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第四大金控集團日聯控股(UFJ),7月中旬向第二大的三菱東京金融集團(MTFG)提出合併,雙方已簽訂協議書,預計將在明年10月1日合併成為三菱日聯控股公司。消息傳開後,全球金融界屏息以待,因為新集團合併後總資產規模高達190兆日圓(約新台幣60兆元),擠下美商花旗集團,將成為全球最大金融集團。
不甘示弱的三井住友集團(日本第三大金控集團)隨後開出了約3.2兆日圓的天價,意圖惡意併購日聯,一場世界最大銀行的爭奪戰,熾熱展開。日本銀行業者和分析師都樂觀其成,因為日本銀行只能容納少數幾家真正的國際銀行,大銀行為了能處於市場領導地位,現在都加緊擴張和增加自己的營利能力。
近年來許多日本銀行都企圖以合併解決各種經營問題。日本前四大金融集團中的瑞穗實業和三井住友銀行,先前也都曾和較小規模的銀行合併。《BusinessWeek》全球一千大企業排名就顯示,瑞穗集團從六百三十六名回升至合併後的八十五名,反映出日本合併改革和規模效益所展現的成果。
相較於國際級金融機構,台灣金融業的資產規模顯得迷你。目前市場上有五十二家本國銀行,三千兩百家分行,再加上一些信合社,銀行太多,彼此業務同質性又高,如消費金融業務、低利房貸承作等,導致多數金融機構不賺錢、甚至虧錢。
大者恆大是趨勢
「國內金融機構未來兩年內,也將出現相當規模的合併案。」甫於7月中旬與日聯金控策略聯盟,規劃進軍大陸的復華銀行總經理陳松興說。
「金融集團大者恆大是趨勢,尋求合併已成為主流」,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吳中書預期,和日本金控合併趨勢相似,台灣金控業者將歷經再次的合併,以擴大規模。
吳中書表示,兩年來國內銀行大規模合併產生十四家金控,表面看來像是銀行退出機制,但是合併後的金控旗下金融業務仍顯重疊,形成金控過多,浪費社會資源的現象。
「小型金控應該有所體認,在某個時點與具互補性的對象合併是相當重要的,」大和證券亞太地區總裁黃清苑提出他的觀察。
如三菱東京與日聯即是一宗具有互補性的合併案,三菱東京以法人金融業務為主,最強的客群在關東地區;而UFJ是以經營零售業務為主,主要營業據點落在中部與關西地區,兩者互補性非常高,加上三菱東京開拓海外的業務能力,亦可補UFJ的不足。
黃清苑分析,UFJ的財務結構較差,需要資金挹注,而日本銀行中,財務結構最好的就屬三菱東京,合併後資本適足率可維持10%以上的水準,預料未來在國際上將有相當的競爭力。
台灣金融業 非併不可?
「台灣金融業不合併不行,」黃清苑指出,台灣金融環境存在三大問題,一是金融業家數太多,在惡性競爭下,獲利普遍偏低。
二是主管機關對金控公司的限制,金控進行投資須經主管機關核准,但不該是好銀行、壞銀行投資都要審查,應該給予一定的原則範圍,採事後審查即可,尤其金融產業競爭激烈,如果主管機關管制太多,反而會失去效率。
第三是公營與民營銀行競爭力相差甚大,公營銀行受限於現行薪資制度,員工薪資水準很難與民營銀行相競爭。
黃清苑認為,台灣公營銀行應加速合併,提高市場占有率,讓員工薪資結構彈性化,否則在民營銀行不斷壯大下,往後幾年的競爭力會更加望塵莫及。
黃清苑透露,這次三菱東京與日聯合併,主要是日本政府介入。日本當局政策希望催生世界級的大型銀行,並減少銀行家數,讓五家銀行可以縮減為兩、三家,為達此目標,最好的作法就是讓體質弱的銀行尋求合併。
因此,日本金融廳今年初對UFJ進行特別檢查,認為UFJ對不良債權認定太過寬鬆,UFJ在增提呆帳準備後出現虧損,也產生了經營危機,便開始找人合併,加上UFJ亦有政府持股,也是這次新的金控集團得以順利誕生的原因之一。
不過,台灣的各公營銀行都有工會組織,在合併過程中要求不得裁員、減薪,來自工會的阻力,形成推動公營行庫合併的重大不利因素,也是全世界獨有的現象。
「台灣人愛面子,使得談合併的雙方對於何者為存續機構、何者為消滅機構,存有顧忌。」陳松興點破合併案成敗的關鍵。
大和證券黃清苑也認為,國內銀行合併案無法成功之因,是大家太重視自己的利益,通常都是卡在換股比例,這部分同樣也是面子問題。
談合併的雙方應著重未來的成長性,如果嫁的是漂亮的對象,被合併者應該帶點「嫁妝」過去,也就是付出一些代價,如果當時股價是二比一,即使被合併者用二‧五股換一,隨著未來股價成長,最後也會等同一‧五比一的換股比例,否則不合併,原本公司股價也不會漲,國內銀行業者洽談合併時應朝此方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