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水」見證新北美好未來
手語嘛ㄟ通!金融友善服務零障礙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的終身學習,是強化競爭力的一大要務。基於「終身學習」的理念和目標,於2021年首度推出的中山大學後EMBA學程「西灣生生塾」,受到全台灣高階經理人的熱烈迴響,今年隆重推出第二期。
是的,2022年來了;是的,又過了一年。可能因為疫情,不能出國旅行,很多時候也可能在家上班,好像每天就是關心戴口罩和新冠病毒最新情況,從Delta到Omicron,學了不少希臘字母。
在後疫情時代世界變動的腳步加快,在知識浪潮下,企業主、高階經理人更必須要有前瞻的眼光,重新厚植自身競爭力,以尋求企業轉型突破的契機。臺北大學商學院EMBA為企業領導人量身打造創新多元課程,民生校區位於市中心地理位置便利,結合企管、統計、會計與國際財務金融的超強師資,為經理人們提供下班後完善的學習環境,並且全方位提升經營管理與跨域創新能力,讓競爭力、專業力與創新力一次到位,最好準備贏得先機。
吳淡如以暢銷作家的身份廣為人知,躍上螢光幕前主持節目也是有聲有色。淡出螢光幕一段時間後,近來「現聲」於Podcast,一舉拿下熱門排行前三名。無論處於何種人生階段,吳淡如學習的領域從法律、中國文學,再到商學院,目前還在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於她而言,永保學習之心,就是人生致富之道。
半導體製程及無塵室微污染控制系統供應大廠濾能,今年一舉完成兩大里程碑,先是在3月前進南科蓋新廠,6月登錄興櫃市場掛牌。董事長黃銘文從實驗室工程師出身,因為對綠色環保的堅持,2014年創業,走過資金燒光、接不到訂單、被迫搬倉庫等創業低谷;但於此同時,黃銘文也進入陽明交大EMBA,從中獲得的滿滿養分與人脈,陪伴他一路闖關,走過黎明前的黑暗,迎向陽光,公司營運蒸蒸日上。
今年初,醫科頂大陽明大學與工程名校交通大學正式宣布合併,隨即在《遠見》2021年「國內大學聲望調查」中,一舉拿下「未來十年最具潛力大學」榜首,雙方的融合與加乘從大學開始啟動,未來也將進一步延伸到EMBA。陽明交大EMBA執行長張家齊教授強調,未來課程內容將更跨域創新外,兩校合併後,將同時強化新竹與台北兩個上課地點,成為吸引各地多元頂尖人才的另一大優勢。
80年代的台灣,靠著「一卡皮箱」的創業家白手起家、打下山頭,也撐起台灣的經濟奇蹟。隨著時間推移,台灣產業也逐漸面臨企業二代接班的浪潮,但是這些二代們真的做好準備了嗎?面對企業傳承與新變局的挑戰,包括數位轉型、資安及國際局勢變化,企業二代接班路並不好走,身為高科技客戶產品物流的重要夥伴,五崧捷運二代接班人邱承緯選擇陽明交大EMBA,找到「同行致遠」的堅實後盾。
5月中旬,國內新冠肺炎大爆發,不但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脫離了常軌,當然也改變了校園活動的進行。疫情對臺師大EMBA造成了多大的衝擊?
當今全球經濟因變種病毒、全球天災、資安危機、國際情勢等牽一髮則動全身,長期關注國際經濟局勢變化的臺大EMBA劉啟群執行長就強調,世界上任何一件看似與我們無關的小事情,遲早都有可能影響到企業經營,「沒有事是小事情」!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的後疫時代,政治、經濟與市場上,「不確定性」已經成為新日常,要能夠在紛雜的資訊中,過濾篩選、洞悉趨勢,進而形塑出最適合自己企業的佈局策略,成為許多企業主、二代接班人以及高階經理人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自聯合國前秘書長科菲.安南(Kofi Annan)於 2006 年發起《責任投資原則》(The Principles for Responsible Investment),永續發展便逐漸成為企業趨勢。如今,新冠肺炎的爆發不僅對全球經濟活動帶來巨大衝擊,也促使大眾意識到今後市場環境將出現更多難以預料的變化。當各家企業正在尋求轉型的同時,許多經理人亦開始思索未來永續經營的途徑。對於這道課題,臺北大學商學院已提前布局,為未來蓄積能量。
一襲俐落套裝、爽朗的笑容中帶著堅定的熱情三位女性企業主楊子慧、羅碧玲和彭惠絹分別來自法律、高科技及投資顧問等不同領域,相同的是她們在企業經營中場的關鍵轉捩點,選擇走入10個學員中只有3個女性、過往給人「理工男」印象的交大EMBA,打破自我設限,找到自己在企業經營中缺少的那一塊拼圖。
因應全球多變局勢、經濟環境的時代挑戰,暨大 EMBA 以國際化、精緻化、特色化的辦學異軍突起,串聯臺灣中部經貿商務資源,更積極延展獨家結盟、實力堅強的世界大學,為高階管理人才開拓基業長青之道。
一場疫情衝擊,企業不僅要危機應變、挺過難關;更要面對疫情後經營規則和商業環境的整個改變。臺大EMBA不僅在課程規畫上「超前部署」,更持續強化國際連結,讓學生不局限臺灣觀點,為企業全球布局重整提早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