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問你:「我有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你想先聽哪個?」你怎麼回?大多數人會想先聽壞消息(最近的研究數據是78%)。這是因為在人類的心智中,壞事比好事的衝擊更大。(本文節錄自《心理摩擦力》一書,作者:大衛.尚塔爾、洛蘭.諾格倫(David Schonthal, Loran Nordgren),以下為摘文。)
如果你曾被打過考績,就知道這邊的意思了。只要出現一個負評,就足以抵銷前面得到的所有好評。心理學家稱此為負面偏誤(negativity bias)。
成千上萬的社會實驗都證實了這個令人沮喪的觀點:負向體驗對我們生活的影響比正向體驗更大。底下就來舉幾個例子。
我們先從婚姻談起
想要婚姻美滿,正面跟負面的互動要維持多少比例呢?假如答案是1:1,那就表示想維持美滿,只需要正負相抵就好:每說了一句負面的話,頂多只要用一句讚美彌補即可。
然而,根據婚姻關係的研究,比例其實接近5:1。意思就是,每一次負面的互動—每個小小的爭執、一點點的冷落—都需要5個正面互動,才能重獲伴侶的好感。對於親密關係而言,負面經驗的衝擊比同等程度的正面時光還要強上5倍。
職場人際關係也是同樣的狀況
最近有一項研究,主要在觀察「問題同事」(toxic colleague)對工作團隊的影響。研究指出,職場上有3種「老鼠屎員工」:懶惰鬼,指怠忽職守、沒有盡好本分的人;掃興鬼,老愛抱怨、表達憤怒或其他負面情緒的人;討厭鬼,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人。
研究發現,只要團隊出了這三種員工的任何一種,團隊表現就會下降40%。就算團隊裡有幾位表現亮眼的明星員工,但只要有那麼一顆老鼠屎,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擋也擋不住。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職場現實就是如此。
負面事物主導了我們的情感生活
70年代,心理學家保羅.艾克曼(Paul Ekman)確立了6種存在於所有人類文化中的基本情緒:快樂、悲傷、厭惡、恐懼、驚訝和憤怒。注意到了嗎?只有快樂這一種基本情緒是正向的。在所有語文之中,描寫負面情緒經驗的詞彙也比較多。
負面情緒帶來的心理打擊也比較大。心理學家研究了日常生活中,好事和壞事對我們的影響,像是獲得老闆稱讚、遇上壞天氣、路上塞車等。
好事會對人們的心情產生正面影響,而壞事則讓人情緒低落,這點不令人意外。但是,這些經驗持續的時間卻大不相同──
正面事件帶來的感覺稍縱即逝,負面事件卻是地久天長。
其中一個研究發現,某一天過得好,不會對隔天的感覺造成什麼特別的影響—就算星期一過得不錯,好心情也不會延續到星期二;但負面事件的影響卻更為持久—如果星期一過得不好,就等著迎接憂鬱星期二。
這個模式屢試不爽,足以視為人類行為的「法則」。快樂不對稱法則(the law of hedonic asymmetry)講得更明確:「愉悅的感覺總是來自於轉變的當下,人只要持續獲得滿足,愉悅感就會消失;相反地,如果持續處在不舒服的環境中,痛苦的感覺卻往往揮之不去。」
我們對壞事的偏見,幾乎能影響舉目所及的一切。負面事件的記憶比正面事件更深;大腦解讀負面資訊的速度也比正面資訊來得更快。一般人能很快從人群中認出憤怒的表情,但要找出一個微笑,速度就慢多了。
這是因為我們腦中掌管表情辨識的「杏仁核」,擁有更多負責處理「危險」的神經元。一張帶有威脅性的圖片,能在毫秒間觸發「戰或逃」(fight or flight)的反應,但我們對正面事件的反應卻慢了很多。
看到蛇往後跳的反射,會遠遠快過你往最愛的零食衝過去的速度。我們的心智之所以會如此建構,是因為這對演化比較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