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倫理如今成為顯學,各個學校及企業無不積極培育具企業倫理思維的永續人才,其中信義房屋推動成立的信義書院,在推廣企業倫理上更是功不可沒。然而將時間推回到十年前,這堂企業倫理課可是乏人問津。
信義書院企業倫理課堂上,學生們正在分組模擬漁業公司到遠洋捕魚,卻在過程中發現海洋資源的枯竭、以及遠洋漁業發展的困境;另一間教室的學生則在扮演食安事件裡上、中、下游廠商,透過逐一檢視食安事件各角色的責任,讓學員從中體認食安事件的複雜性,與各角色所應肩負的社會責任。
這樣互動式的創新教學是為了讓學生更加感同身受,信義書院將抽象的企業倫理概念與教材,植入新聞事件或是個案討論等,引導學生思考,引發對於企業倫理議題的關注。
信義書院成為翻轉管理道德的敲門磚
這樣的創新課程讓企業倫理課不再枯燥乏味,讓學生更能身歷其境體會倫理思維,然而「企業倫理」一詞在早期被視為冷門,為何如今成為炙手可熱的學科領域?
信義書院執行長別蓮蒂,是成功讓信義書院一路從邊緣走向核心的重要推手之一,她表示,「十多前台灣發生許多企業弊案,讓社會大眾對企業倫理、社會責任有更高的關注。身為商學院的老師有責任讓學生認知到企業倫理的重要性。」政大商學院雖然也曾開過幾門相關課程,但學生反應都不高,後來在信義企業集團創辦人周俊吉支持下成立信義書院,可以更有系統地推動企業倫理、社會責任研究與教學工作,在當時的大學教育界,可說是創舉。
老師邊學邊教,從零開始開創新學科
然而企業倫理是一種精神,沒有具體的教學方法,也因此如何去創造一門學科,是最難也是最關鍵的事。「第一個難題就是師資不足,我們知道要培育老師,但也不知從何做起。」別蓮蒂表示,當時全球這方面的觀念都尚未發展或不夠成熟,我們就如投石問路,一一拜訪請教,尋找各地有類似概念或者是相通概念的學者,「像是當時歐洲已經在談永續發展,在美國談的則是共享價值,我們就送各領域的老師出國學習,邊學邊發展自己的教材。」
可想而知,信義書院成立的前三年,會因為還在培育師資累積教材所以很難看見具體的成果,一度讓別蓮蒂很擔心。「但周先生一開始就跟我說不要心急,教育本來就是百年樹人的工作,他可以等我慢慢來,這句鼓勵真的是幫助我堅持下去。」
更讓草創的信義書院能放手去做,不斷吸收國際趨勢與專業知能,也納入華人倫理思維,經過幾年努力,終於發展出具在地特色的企業倫理個案教材與課程模組,除了持續引進國外企業個案,至今也發展超過40個台灣本土企業的企業倫理、永續發展、企業社會責任案例,成為華人地區推動企業倫理教育的中心。
互動創新讓倫理課從冷門變熱門
有了師資和教材後,最重要的還是要吸引學生修課。但聽到「倫理」兩個字有種嚴肅或八股的意味,學生興致缺缺,甚至有點抗拒。別蓮蒂表示:「所以我們進一步思考,除了要把課程開的有意義,還要非常有趣,能夠打破他們排斥感。」
於是信義書院跳脫教科書框架,發展各種互動創新教材,讓學生在遊戲之中,透過模擬操作或角色扮演等各種方法,去體驗為什麼企業要存有倫理精神和尊重他人的思維。同時也與時俱進,將世界趨勢和新聞事件帶入課堂之中。
「要培養學生對企業倫理敏感度,最重要的是透過具體事件的討論引起『共感』。」因此信義書院的企業倫理課從一開始的選修,到今天成為商學院各個學程的必修課,學生的評價都很高,職涯發展更因而開闊。
多管齊下持續擴大永續影響力
除了教學與研究,信義書院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推廣。「我們很清楚一件事,周先生提供給我們的資源是來自於社會,所以我們茁壯後更要回饋社會。」因此信義書院十年來開設教師工作坊,分享教材與教學經驗給全台灣各大專院校商管老師。對企業界也不遺餘力,除了企業經理人的培訓也開設永續實務課程,多管齊下為台灣培養具企業倫理思維的永續人才。
展望下一個10年,信義書院會更著重在推廣教育上,將過去10年累積的力量擴大影響力,也計畫成立企業倫理共享平台,讓社會大眾、各行各業更認識企業倫理與永續責任,用多元方式延伸更多可能,一同創造共好價值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