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台灣有一千五百種以上的苔蘚嗎?東海大學生物系系主任林善雄喜孜孜地秀出實驗室中一缽缽培養皿,裡面灰褐色、貌不驚人像土壤一樣的東西,涵藏多樣的生命密碼。「不是注意人就好,也要注意生態,」林善雄指出,苔蘚這種隱花植物,台灣的種類和美國一樣多。
這種拋棄以人為本,而以整個生態圈來考量的視角,構成當代生物研究的基調。法國前總理季斯卡曾宣示:「二十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二十世紀後半,從遺傳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科學到體質人類學、生態學,生物學引領生物科技,像一場目不暇給的化裝舞會,就要舞到二十一世紀。
行政院也已經成立跨部會行政小組,投入四十億在生物科技業的培植上,將之列為下世紀的重點產業。
不論從使命感或產業出路來盱衡,生物學的發展空間多樣且驚人。一九九二年以來發展的「生物多樣性公約」,以及今年二月在哥倫比亞簽訂的「生物安全議定書」當中涉及的基因議題與生態保育概念,都把聚光燈拉到科幻發展的生物科技,與岌岌可危的地球生態圈。
多樣性,也是國內大學生物學群的發展現況。有著重在細胞分子的研究上,也有研究施力在生態系統上。「既要雜食,也要扎實,」師大生物系系主任林金盾期許生物系學生要有多樣的涉獵。
手腳靈巧是個優點。林金盾就常常看到學生笨手笨腳地在實驗室打破量杯,幫老鼠抽血時捏死老鼠,或分離蝗蟲心臟時把心臟弄糊掉。
如果不是也無妨。許多學校解剖課是選修;而在分子細胞研究相關課程,使用高倍數顯微鏡觀察或電腦模擬,也可發揮你的邏輯思考長才。中山大學生物系四年級的陳怡如,就是因為不敢殺動物而選擇念生物醫學相關的學程。
他系難以遭逢的生態經驗與悸動
然而不管你的選擇如何,實驗課在生物學群占很大的比例。一般大三課程每週約有十堂實驗課,可能一週有四天做實驗,每堂實驗課雖只規定一小時,但通常做起來要花掉三小時以上。繁多的實驗加上厚厚的原文書,生物系的課業並不輕。成大生物系三年級學生宋立民記得,大一時自己一小時只能讀完一頁英文書,現在一小時才培養到看十幾頁的速度。台大植物系主任陳榮銳則強調:「學生物學沒有天才,要靠實際參與實驗工作。」
各校大三以後有專題研究課程,某些學校學生可以進老師研究室工作。許多學生透過做專題,貫通融會所學,並找到自己的興趣生涯。彰師大生物系三年級的姚秀美就因為加入老師的實驗室做龍蝦的神經發生學研究,從清洗實驗用玻璃片開始學,而對研究產生興趣,決定先去考研究所再教書。「研究與教學可以是一輩子的事,」她說。
面對鮮活的生命,雖然課業辛苦,但卻有他系難以遭逢的生態經驗與悸動。
姚秀美就曾深夜上惠蓀林場做青蛙實驗,努力學習如何抓住晚上出沒的青蛙,並幫牠們植入晶片,一晚上抓了二、三十隻。中山大學生物系四年級的趙啟宏曾到墾丁南仁山、宜蘭縣福山植物園等山區,體驗過吊在懸崖上固定植物標的物、河邊洗澡、大雨下吃飯,以及睡覺擔心被蜈蚣、蜜蜂甚至蛇叮咬的驚險或特殊經驗。雖然艱苦,但「看到很多生命的喜悅,」他表示,生物系同學出門遊山玩水,都會自己帶望遠鏡、動植物圖鑑做深度之旅。
各校發展上,台大植物系資源豐富,有六位老師與中央研究院合聘,學術聲譽卓著,在逆境植物學、分子細胞遺傳學等研究上成果傑出。雖名為植物系,開有生物學群所有的核心課程,有一半學生研究所轉念動物生物研究,只是系內植物的選修課與研究是重點。有東南亞最大的植物標本館,教授並編有台灣的植物誌,風氣優良,系友多會推薦別人來念。
台大植物系目前雖為學術龍頭,但中、新生代較弱,延續優勢面臨挑戰。陳榮銳還發信給各校生物系,索取開設課程內容,改善課程規劃。
台大動物系在大型動物與人體研究具傳統,許多畢業系友在醫學院任教,也有很多畢業生進修學士後醫。
從微密的基因工程到浩瀚的生態系統
師大生物系注重全面性、基礎性的發展。系上有三至四位分類學及五位生態學相關的專任老師,是除了台大外少見的完整師資團隊(台大植物系有近三十位專任老師,師大生物系則有三十三位),學程分為培育師資的生物科學教育學程與一般的自然科學研究學程,重視基礎實驗。近年來更強調研究,林金盾每隔一段時間,就把教授的論文發表數與研究成績公布在系館。專題研究屬於必修,大四前交出研究論文,有一萬元獎學金。除了培育師資,也提倡多元發展,去年起舉辦教師以外出路的演講,請來系友分享生涯經驗。
清大、陽明生命科學系在分子生物的研究上十分著名。清大生科課程規劃完善,教師陣容優秀,正著手分成基礎生命科學、生物醫學及生物技術等三個學程,前瞻性強。陽明生科則在結合生物科技與醫藥方面,具有特色。
成大生物系注重基本學科訓練,具社會關懷精神。中山生物系均衡發展,課程規劃具彈性;中山大學的四位講座教授中,有兩位在生物系。中興植物偏重有關農業學基礎研究,訓練扎實;微生物及植物生態方面的師資完備。中興動物設立時以水域生物為重點,近年走向平均發展,教師年輕,注重教學。彰師大生物系規劃有保育學程及生理生化學程,強調多媒體生物教學訓練,教師研究室開放為研究站,供大學生做課餘的實驗工作。
東海生物系在課程指標上僅次於台大、師大,完整、多樣性高,重視學生研究技能與邏輯推理訓練。東吳微生物系課程新穎,推出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應用微生物學、管理學等學程。高醫生物系則強調生物醫學與環境生物學課程,與醫學院關係密切。
生物學群日趨興盛,今年新增的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將以解決環境污染問題為發展重點,研究環境範疇的生命科學與科技。另一個新增的交大生物科技系,強調配合台灣生物科技產業的發展,培育生力軍。其他包括東華大學、中山醫學院、慈濟醫學院,都在過去幾年內設立生命科學系。
二十一世紀,從微密的基因工程到浩瀚生態系統的劇變,在在預言了新時代的降臨,生物學群的前景值得期待。
就業出路
去年甫成立的台大生物科技發展中心預估,未來五、六年,台灣將需要三千五百位生物科技人才。雖然一九九七年台灣生物科技的年產值只有一百五十億,不到現在台積電一年營業額的一半,但是潛力無窮。
從醫療、製藥、園藝、農業到畜牧業等領域,不管人類、動物、植物的治療、增產、複製,生物科技都扮演關鍵角色。不論是研發或實際操作人員,都會有人力需求。但是生物科技產品的研發周期在十五年以上,加上台灣生物科技產業較不成熟,此一就業取向仍值得努力。
生態環境方面的工作,隨著生物多樣性概念的提出及世人對環保的重視,機會也將日益增加。
目前走學術研究路線,跨學門的研究趨向熱門,生物科技的倫理、法律與管理相關知識,也是社會所需。
醫藥方面:製藥研發工程師、基因工程研發工程師、醫師、獸醫師等
農業畜牧方面:基因研發工程師、製程工程師、農場管理人員等
生態環境方面:環保人員、生態解說員、林務局管理人員、
博物館分類員等
學術研究方面:生物學類研究所、醫學中心等研究員
其他:中小學教師等
在植物中
自得其樂
鄭晶穎,二十八歲,中興大學植物系畢業後,透過網際網路找到生物科技公司的工作,目前在種苗培育的相關工作中自得其樂。
◆ ◆ ◆
我在國中、高中時就對生物很有興趣,因為它是活的東西,有很多變數。大學時做組織培養實驗,利用果凍般的培養基,也就是養料,在實驗室的容器中放入植物組織或孢子,培育金線蓮、胡蘿蔔等植物,細胞增殖的速度很快,從小小的生長點不斷複製成一大塊,十分有趣驚人。
現在我們公司做花苗培育,就是利用生長點,加入特殊養料促使它長出花、葉或莖,放不同的養分,就會產生不同的後果。此外,有一種新花種,如果你在養料中加入太多鐵質,它的花會變成紅色,而且較快凋零。
我覺得,大學最主要學到的是對資料的蒐集。在工作上一旦碰到問題,就知道要往哪個方向去找,也知道問題大致所在。另外,生物化學、組織培養等大學的課程,對我現在工作都頗有幫助。
畢業之後,我先從網路開始找工作,在求職網站、學校網站獲取資訊。因為我家住新竹,所以就先查科學園區有哪幾家生物科技公司,研究助理的工作則從學校網站獲得情報。那時發現園區有十家生科公司,大部分是製藥公司,但有四家已經倒閉,我就逐家打電話,問工作性質。
打電話到我現在工作的公司時,接洽的人說這裡是做種苗培育,我就毛遂自薦,說我植物系畢業,修過相關課程。後來面試通過,我就放棄台北醫學院的研究助理缺,來這裡工作。
我們公司有六間培養室、幾百個品種的植物以及幾千個種苗位置,必須學習如何管理。我也自學建立起一個工作流程的資料庫,在時間管理與資料管理方面,成長許多。現在則開始學習人際管理與領導技能。
我大學時兼過家教,打工當過書店店員、收銀員,這些經驗有助於正式工作時如何與人應對進退,不同的生活體驗能夠讓一個人成長。
︵季欣麟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