍,無須重新辦理範疇界定會議,也無違反環評法。未來就算環評通過也不等於一定可以開發,台電公司仍必須取得各相關單位的許可,才能進行實質開發。
本文轉載自2023.6.13「中央社」,僅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本社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