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故鄉甜、月是故鄉圓」,2005年的居民光榮感調查,澎湖縣和新竹縣共享第一名,第三名是花蓮縣(見表一)。這三個縣市的人民並不富裕,但較佳的生活品質和較強的社區凝聚力,讓他們拿下前三名的榮耀。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蕭新煌指出,光榮感來自長期的地方經營,不單是大建設或經濟發展就可以提高。
社區營造提升光榮感
以長期的趨勢來看,比起八年前(1997年)本刊的調查,蕭新煌指出,最大的意義是,政府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十一年,地方的認同感普遍提升。二十三個縣市中,除了雲林和南投縣的光榮比率呈現下降外,其他縣市的光榮感都向上揚升,尤以台北兩縣市提升的幅度最大。(見表二)
曾被形容為「死人比活人多」的澎湖,在近年來縣長賴峰偉整理亂葬崗、推廣青青草原計畫,並且多次在各項縣市評比中勇奪第一後,居民光榮感也攀升到第一名。
賴峰偉的隨扈,有一次聽到一家商店的老闆娘和觀光客在聊天,觀光客很好奇澎湖怎麼這麼乾淨,老闆娘回答說,「因為我們縣長很愛乾淨,所以我們若亂丟垃圾,也會覺得很不好意思。」賴峰偉說,這句話可是付出了七年的努力才換來的。
新竹縣的失業率和痛苦指數持續在低水準,提供中小學免費營養午餐的措施也很受居民好評。從小就在竹科一、二期土地附近烤地瓜的縣長鄭永金,順利讓延宕多年的竹科三期落腳新竹縣,鄭永金表示,從此「黃土變黃金」,下一代的未來可以比我們更好,是居民光榮感提升原因。新竹縣擁有全國最高的客家人比例,蕭新煌認為客家文化委員會的作為,也有助於新竹縣在地客家人的光榮感提升。
積極推動旅遊及健康城市品牌的花蓮縣獲得第三名。花蓮縣長謝深山在六期重劃區提出的「洄瀾之心計畫」,獲得內政部城鄉新風貌評選全國第一,帶動舊市區再生,光榮感維持在高點。
台南市本是文化古都,鄰近南科,市長許添財在創造就業機會和促進工商投資方面都有績效,加上改造環境,重塑觀光文化城的形象,讓台南市居民光榮感高居第四。
第五名的新竹市是世界半導體重鎮,儘管人口大多是外地來的科技新貴,但光榮感不受「土不親」的影響,市長林政則為了打造花園城市,開發不少新的觀光休閒地點,例如十八尖山的賞花月就頗受歡迎,更舒適的生活環境,有助於光榮感再提升。
北部都會,光榮感提升
大都會居民的疏離感大、向心力不夠,光榮感向來較不明顯,因此台中市排名第七、高雄市排名第十,台北市排名第十二,台北縣儘管有聲名大噪的淡水漁人碼頭和黃金博物館,以及明星縣長蘇貞昌,但勞工第一大縣,移民性格強烈,光榮感只有第二十名。台大經濟系教授林向愷指出,台北縣幅員大、落差大,生活品質有待全面提升也是原因。
排名倒數的縣市,除了雲林縣以外,基隆市和嘉義市的光榮感偏低,蕭新煌認為,可能和縣內建設停滯有關。
光榮感會隨著時代的趨勢而變化,每個地方的上升或下降各有故事。
把觀察的時間拉長,和本刊1997年的光榮感調查相比,當時風景秀麗的宜蘭縣、南投縣和台東縣是前三名,如今卻紛紛退位。尤其是南投一舉跌落十五名最為明顯,林祖嘉分析,1999年的921大地震,重創南投,造成許多災民,對南投縣是很大的傷痛,加上前任縣長彭百顯曾涉及弊案,以致光榮感大幅下滑。
八年來,二十三縣市除了雲林和南投這兩個有前任縣長涉及刑責的縣市外,各縣市民眾覺得光榮的比率都提高了,其中台北縣提高三十.六個百分點最多,其次是台北市和桃園縣(見表二)。名次進步最多的縣市,包括進步十名的台北市、新竹縣,和進步九名的桃園縣,都位處北部,也是個有趣的現象,因為一般認為南部的凝聚力比北部高(見表三)。但出了個總統的台南縣,光榮感的名次也不升反降,由八年前的第九名降為第十三名。
桃園縣過去三年大舉遷入三十萬人口,但光榮感不降反升,桃園縣長朱立倫在拚經濟之餘,不忘改善以前全國墊底的社區總體營造和文化展演活動,以提升生活品質是主因。不過同樣大力推廣社區改造的彰化縣,目前光榮感還未明顯提升。
對大都會的進步,蕭新煌認為,相當不容易。台北縣的建設長期來看還是提高了居民的光榮感,雖然名次進步不易;馬英九兩屆任期內,提高台北市的國際曝光率,拿下多項國際評比佳績,大力推展藝文活動,加上101全世界最高樓的烘托下,身在首都的民眾,光榮程度也加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