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召開的中國兩大政治會議,確立了以發展富裕、和諧的「小康社會」為目標。巧的是,中國的目標正好和2000年9月聯合國一百八十九個會員國(包括中國)簽署的減少貧窮和促進全人類福祉的「千禧年宣言」合約一致,清晰地展現了中國和全世界在千禧年所面臨的最大課題:全球化。
全球化為所有國家開啟了利用商品、服務或金融資源交換來帶動經濟成長的機會。1980年代初,全球只有二十九億人生活在市場經濟之下,而今天已達五十七億。此外,跨國公司也加速了貿易和跨國直接投資的數額;1970年只有七千家跨國公司,1990年代初達到三萬七千家,而2003年已經高達五萬九千家。
但是,全球化之下的經濟發展並不完全均衡。在已開發國家,過去一世紀的人均所得增加了六倍,但開發中國家僅增加三倍。因此,全球化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避免開發中國家被邊緣化。
另外,跨國資金流動限制的解除,也增加了金融危機以及風險擴散的可能。例如,最近一次起於東南亞的金融危機,最後蔓延到了巴西。
全球化,造福還是造禍
直到現在,我們關注的多是全球化的經濟面,而很少考慮到全球化對人類的衝擊。事實上,全球化據估計只造福了目前世上五分之一的人口。
整體而言,現在的世界比三十年前更加不公平。一方面,不同國家間的所得差異愈趨明顯:最富裕的20%國家和最貧窮的20%國家之間,1960的所得差距是三十比一,1990年是六十比一,1997已經高達七十四比一。
另一方面,從1989到2005,全世界擁有10億美元以上資產的富豪人數從一百五十七人增加到六百七十一人。目前全世界最有錢的十個人總資產達到1330億美元,是所有最貧窮國家GDP總合的一‧五倍。
全球化造成了工作和所得的不平等,個人、健康和環境的不安定。無論是國家或個人,都將面對一個愈來愈不穩定的經濟、社會體系;這種不安定的情況很容易滋生新的危機,例如恐怖主義。
推己及人的發展策略
全球化的過程必須得到有效管理,並且找到自由市場和政府干預之間的理想平衡點。這需要我們重新審視許多國家行之有年的發展政策。
已開發國家必須實際推動它們的「發展回合」(2001年11月啟動的新一輪WTO談判被稱為「發展回合談判」,旨在透過推動智財權制度改革及公共衛生政策等途徑,促進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的共同發展)基調,讓更多國家享有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它們也必須瞭解,一體適用的經濟自由化策略已經失敗,新的政策必須同時考量貿易和人類發展的需要。
此外,目前已經有愈來愈多開發中國家有能力協助其他國家邁向現代化。開發中國家的跨國企業,利用其特有的專業、經驗和科技,就有效成為促進現代化的工具。政府——企業的結合,將是全球化發展的新模式。
中國是世界經濟的主要驅動者之一,擁有世界第二的外匯存底。而中國對於消除貧窮和飢餓方面的努力也做得比任何其他國家更多。
依據中國官方設定的貧窮線,農村的貧民數量已從1978年的兩億五千萬人減少到2002年的兩千八百萬人。如果按照世界銀行的個人支出貧窮線(每人每天花費1美元),中國的農村貧窮人口也從1990年的兩億八千萬人減少到今天的九千萬人以下。
昨日窮國,今日強國
僅僅在一個世代內,中國從接受國際救濟的國家,轉為提供對外援助的國家。例如在去年12月的印度洋海嘯後,中國官方和民間共捐出了1億4500萬美元的援助款項,並派出了大量的救災和醫療人員到受災國家。
在未來幾年,我們可以看見中國的雙重角色。一方面,中國必須保持高度的經濟成長,同時消除貧窮和其他仍存在於國內的環保、性別、愛滋病等問題。另一方面,中國也會開始增加其對全球事務的影響力,並且與其他國家分享中國在經濟轉型,和消除貧窮上的成就。
例如最近WTO在多哈(卡達首都)回合談判中,中國就有效扮演了橋樑的角色,協調利益不同的各方,並促進了整體的協商和共識。
除了貿易,中國對國際和平和安定也有重大貢獻。例如在南北韓談判議題上,中國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此外,中國也愈來愈積極投入聯合國維和行動中。1990年迄今,中國共派出了一千四百五十名工作人員和軍人到十項聯合國維和任務中。
正如同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角色愈來愈重要,面對千禧年的新挑戰,我們需要更多開發中國家、國際組織、跨國公司以及私人的參與。唯有全世界往共同的方向努力,才有希望建設一個能兼顧富裕、平等和發展的國際社會。
現場交流
Q:中國在全球化時代的優勢和可能的威脅有哪些?
A:中國擁有許多優勢。它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又擁有最多的人口,以及平均8%的GDP增長。在經濟上,中國擁有絕對的成本和產量優勢,幾乎所有國家都害怕中國的經濟威脅,甚至包含美國在內。可以預見在四、五十年內,中國很可能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
當然在此同時,中國做為國際社會的重要成員,如何兼顧全球發展的公平將是一大難題。不平等將會導致許多新的危機,包括恐怖主義在內;但國際社會並沒有能力控制跨國的人力、產品和資金流動,因此中國和其他國家都必須投入更多的努力以確保公平。
此外,中國在經濟上也會開始面對來自其他開發中國家的挑戰。二十五年前,所有國家都把日本當作頭號對手,現在輪到中國成為被挑戰的對象;雖然中國擁有成本、產量和人力方面的優勢,但其他國家也在慢慢趕上,例如越南等國家開始用更低的成本搶占農產品和紡織品市場,而印度高科技業的發展也是有目共睹的。
Q:你對於中國「兩會」(人大會議和政治協商會議)的評價為何?
A: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兩會的「小康社會」共識和聯合國的目標相當一致。中國不再把GDP的增長當作首要目標,而把「人」的關懷放到首位。重視人的生活、工作以及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這將是全世界的趨勢。而這也代表中國將在建立更美好世界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內容取自北京清華大學管理講座,陳靖遠整理)
主講人小檔案
澤菲蘭.迪亞布雷(Zephirin Diabre)
聯合國副祕書長、聯合國開發計畫署副署長
迪亞布雷自1999年起出任聯合國副祕書長兼開發計畫署副署長。
在加入聯合國前,迪亞布雷曾擔任布吉納法索經濟和社會委員會主席、經濟財政和計畫部部長,並於1998年擔任布吉納法索總統的經濟顧問。他曾於1997年任美國哈佛大學國際發展學院訪問學者,及國際關係中心研究員。
迪亞布雷於1987年獲法國波爾多大學(Universite de Bordeaux)企業管理學院商業金融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