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命很有感覺
閱讀226期《遠見》,李國修對於自我的「存在主義」見解,當兒子問他,「爸爸,您是如何找到自己?」這句話的無助感,令我感觸極深。也覺得他的兒子很幸福,能有這位父親,能給予適時的解惑與支持。
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受到的教育是以成績來論定一個人,所以流眼淚就是支撐我找尋自我的動力。
哭是非常好的工具,它不是軟弱的代表,而是壓抑情緒的出口。一個人成長教育過程,能有軍師以旁觀者及過來人的心得,給予迷惘的自己引導出一條路。找到自己,看見自己,那麼管理情緒這門課不再是很棘手,而是會覺得生命有感覺、有力量、很積極地迎接挑戰。
高雄市 服務業 蘇淑芬
不應變 就出局
拜讀《遠見》226期「總編輯interview」一文,陽明海運董事長盧峰海先生認為,「偵測環境變化」是領導者最重要的工作,筆者極為認同盧峰海董事長的見解。
管理學者包熙迪、夏藍在其合著的《應變》一書中,開宗明義指出「不應變,就出局」,這也同時告訴我們,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新的對手無所不在。發展迅速的二十一世紀裡,不僅企業決策者需要偵測環境變化的能力,政府、組織、家庭,乃至於個人本身都要具備這項能力。
建議《遠見》雜誌,在環境變化複雜的今天,或許可以嘗試以「領導者的偵測嗅覺」做為報導的主軸,從各種產業層面分析探討,以提供產、官、學界,乃至個人的新思考面向。
台北 研究生 朱洪水木
破除產、學鴻溝吧!
企業與學校之間的關係,常常不能去有效的結合。其實,學校與企業兩邊要去做適當之溝通。唯有充分的合作,才可以培育更多的人才出來。
當企業在人才方面感到不足時,學校跟企業就要更加攜手合作培育人才,畢竟未來大學畢業的學生,最後還是要進入職場來就業。學校的學生,如果在企業上好用,自然而然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口碑,何嘗不是在替學校打知名度最好的方式呢?
況且,與企業合作也有個好處,可以讓學校與社會接軌,可以提供學校好的方向來努力。最後,學校也可以得到企業的資源及資訊的支援,也能讓學生學到在學校所教不到的課程,讓學生能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台灣未來面對的是國際化的競爭。我們在大學所學的知識,真的足夠讓學子們與其他國家一較高下嗎?可見有需要引進企業來教導在學校的學子們,以促進學生們更多的成長。企業也可以替未來的人才,提早布局準備。
宜蘭 學生 林立偉
樂做闊少!
身為二十一世紀愛打扮的男性,實在太幸福了!因為在明媚的春光下,看到《遠見》介紹各大品牌不約而同地設計出色彩斑斕的男裝,對漫步仁愛路街頭的路人來說,不啻是一大福音。我相信張愛玲女士若活在今日,一定樂於做一個身著D&G的「闊少」!
只是那些服飾,似乎比較適用走秀或是電影明星穿著,真的要穿上Paul Smith的玫瑰花襯衫壓馬路,只怕會吸引不少「同志」青睞,在辦公室則可能招來老闆「關心」。
或許因此,《遠見》雜誌又出版了《穿出影響力》品味特刊,這樣一本契合台灣男性不擅打扮問題的專題雜誌,真是心中油然而生相見恨晚之感!
因為在這個年代,絕大多數男性還是只能「長年在灰色、咖啡色、深青裡打滾,」張女士還加上一句「質地與圖案也極單調」,否則會被認為輕浮和不穩重。
想像一下,連主席戰與胡主席錦濤若都穿上Jean Paul Gaultier的華服舉行會談,也許兩岸劍拔弩張的情勢也會大為緩和!
臺北市 研究生 彊藩培
打破龍頭大學迷思
《遠見》一直是一本好雜誌,雖宏觀也必須提看法;雖整理得很努力,分析應更深入。以高等教育為例,如是我,我會提出如下較異於一般的看法。
1.一般東方國家都有所謂的「樣板龍頭大學」;例如日本東京大學、香港港大、大陸北京清華大學、新加坡新大、韓國漢城大學及台灣台大。
他們一般受矚目是因其本國政府重點樣板扶植,校友影響力,該國經濟發展有一定成果;也因資源豐沛,形成效率奇差,缺乏國內競爭,且社會媒體還在捧。
東方國家應破除傳統樣板龍頭大學迷思,整天只說集中資源,學校合併,根本永遠成不了所謂世界一流名校 。
打破傳統樣板龍頭大學迷思才有機會,《遠見》應提出指正。
2.以本期專題「要當老總先讀名校」我有一些不同看法。
a.反向思考:把一些地雷公司的老總背景也整理公布。
b.事實上以創校創院歷史及學生校友規模併入考慮,台大恐怕至少會落在五名之外。還以台大居首,不但害了台大,使其沾沾自喜,對其他學校也不公平,對台灣高等教育也不好,也讓社會持續錯誤的印象,應非《遠見》樂見之事。
c.對交大、成大、政大的三學院成功原因分析太過粗略,事實上台大是有最多的學門,但已沒有多少個學門是全台第一,《遠見》應提出深入分析及匡正,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改革才有益處。
台北市 商 James Chen
更正啟示
226期P.42,文中第四段「第二是代工的問題。」應為代「理」的問題。
226期P.250,照片說明「王大閎在哈佛時期身影。」應為在「巴黎」時期身影。
226期P.259,北歐之光項鍊售價1390萬美元,應為1390萬元「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