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推行經濟改革十年以來,最令人驚異的是,中共「人民解放軍」在經改角色中的異軍突起,成了大陸經濟發展的一顆重要棋子,以及國際上僅次於美、蘇、法的第四大軍火販子。
近幾年,人民解放軍的軍火出口扶搖直上,在中共出口貿易中一支獨秀,為中共賺進近百億美元外匯;同時,近幾年在「鑄劍為犁,軍轉民用」的政策下,人民解放軍儼然成了一個生產民用商品的龐大企業。
兩伊戰爭打開財路
中共人民解放軍能在軍火出口上異軍突起,主要是拜兩伊戰爭以及反覆無常的蘇聯政策之賜。
一九八0年兩伊戰爭爆發,蘇聯為討好伊朗何梅尼政權,斷絕了直接對伊拉克的武器供應。伊拉克只好另找武器來源,當時埃及總統沙達持居間替伊拉克和中共穿針引線。
一九八0年至一九八七年,中共透過埃及向伊拉克出售了五十一億美元的武器及軍事裝備,項目包括裝甲運兵車,T69坦克、B6轟炸機、空對地飛彈、殲六戰機、殲七戰機,幾乎大部分都是仿造蘇聯的武器。
自蘇聯放棄和伊朗建立友好關係,重新再對伊拉克輸出武器;以及伊拉克轉向法國購買性能更好的武器來加強其裝備後,中共對伊拉克的軍火輸出就銳減。
但是中共非常幸運,伊朗及時補上伊拉克的缺。一九八五年及一九八六年間,中共和伊朗簽署了兩項軍火協議,總值達三十一億美元。
一九八七年八月,中共又對伊朗出售十六億美元的武器,包括一種較蠶式飛彈威力更大的C801飛彈(仿製法國的飛魚飛彈),此時,中共已成為伊朗最主要的武器供應來源。去年,伊朗在波斯灣沿岸對航行中的油輪發射中共製蠶式飛彈,引起舉世側目。
改走務實路線
兩伊戰爭固然神差鬼使地幫助中共奠立起今日軍火出口的基礎,中共本身政策的改變,毋寧是更重要的因素。
事實上,早在毛澤東時代,中共就一直從事軍火輸出,不過當時是為了「輸出革命」,拉攏他國好感,以及突破蘇聯的安全包圍,中共軍火輸出多屬無償援助。那時中共拒絕買賣武器,並稱武器買賣是和死亡作生意。
一九七九年以後,隨著改革派的上台,中共在強調經濟改革下改採務實主義,修改早先無償援助以換取政治影響力的政策,將軍火輸出視為營利「事業」。目標既定,中共乃正式插足國際軍火市場,擴大軍火輸出。兩伊戰爭適巧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為了外匯,中共目前幾乎毫無顧忌地賣武器給任何買得起的國家。也積極舉辦或參與各類武器展售會,並大肆在國際軍事刊物登載促銷武器的廣告。
此外,中共在原有軍工企業基礎上,成立多家公司,以企業化組織形態進行軍火交易,如「北方工業」、「新時代」、「長城」、「新興」、「精密機械進出口」等。其中以「新時代」與「北方工業」兩公司為最主要軍火輸出管道。
「北方工業公司」特在北平郊外建築一座專供外國軍火販子參觀選購的「武器陳列館」。館中展示各式步槍、輕重機關槍、迫擊炮、T59型戰車、炮艇,備有英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各種說明書。「北方工業公司」轄下有數以百計的工廠負責生產,有數十間研究所和大學作科技上的支援。
「新時代公司」由六家軍火出口公司組成,統籌負責對外「政府」間的軍火輸出。
中共軍火雖較西方工業化國家至少落後十五年,但操作簡易、修護容易,且價格低廉,售價一般較西方國家便宜一半以上,甚受第三世界青睞。
兵工廠做電冰箱
中共聲稱正研究增加一倍軍火貿易收入,並採用軍轉民用的策略,由軍工企業生產民用產品營利,以求軍事系統自給自足,無需「政府」調撥經費。
目前,成千上萬穿著寬鬆綠軍服的人民解放軍正經營生產消費品。各地的兵工廠都在加緊生產化肥、電冰箱、摩托車和民用飛機。平常生產軍服的工廠,則加緊生童玩具熊和男用圓領汗衫。
據中共統計,中共軍工企業中,民用產品產值占其總產值的比例,已由以往的一0%,上升到目前的四0%以上,也就是超過一億美元。
五0、六0年代,中共為發展國防工業,把最優秀的科技人員分配到國防部門,形成軍事工業人才密集,軍工企業設備也較民間部門好很多。而在文革十年動亂期間,大陸軍工企業被隔離,研究技術隊伍未遭波及,技術研究未中斷,實力不弱。因此,中共人民解放軍投入商品生產,對中共經濟發展的影響不容忽視。
但是,軍工企業長期忽視成本、效益,要由軍工企業大規模生產符合經濟效益的民用商品,恐非易事。況且共軍中已有技術人員埋怨製造自行車、洗衣機這些商品「成何體統,只會降低自己的身價」。
軍轉民用要發揮經濟效果,並非一蹴可幾;而中共的軍火輸出,伊拉克、伊朗兩國就占了八0%,兩伊戰爭一旦結束,中共人民解放軍未來想靠生產民用商品和軍火輸出,自給自足,對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夢想,似乎難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