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來,證券公司的「新金融商品部」快速竄紅。這部門獲利衝刺快,用人和管理顛覆傳統。
部門最高主管,往往都是五年級生,理工背景出身,多數臉上還帶著稚氣,他們一手寫程式,一手研發金融商品,操作績效佳時,一年紅利就有機會近千萬元。
因為衍生性新金融商品涉及複雜的數學運算和交易系統建置,讓具有IT、數理和財務工程背景的人才成為搶手貨。這群不做科技新貴,改行為證券新貴的年輕人,打破證券業靠行情吃飯的傳統,跨領域結合資訊和金融的專長,開發選擇權、認購權證等新商品,以新管理風格,和六年級的部屬併肩作戰。
證券業最敢拔擢年輕人擔任主管的,非寶來金融集團總裁白文正莫屬,他表示,在金融領域裡,「年齡與能力不一定劃上等號,只要有能力,就給機會。」
寶來證券新金融商品處總經理
陳凌鶴 整合知識創造優勢
寶來證券在新金融商品領域可算是先鋒,成功打開選擇權造市交易市場規模,目前排名位居第一;認購權證、結構型商品累計至去年底的市占率,也排名第二大。
掌管寶來集團「新金融商品研發中心」的部門總經理陳凌鶴,年僅三十四歲,是寶來五大事業群總經理中最年輕的一位,高窕清瘦、帶著靦腆笑容,一張娃娃臉上猶見稚氣。
但他帶領的七十人團隊,去年獲利占全公司獲利比重從16%升至20%,單是今年上半年的獲利已超越去年全年新台幣4億元的一倍以上,預估今年獲利比重可成長至30%;而他也甫榮獲第七屆「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金彝獎」。
五年九班的陳凌鶴帶領一支年輕、有活力的六年級團隊,個個擁有碩士文憑。這位新世代主管,管理風格也很e化,有時會透過MSN網路軟體,以學生時代的暱稱與同仁討論公事;開會中還會發手機簡訊給下屬,隨時掌握股市行情。
部門裡八成都是金融科系畢業的人才,陳凌鶴卻出身交大資管所。身為馬來西亞華僑的他,受到舅舅在馬來西亞從事證券業的影響,大學就讀資工系時,已對證券金融領域發生興趣,因此選擇資管所研修管理方面的知識,畢業論文也是以外匯相關為題。
畢業後先進入寶來關係企業的寶?資訊公司,負責軟體技術分析與系統研究的工作,隨著國內新金融商品萌芽,轉入寶來證券發展,1997年寶來成立業界第一個新金融商品部門,陳凌鶴是創始元老之一。
當時在金融圈中,理工科系畢業的人極少。由於新金融商品的設計涉及數學、統計、經濟、金融及資訊等領域,不但要寫程式,還要處理複雜的數學公式,而他因為具備軟體工程、基礎人工智慧的背景,又擁有財務工程與股市交易技術,跨領域的整合能力成為他勝出的關鍵。
陳凌鶴自己也說,「喜歡吸收寬廣知識,再將不同領域知識整合,是我的優勢所在。」
在寶來服務已達十一年,在競爭激烈的新金融商品市場裡,他把每一次買進賣出的交易操作,視同出征打仗,「由我們打造一台性能精良的戰鬥機,再由自己駕駛這架戰鬥機出去衝鋒陷陣。」
寶來新金融商品部副總經理邱榮澄形容陳凌鶴冷靜、內斂,他則自認是個喜歡接受挑戰的人。進入證券業後,陳凌鶴開始接觸股市交易,發現這是個不需跟別人溝通、成敗完全取決於自己智慧與研判能力的工作。
他說,大盤代表其他多數人,若你做對方向、在市場賺錢,意味你比市場平均的人表現好,自然很有成就感。這是個很公平的交易場所,不論你有多少錢,最後都是「聰明就拿錢走,研判錯就認輸。」
只不過背負利潤中心的重責大任,面對強大的壓力,陳凌鶴的身體已經開始吃不消了。最近他在辦公時都會戴上頸圈,以舒緩頸部壓力,「每天盯著電腦看,固定一個姿置太久,脊椎遲早會出問題,這也算是一種現代文明病」,陳凌鶴自嘲。
KGI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
吳傳文 外商經驗拓展國際觀
頂著前香港摩根史坦利執行董事、前香港花旗銀行衍生性商品副總經理的顯赫頭銜,外表俊俏,五年級前段班的吳傳文,去年10月被KGI中信證券前總經理辜仲q挖角到中信證券,主管包括台灣在內的亞太區股票衍生性商品操作。中信證券發行權證所收取的權利金規模,目前位居市場第二。
高掛董事總經理頭銜的吳傳文,位在大直總部十一樓的辦公室卻是空空盪盪,只掛著一幅畫。原來這位主管行事作風相當洋派,喜歡與同仁「混」在一起,所以自做主張,將自己的辦公地點悄悄移到九樓的交易室,「這樣才有與同仁一起作戰的感覺」,吳傳文眼神發光,堅定的說。
吳傳文入行很早,從1993年於美國信孚銀行在台分行工作開始,接觸股票衍生性金融商品已逾十年,其間未曾間斷。到中信證後,他帶進在外商銀行服務的經驗,提供國際金融市場的新視野,並找出適合在台灣本土發展的國外技術與產品,充分發揮他的優勢。
畢業於輔大企業管理系,赴美取得企管碩士學位的吳傳文,是純正的金融科班,目前帶領的旗下同仁大部分也是學財金出身,不過他也觀察到一個新趨勢:愈來愈多理工科系人才有意進軍金融業,不像以往大多鍾情於科技業,其中又以基礎科學的理工學歷,再攻讀應用科學的MBA為主力。
他在遴選部門的財務工程人員時,偏好數學或物理系,最好還擁有財務工程學位的人才。吳傳文認為,不同背景的人才,才能激盪出不同的想法。尤其在追求新觀念、創意的新金融商品部門裡,更需要多元化的組合,「只要有當交易員的本能,任何科系都可加入這個團隊,美術系出身也未嘗不可。」
從吳傳文的用人哲學,不難看出他是個求新、求變、不拘泥於窠臼的人。在同事眼中,他採行外商體制的管理風格,但在做人處事上卻將中國的「中庸之道」奉為圭臬,甚至運用到做生意上。
吳傳文說,以前他當交易員時,操作即以「中庸」為原則,但中庸不是指最中央,而是平衡的意思,他以該部門為例,以前獲利來源著重於股票交易面,但他上任後,主張平均分布在結構型商品、選擇權及認購權證等各類商品上,有別於部分券商重兵放在單一產品的策略,為公司創造的利潤也從去年的4%、5%一舉提高到今年的8%至10%。
吳傳文率領平均不到三十歲的年輕團隊,四十一歲的他,已是部門最年長的成員。由於衍生性金融商品已列為公司重點發展項目,目前十六名人員編制,計畫在年底增至二十人,部門所在的樓層也早已預留空間因應未來進一步的擴編。
一肩扛下亞太區股票衍生性商品業績,吳傳文勤跑業務,常當空中飛人,每月在台灣、香港及泰國三地跑。不過忙碌歸忙碌,周末一定會飛回香港陪老婆、小孩,還特別辦了兩支手機,一支給家人專用,就連桌上放的杯子,也印有老婆與女兒的合照,愛家的他,笑稱自己是「weekend爸爸」。
他空無一物的辦公室內,放了一張裱框的畫,這是他女兒六歲半時畫的,對他而言,這幅畫的價值可與國際大師畫作匹敵。
歷經國際級公司的洗禮,吳傳文所要開發的市場,不以台灣為限,而是著眼於整個亞太地區。他說,新金融商品業務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但他仍將秉持平衡發展的策略,「不一定要搶第一,不過做不到第一,則一定要前三名,這樣市場才看得到你。」
元大京華證金融交易部副總經理
林象山
銜產官學多元資歷
身為證券業龍頭的元大京華,在新金融商品業務上,也有舉足輕重地位,權證發行量市占率目前穩居市場第一。
但為這個公司賺進大把鈔票的部門主管,卻不太像生意人。謙恭、親切且有股學術氣息,元大京華金融交易部副總經理林象山,是國內少數歷經產、官、學的證券人才。
五年級前段班的林象山,學工業設計出身,後來赴美取得MBA、財務金融博士學位,返國後在中正大學專任副教授,之後被借調到證期會服務兩年,再正式進入證券產業,獲選第五屆「中華民國證券暨期貨金彝獎」得主。
早在美國進修期間,他就發現新型衍生性金融商品將是未來全球的發展趨勢,2002年轉任元京證服務,當時也有任職其他部門機會,但他選擇發揮空間最大的新金融商品部,事後證明他的眼光相當正確。
元京證主力的新金融商品是權證,去年發行量市場占有率高達32%,穩坐市場首位。該部門目前共四十五人,占公司總人數的比重不到2%,但去年新金融商品部門創造的收益占公司總收益的19%,預估今年可以再大幅提高至30%,獲利貢獻度驚人。
根據林象山的觀察,各家券商獲利結構已逐漸改變,傳統倚賴經紀、承銷及自營業務,必須靠天吃飯,易隨著股市行情波動,但新金融商品具避險與套利的雙重特性,較不受股市漲跌影響,風險相對小,讓券商得以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新金融商品市場廝殺激烈,林象山對交易管理的觀念,只注意操作風險控管,以及有無掌握市場機會兩大項,多空判斷則授權交易員自行決定。
新金融商品商機無限,各家券商都有擴編部門的計畫,林象山說,新型衍生性商品需要計算訂價模式,目前旗下研究與設計人員,理工科系占了一半,但交易人員仍以財金背景為主。部門裡同時具備理工與財金兩種專業素養的比重達三分之一,甚至也有物理博士。
他強調,新金融商品部最重要的是創新能力,現有商品交易已建構一個精緻的風險管理平台,讓每個交易員容易上手進行交易,所以最後要靠「創意」較高下。不過,開創新產品固然是重點,也要考量市場接受度,因此創新也要兼具市場性及獲利程度。
雖然工作緊張忙碌,從學生時代就喜歡打網球的林象山,現在還是常常陪兒子打籃球,他得意地說,在球場上可是很少看到爸爸會陪小孩打球的。
他不但是個好爸爸,在同仁心中,他也是個負責盡職、提攜後進不遺餘力的主管。他說,「我的工作就是營造一個讓大家都能出頭的環境,有本事儘管拿出來,我會給部門同仁充分的表現機會。」
大華證券新金融商品部專業副總經理
鄭仲修 轉行創出事業新機
大華證券新金融商品部副總經理鄭仲修,個頭嬌小滿頭白髮配上一張稚氣的臉龐,他也是五年級生。
去年4月他到大華證券任職時,新金融商品部虧損3000多萬元,只剩下三個人,他接手八個月後,該部門去年獲利已比2002年成長43%,預估今年貢獻的利潤將比去年成長54%,成員也擴增至十四人。目前大華證券選擇權造市交易市占率已晉身市場第二大。
畢業於東吳電子計算機科學系,鄭仲修在IT產業服務六年後,決定離開福利優渥的外商電腦公司,重拾課本攻讀MBA學位。
鄭仲修打趣地說,「每天對著電腦寫程式,時間一久會產生厭倦感,加上在IT產業從事研究與開發(R&D)工作,實在太難賺了,才會興起改行念頭。當時我覺得,金融業似乎耍耍嘴皮子就能賺錢。」
鄭仲修不諱言,國內金融人才濟濟,但他比別人多了IT背景,可以讓IT、財務工程、股市交易及業務人員擁有共同的溝通語言,所以能造就今日的佳績。現在大華證券新金融商品部的交易員,除了在股市進出操作,本身也都具備寫電腦程式的能力。
他是如何使該部門轉虧為盈呢?「最重要是要知道哪裡可以賺錢。每個業務,扣除成本後,如果沒有賺個2000、3000萬元,為何要做?」他說。
當他發現產品設計的豐厚利潤後,便致力透過產品創新來創造獲利,同時提升單一產品的獲利率。自選擇權造市業務開放以來,鄭仲修帶領大華證券新金部在去年7月進場,8月便出現獲利,在短短五個月內,即躍居市場第二名。
國內新金融商品歷經八年發展,鄭仲修自稱是「黃埔一期」,全程參與了整個歷程。他說,衍生性金融商品的變化很快,所以做這一行的,學習速度要快,腦袋瓜不能太死!
這番說法正好呼應了雙子座的他,對新觀念與新事物接受度很高的特質。不過他強調,「我在感情上可是個相當穩定的人」,不經意地流露出他幽默的一面。
許多人認為,新金融商品是高風險、高報酬,鄭仲修指出,他的工作並不是要透過衍生性商品賺取高報酬,而是如何能在低風險狀態下賺錢,這就必須瞭解市場需求,配合股市多空行情推出不同的商品。
一般而言,股市多頭時,認購權證的需求會上來;股市表現不佳時,選擇權、期貨避險及結構型商品的需求會增加,所以證券公司必須隨時調整主推的商品,才能致勝。
這群新金融商品市場的「黃埔一期」,攻城掠地,將自己的職場生涯推上高峰。他們的成功經驗,未來也將鼓勵更多理工背景的新兵轉往證券業的戰場衝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