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鼓勵年輕人學寫程式、學習運算思惟、擁抱電腦科學。電腦是超能力,如果你知道如何做出東西,知道如何寫程式,你就擁有超能力,你將無所不能。」— 丹妮愛拉.茹斯(MIT電腦科學及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摘錄自遠見雜誌2016年8月號第362期【機器人將無所不在 操控更人性、簡易】●「不思考做
●「現在愈來愈走向『內容』的時代,內容夠,一定有存活空間。但沒有轉型,一定會被淘汰。」— 宋秩銘(奧美大中華區董事長)摘錄自遠見雜誌2015年10月號第352期【邁向「big ideal」時代,一切都跟內容有關】●「世界不會因為你的夢想而改變,你必須改變自己來完成你自己的夢想,甚至來改變
●「現在地球上已經出現很多異象,我們必須趕快開始學會跟自然共生、而不是對抗。如果說20世紀的建築是用碳或鋼打造的,那21世紀的建築,就要可以跟自然共生、而且還能自給自足的!」— Vincent Callebaut(比利時建築師)摘錄自遠見雜誌2014年4月22日每日報導【比利時建築師Vi
●「雖然每天都必須不斷重複無趣味的相同工作,但唯有持續累積努力下去,才有可能成為一流的專家。」— 鈴木一朗●「這是內容為王的時代,只要擁有說故事的能力,就能因應未來任何變化。」— 楊婕(導演、演員)《遠見雜誌》特刊:2016研究所指南【把興趣好好扎根, 知識內化成自我資產】●
●「其實工作的挫折本來就必然存在,重要的是,你願意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它。」— 徐重仁(商發院董事長、全聯實業總裁)摘錄自遠見雜誌2016年5月23日華人精英論壇【徐重仁:下一個工作會更好?】●「創新要成功不是光有點子就行,更需要建構完整生態。」— 尼姆洛.科斯洛夫斯基(耶路
●"Your success will not be determined by your gender or your ethnicity, but only on the scope of your dreams and your hard work to achieve them.&
●「人生不是不能換樓梯,而是不能爬兩三階就換。更糟的是,連換到哪裡都不知道,就好像把原來爬的樓梯也拆掉一樣!」— 陳振銑(資誠創辦人)摘錄自遠見雜誌2014年6月18日每日報導【35歲,為什麼還沒被重用?】●"I count my blessings every day, qu
●「台灣的科技業非常忽視創造價值,很多企業的服務還停留B2B,了解企業,但不了解市場。所以台灣要建構的最大核心能力,是掌握市場需求的能力。」— 施振榮(宏碁創辦人)摘錄自遠見雜誌2015年9月號第351期【施振榮:要走「唯一」的路才能贏】●〝I always felt that my g
●「一個政府產業投資的成功與否,應該不是去看它投多少錢,而是它能在整個社會引導出多少效益。」— 阿維.哈森(Avi Hasson,以色列首席科學長)摘錄自遠見雜誌2014年12月號第342期【拚創新,政府要帶頭做有風險的事】●〝If opportunity doesn’t k
•「多珍惜自己得到的,而且別老想著自己失去的,因為樂觀正面的態度,會帶來樂觀正面的結果。」— 馬克(圖文部落客、作家)摘錄自遠見雜誌2014年4月24日每日報導【工作就像戀愛!?馬克教你如何愛上你的工作!】• "Reading is to the mind
●「無勞則無獲,付出才有成果。所有的榮譽、成就,不會自天上掉下來,都需要一步一腳印的累積。」— 徐承義(瓦城泰統集團創辦人)摘錄自遠見雜誌2016年6月號第360期【徐承義:大廚們的黑帶魂】●「面對當下,現在發生的這些一定有它的理由。而且時代如果往前走,你不能拿著前一代或是你熟悉的舊東西
●「就像當了爸爸後才學做爸爸,我是飛到天際後才認識自己的土地。」— 齊柏林(空拍攝影師、導演)摘錄自遠見雜誌2013年11月號第329期【齊柏林:飛到天際,才認識自己的土地】●"You can’t get much done in life if you only
●「人生最困難的不是挫折打擊,而是面臨各種挫折困難,仍沒有失去對人世的熱情。挫折是人生一部分,過一段時間再看,好像也沒那麼嚴重。」— 柯文哲(台北市長)摘錄自遠見雜誌2014年12月30日每日報導【柯語錄又一章:柯文哲人生哲學4境界】●"It’s always he
●「在勇敢追求夢想的過程中,遇到阻礙是很正常的,但唯有克服困難,才會得到機會。」— 劉大潭(身障發明家)摘錄自遠見雜誌2015年7月16日每日報導【劉大潭:當別人都瞧不起你時,你就更該看重你自己】●"Happiness is not something you postpone
●「不需要把自己寄託給他人,期待他人的出現,不如靠自己好好表現。」- 謝文憲(作家、陸易仕國際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摘錄自遠見雜誌2015年12月8日華人精英論壇【永遠別說自己別無選擇!】●「我們多數人的危機不在於把目標設得太高而沒達成,而是把目標訂得太低並實現。」–米開朗基羅●「當陷入困
●「我看的不是價格,而是它未來的價值。」-郭台銘(鴻海集團董事長)摘錄自遠見雜誌2016年4月2日每日報導【鴻夏大結局,世界第一的新長征】●"People may doubt what you say, but they will believe what you do." &n
●「很多人會跟他們說沒辦法,台灣很小、台灣沒有足夠的資本和資源。這些可能相對而言是事實,但並不該成為年輕一代創作者卻步的原因。」- 蘇麗媚(夢田文創執行長)摘錄自遠見雜誌2016年3月5日華人精英論壇【冒險沒有拖延的理由】●「信念使你起身,希望讓你堅持,愛帶你到達終點!」──安琪拉卡修女●「將你的計
●「 許多公司到現在還以為,蒐集資料,只是幫他們改善產品,改善行銷宣傳,不不不!他們得把腦袋整個轉過來,資料本身就是產品了,不是輔助工具而已。」- 麥爾荀伯格(作家、牛津大學網路研究所教授)摘錄自遠見雜誌2014年4月號第334期【未來10年,賣資料比賣硬體賺錢】●"Differences
●「以前自以為能幹卻辛苦地疲於奔命,現在一有機會就請教夥伴、也更願意讓專業分工,因此得到了許多難得的戰友,也讓自己學習到更多的事物。」- 徐安昇(麻膳堂創辦人兼總經理)摘錄自遠見雜誌2015年12月21日華人精英論壇【錢要分給人賺】●"A reader lives a thousand l
●「我們希望老師能鼓勵小孩子問問題,但不直接告訴答案,讓他們自己思考。問問題本身比回答問題更重要!」— 伊夏克(以色列本古里大學科學教育教授)摘錄自遠見雜誌2014年6月號第336期【訓練思辨、不怕衝突 只有笨蛋才會沒有意見】●"Education is not the fil
●「有沒有可能,這個社會發展出一個健康的方法,對重要養分或元素提供資源,讓他們不要斷掉?」-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摘錄自遠見雜誌2015年12月號第354期【記錄作家身影 童子賢只求紅利留人間】●"You can conquer almost any fear if you wil
●「學會尊重孩子,得走過生活中種種百死千難、day in、day out的練習。」— 楊照(作家)摘錄自遠見雜誌2016年2月號第356期【楊照:尊重孩子,是百死千難的修練】●「你若想到達最高處,從最低處開始。」— 普布里利亞‧西魯斯(拉丁格言家)●&qu
●「我們不見得是天才,不過大多數人能透過每天實在地努力與實踐,發現自己可以改變社會之處,找到人生的方向。」— 蘇慧貞(成功大學校長)摘錄自遠見雜誌2016年2月特刊〈2016大學入學指南〉【重複練習變專精,從中磨出創意】●"Yesterday is gone. Tomorrow
●「如果互聯網公司的創辦人跟高管不和用戶互動,他告訴你是「互聯網公司」,那是假的。沒跟用戶直接交流,不會知道用戶的真實想法。」— 林斌(小米聯合創始人、總裁)摘錄自遠見雜誌2014年7月號第337期【從台灣擔仔麵,悟出小米經營心法】●"It is impossible to w
●「你必須知道世界的發展,但也一定要找到自己的優點。一個國家如此、一個地區如此,個人更是如此。如果你只能看到別人的能力,而別人的能力卻可能是你的弱點,那麼你就會永遠浸泡在沒有自信的痛苦裡。」- 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摘錄自遠見雜誌2015年7月15日華人精英論壇【這是一場由下而上的草根革
●「大家最容易看到『成就的瞬間』,卻忽略其實背後那股堅毅不撓的努力,才是累積前進動能,『成功的關鍵』!」- 徐承義(瓦城泰統集團創辦人)摘錄自遠見雜誌2015年12月25日華人精英論壇【每分鐘一千轉的飛輪】●"Success is a lousy teacher. It seduces s
●「請先想想現在的社會需要什麼?而不是你自己想創作什麼?」— 奇格(Kigge Hvid,「設計改善生活」 執行長)摘錄自遠見雜誌2015年10月號第352期【科技讓創意成真!改善生活才是好設計】●"The world is before you and you ne
●「只要一直好好努力地把該做的事情做好,朝著夢想前進,總會有某部分會成為別人沒有辦法做到,成為別人所羨慕的你。」— 龔鈺祺(蘇打綠樂團鋼琴與中提琴手)摘錄自遠見雜誌2012年9月特刊〈遠見2013研究所指南〉【碩士教育 激盪蘇打綠的創作夢想】●「決心為自己找出路的人,永遠都能找到充足的機
●「為什麼人愛旅行?有人說,因為可以進入另一個不同的世界,再回到自己的世界;有人說,喜歡在路上的感覺,找回在喧囂城市丟失的自己,感受溫暖的文化的力量。人的旅途可以很冰冷,人文的旅程則充滿溫暖。」— 王力行(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摘錄自遠見雜誌2014年11月號第341期【人的旅途,
●「一個新創公司的成功,絕不僅僅取決於募資一個因素;創業者還需要了解團隊組建、產品設計、退場機制……等多方面的資訊。」— 安尼士‧吾札曼(菲諾克斯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摘錄自遠見雜誌2015年12月6日每日報導【《新創聖經》作者:下一個FB或Google有可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