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十七年,我高中畢業,參加大學聯考,順利考上台灣師範大學。初到台北時,路上來往仍是牛車和三輪車,到處可見稻田和矮房,沒有喧嚷的人群和林立的高樓,淳樸的景象,記憶猶新。
當年,大學聯考不分類組,考生可以根據自己成績,選填各大學和科系。我的志趣一直偏向教育與法律,也許是學習的過程中,受到許多師長的鼓勵和愛護,對教育工作一直有一份濃厚的摯愛。最後我選擇了教育,除了考慮師範校院有公費制度,可以減輕家裡的經濟負擔之外,最主要還是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一位有愛心、有熱忱、又有能力的教育工作者。
四十年前的大學,校園環境十分刻苦,許多設備因陋就簡,學校規定一律住宿,十二個同學擠在一間寢室,當然沒有電視、網路電訊設備,但是同學之間的情誼和學習情緒卻絲毫不受影響。許多很有成就的同學,都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努力成長,學習有成。到現在,我仍深覺得,好的學習環境固然可以幫助學習,但個人的志向、意志和努力才是決定成功的關鍵。
知識的學習不是大學教育的全部
回想大學生活,有許多良師益友,到現在我仍然十分感恩懷念。尤其是師長的殷殷教誨,循循善誘,真正展現了教育家的風範,不僅是知識上的傳授,更是注重人格的薰陶和潛移默化。
我常在想,能遇到好的老師,實在是一個人在人生學習中最大的幸運,我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將這種教育愛傳播到每一個地方及每一個學生身上。
有好的老師,固然值得慶幸,但是學習仍然要靠自己。學習要有計畫,要有步驟,要有方法,由簡而難,由易而深。古人說「學不躐等」確實有道理。做學問,基礎一定要扎實穩固,先廣博,再專精。學習不能過度倚賴教師,我在學習前,都會先定下讀書計畫,一步一步,有條不紊進行。雖然每個人讀書習慣不同,但是能循序漸進、扎實認真的學習,是唯一的秘訣。
大學生活是多采多姿的,除了課堂的學習外,還有各式各樣社團活動。當時的大學社團種類很少,很多被推選為班級或社團幹部的人,都會想辦法推辭,不像現在有些學生幹部還要經過激烈的競爭產生,這也反映了校園文化的多元變遷和社會活動的豐富化。
今天,走在台北的街道,五光十色的街景,我們發現這個社會進步太快了,為了適應二十一世紀,我們要勇於與時俱進,推動教育改革,尤其是建立卓越的高等教育。
對於今年即將成為大一的新鮮人,我要先表示由衷的祝賀,期盼大家好好珍惜美好的時光,勤奮向學;對於聯考一時失利的同學,我也希望再接再厲,而且我還要說,除了聯考以外,在回流教育的不同管道中,也同樣有很好的發展。知識的學習不是大學教育的全部,大學教育應該是全人教育。
如果可以回到大學生活,我會再為自己許下一個心願,特別是有關學習求知、學習與人相處、學習做事、學習自我規劃的方法,培養適應未來的前瞻能力;更重要的是,我還要學習一種關懷他人、關懷社會的愛心,有了這些才能豐富我們的人生,增進社會的和諧。最後,我希望以終身學習的精神,與所有的大學生和未來的大學生共同勉勵、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