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黃年/掀起輿論鬥志的總編輯

李慧菊
user

李慧菊

1988-10-15

瀏覽數 16,600+

黃年/掀起輿論鬥志的總編輯
 

本文出自 1988 / 11月號雜誌 第029期遠見雜誌

這個人的圈內形象、評價,像反差極強的照片--黑白分明。

中時晚報總編輯胡鴻仁對他的看法是:「他很誠實,他做他相信的事。」

曾被他提攜過的自立早、晚報前任總編輯陳國祥說他「政治立場可以挑戰;但他的操守、能力無法挑戰」。

「新新聞」的總編輯王健壯,更直截了當地說:「我們都很尊敬他,你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他是個對手。」

像口袋裡的錐子

他們說的是剛剛擔任聯合報總編輯,被一些新聞界人士形容為「鬥魚」、「狂熱分子」、「像口袋裡的錐子」的黃年。

光看黃年的外表,跟這些形容詞不易連想在一起。他削瘦,講起話來,也不是那種愈講愈快、眼睛還會發亮的人。

但他的專注(不論做採訪主任、總編輯,他幾乎不應酬),能力和鬥志,使得他把媒體所能有的積極性及新聞爭議性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三、四年前,在他統籌下,聯合報猛火烈炮攻擊台灣家電廠聯合壟斷,以內銷補貼外銷的做法,一連十幾天,緊咬不放。各大家電廠商儘管以撤廣告要脅,最後還是向消費者降價讓步。這大概是近幾年,報界這類爭取消費者權益報導模式的鼻祖。

他也是傳播界大開筆仗之風的猛將,多次以採訪主任的身分,跟中國時報互相批評新聞處理和原則問題。這在傳播史上,也是罕見。

政大新聞系畢業、政治研究所碩士,擔任過「綜合月刊」主編、「時報雜誌」總編輯、聯合報採訪主任的黃年,他的創造力,在規畫、督陣和接生了「聯合晚報」後,達到了頂峰。在這個沒有歷史包袱的新生兒身上,他提出對新聞、版面以至管理的新詮釋。

從英國唸兩年書回來後,有人推測他因此吸收了西方報業的養分。基本上,聯合晚報的風格,與美國的第一大報「今日美國」非常接近。像刊頭設計、新聞簡短等。「文字的橫排,其正是一項突破,」政大新聞系教授陳世敏指出。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將新聞重新包裝

「中時晚報在處理上比較「老實」,」中時晚報的採訪主任陳浩說,聯合晚報一條新聞有比較活的包裝,其中標題(包括兩三句的新聞提要)、圖片(或表格)、新聞內容,可各占三分之一;而中時晚報的作法,跟傳統晚報一樣,仍以新聞本身為主題。

放眼當今報界,四十歲左右跟黃年同輩的人,可以獨當一面的,也許可以數出一些人;但是,論及對單一報紙、甚至對報團的影響力,卻無人能出其右。

聯合晚報創辦時的運作方式,就是一個例子。

聯合晚報創報時,聯合報的記者在黃年強力調配下,常常出現台灣報業少有的互相密集支援(他們稱此為雙層巴士);聯合報記者每天晚上的新聞清單,也要給黃年過目,以便第二天追蹤。就財務而言,黃年可以堅持先奪市場占有率的策略,早期一點廣告都不收,增加新聞數量。這些都是中時晚報爭取不到的資源。

從他十幾年的新聞生涯中,強力領導的作風,不難看出他對媒體的功能和影響力,比較有自成一格的主張。但真正問到這個問題,現在手下有百餘名記者、上百萬個讀者的聯合報總編輯卻露著點迷惘:「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他補充,媒體的功能應該還是跟教科書上說的一樣。

在幾年前接受夏潮雜誌訪問時,黃年稱自己是「反政客主義的愛國者」,經過「江湖」洗煉,受過軍事薰陶,他的愛國方式有時讓人訝異。退出聯合國消息傳出,學生時代的黃年突然從政大的考場中站起來唱國歌;六義士滯韓不得歸,他到韓國大使館門前抗議。

他對政壇學習、觀察的個人成長過程裡,正好目睹「黨外」勢力急驟的凝聚,因此在美麗島事件後,他發表一篇「青澀的革命」,對「黨外」的作為和黨外人士的性格,提出極為強烈的批判。

受尊敬,也受挑戰

他的剿悍作風,使長官也忌憚三分;他反共、反台獨的鮮明立場,卻也得到聯合報高層充分的政治信任。他也因此常常被一些自由色彩較濃的記者批評:「他將苛責給民進黨,將寬容給國民黨。」

大家都說這是個資源重分配的時代,在這樣的環境下,許多知識分子的確對媒體有額外的要求。他們希望媒體除了傳播正確消息、監督政府、制衡民意、提供娛樂之外,「還要形成共識,」政大法律系教授黃越欽這樣期望。

然而正如卸任經建會主委的趙耀東所指陳,台灣現在是「五代同堂」,從建黨、北伐、抗日、剿匪到現在,「什麼時代的人及價值觀,同時存在於台灣,很難有一致意見。」

台灣媒體正反映了這種混亂現象。不同主張的新聞工作人員,把媒體和社會的關係弄得更錯綜複雜。挾著受尊敬的能力,和受挑戰的立場,黃年仍是觀察這種複雜關係的一個指標。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