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Smart年代,Smart學習

陳星文
user

陳星文

2000-02-15

瀏覽數 5,300+

Smart年代,Smart學習
 

進入二十一世紀,還認為「大學便是由你玩四年」的學生們要小心了!

資訊普及化及高等教育人數的激增,促使專業能力取代了空泛的大學學歷,一張文憑走天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取而代之的趨勢是:短短大學生涯必須有清楚的重點規劃,更需有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

生涯規劃的第一步,是儘早釐清自己的興趣所在。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在接受《遠見》雜誌訪問時曾表示,他認為每個大學生都該讀他所愛,「只要是你所喜歡的,就是好的,不要因為讀這個系會賺大錢才去讀。既然讀了,就要讀到頂尖,做到最好,這就最有價值,為了理想而生活最幸福。」

問題是,對一個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講,釐清自己的興趣及志向所在並不容易。何況,現行教育體制下,多數學生所讀科系並非他們的最愛。

面對這個情況,台大歷史系黃俊傑教授認為:「大學教育的目的在喚醒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覺醒。」大學不是職業訓練班,除了找到自己生涯的發展目標外,廣泛而全方位的學習才是重點所在。

嶄新的世紀要有嶄新的學習態度。在此,我們想跟大家介紹靈活(smart)學習的觀點,它不是什麼全新的學習理論,只是扎實地結合了許多人的學習經驗;但,相信它值得有心想好好度過大學生涯的人仔細一讀。

如何Smart選課

第一:修課要有階段性、重點性的的選擇。

大一時最好廣泛閱讀,確認所讀科系是否適合自己;大二開始,要為專業化的學習扎根,得在各專業學門中設法確認自己的核心領域;大三時針對此核心領域專心投入;到大四時,想考研究所者要密集準備,預備就業者則要努力加強核心專業。

第二:選課時切忌貪心,必須量力而為。

每學期只要修到一定的學分數即可,不要一味的想超修學分,認為到大四時可輕鬆一點。貪多嚼不爛,臨畢業才發現自己每門課都只會一點時已來不及了了。

第三:充分利用「學程」「核心課程」設計,強化自己次領域內的專業能力。

中山大學財管系系主任徐守德教授指出,在強調專業分工的現代社會,浮泛的學科已不算專長,學生們必須設法凸顯自己,使自己擁有和其他同系畢業生不同的次領域專長。

許多系會把本系課程分成幾組核心課程,使學生在專業領域內有一個清楚的核心專長。也有些系會和他系聯合開設專業「學程」,修畢後核發證書。對畢業後即將就業的同學而言,這類課程是非常有用的資源,一定要善加利用。

第四:修課時要循序漸進,不可跳過基礎課程。

選修課程時,學生們常忽略了許多課程都要先擁有一定的基礎知識。例如要修債總前要先修民總,要修總經、個經前要先修經濟學原理及微積分。所以,選課不能夠像逛超市般喜歡就買,慎重的做出決定後,便該按部就班累積相關知識。`

第五:選修輔系、雙學位不趕流行,不存僥倖之心。

常有一些學生,因為分數夠資格修輔系或雙學位,認為不修可惜,便選了個熱門的科系。台大資工系許舜欽教授表示,常有許多修輔系、雙學位的學生課程修到一半,發現難度過高,或是內容和他們原先想的不同便放棄了,所以他們系上這幾年對申請學生的審核愈來愈嚴格。

事實上,在講求專業分工的時代?,修幾門課、甚至是輔系,都不見得夠得上專業要求。東吳大學法律系系主任潘維大就認為,像法律這種非常專業的學門,真想要把它當成第二專長的學生,最好是多花一、兩年時間,扎實的念個雙學位。

第六:選課前多方打聽,善用加退選期間,多方聽課再斟酌修課。

拿到選課單時,對有興趣的科目,最好先跟系上及社團的學長姊們打聽清楚課程內容,不然上網詢問其他同學也不錯。對一些難以抉擇的科目,一定要在加退選期間前去聽課,確定該科是否適合自己,該退選時不要猶豫。

同一門課可能會有幾個老師同時開設,最好多試聽一下,比較哪一個老師較適合自己。

第七:對於自己有興趣,難度卻偏高的科目,最好先旁聽,真能適應再修課。

許多課雖然看起來有趣,對大學部的學生而言,內容卻可能太過艱深。所以,遇到一些難度高的課程時,不必急著將它放入選課名單內,可以先旁聽一陣子,慢慢觀察

第八:沒有專業,沒有前途;只有專業,前途有限。

最後一點,卻絕對是最重要的,大學生涯中,除了為更進一步的專業學習扎根外,還必須經由修習其他課程、參與各類活動,充實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與經驗,奠定日後的發展根基。大學和職業訓練所的差別,就在於它提供你的是專業及人文教育兼備的學習環境。

認真就會有心得

許多人在進入大學前並不清楚自己真正的興趣,針對這種情形,政大歷史系劉祥光教授表示:「不管你對現在的科系是否有興趣,先認真念,久了自然會有心得。」

中興大學法學三的徐宗陽以自己的經驗指出,原本他對訴訟法沒什麼興趣,但他反覆研習之後,卻也漸漸地念出一些心得,甚至愈來愈有興趣。

淡江大學機械系的宋欣孝在二上時,因為外務過多,以致期中考時滿江紅。但後來他要求自己每天念書兩個鐘頭以上,很快的成績便好轉。自那時起,他維持每天固定念書的習慣,成績雖不是班上頂尖,卻始終保持中上。

劉祥光教授指出,「理想上,一個鐘頭的課要花三個鐘頭準備。」當然,對每個學期動輒二十幾個學分數的大學生而言,不可能每門課都做到如此。但是,對於一些重點專業科目,這樣的時間投入是起碼的標準。

其實,經歷重重考驗進入大學的人,通常都有自己習慣的讀書方式。要不要在固定的地方念書?什麼時間念最好?用什麼方式效果最佳?這些問題大家多半有自己的心得,最重要是找出適合自己的念書方法。只要你能找到自己的讀書方法,持之以恆,你的成績絕對差不了。

下列的「八大方法」是我們綜合在各校園採訪的結論歸納而成,希望對同學們準備考試時有所助益。

用對方法,交報告不難

冬日的午後,好不容易陽光自厚厚的雲層中透了出來,雖然期中考剛剛結束,東吳法律系三年級的楊曉芬卻不能出去玩。兩個星期後債法各篇的六千字報告還沒有頭緒。

對楊曉芬而言,每一次交報告的歷程都是一個長期煎熬,從最初的蒐集資料到選定題目、然後是著手寫作。最討厭的是,你根本不知道老師會不會喜歡自己嘔心瀝血的作品。

許多的大學生都有過和楊曉芬類似的經驗,到底,老師們想看的是什麼樣的報告呢?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容易抓住報告的重點,我們特地詢問許多報告寫作高手,希望下列的建議事項能讓你們發現,原來,寫報告也可以是件輕鬆的差事。

第一:先弄清楚老師的要求重點何在。

老師是希望你寫讀書心得報告?還是希望你試著組織、發展自己的論點?劉祥光教授特別強調,許多的學生並不清楚老師的要求,以致浪費不少時間,又無法令老師滿意。

第二:字數盡量控制在要求範圍的百分之十誤差內。

例如教授要求三千字,則字數以二千七百至三千三百字中間為最佳長度。這是英國大學的通用標準。

第三:嚴格遵守交報告期限。

寫報告時,一定要清楚教授對繳交期限的要求。有些教授會規定遲交者一律零分,當然,也有些較不嚴格。但,你願意拿分數做賭注嗎?

第四:老師的書單要先仔細閱讀。

許多念過研究所的人都一致認為,老師的上課筆記及指定書單是寫報告的基本資料,而且它們常可以令你得到一些意外的靈感。

第五:報告寫作的重點在呈現自己的想法。

為了讓報告看起來有內容,許多學生常常會抄一堆書,但教授(尤其是有助教幫忙批改的)通常看得出哪些段落是你抄來的。所以,自己的看法才是整篇報告的中心,也是教授評分的重點。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第六:報告的架構方式呈現了你的思維邏輯,主宰著論述方向。

動筆之前,一定要多花一點時間,釐清自己想表達的重點,再以此為中心脈絡架構整篇報告。剛拿到倫敦大學商管博士的林霖表示,這是每一本論文寫作書籍都會強調的重點。

第七:善用圖表、言簡意賅。

在報告內適當的加入一些圖表,有助於清楚呈現自己的意見;同時可避免冗長的言詞。某位有批改大學部報告經驗的研究生特別強調此點,她認為在一堆報告內,此種報告特別容易取得印象分數。

第八:參考書目審慎決定,不必硬撐門面。

報告的最後要放上參考書目,許多學生會隨便填上幾本書名湊數。但有的老師對參考書目很在意,所以出現的書名一定要和報告內容有關,不要只顧湊數目。

分組報告團隊實戰秘招

除了個人的報告之外,許多老師會要求學生們做團隊報告。淡江公行系的潘怡萍不是很喜歡這種報告,因為要和一堆人合作很麻煩,所以她都會先問是否可以一個人完成,真不行時再找同學。

也許,不少同學的想法和潘怡萍類似,但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單打獨鬥雖然省事,卻總是無法和團隊合作的戰力相比。何況,現在各公司都愈來愈重視團隊合作技巧,不論喜歡與否,團隊合作已成為大學生涯?必須學習的重點之一。

台大社研所的曹慧玲擁有豐富的團隊報告寫作經驗,為了幫助各位同學順利的完成團隊合作,她慷慨地把多年心得提出和大家分享。

第一:慎選合作對象。

這通常對整個團隊成敗有重大影響,大多數老師會讓學生自己找搭檔。雖然有的老師會用指定的,但很可能他們是經過仔細考量後才決定的。像台大社會系的孫中興教授,就曾經以星座的互補性為基礎幫學生做分組。不過成效如何恐怕得做長期的追蹤分析。

第二:合作對象的討論默契很重要。

最好有一組長期合作的對象。可以自由選擇分組對象時,長期的默契會讓小組討論容易很多。

第三:一開始就把遊戲規則定好。

集會時間、進度、集會地點等最好在第一次討論時便確定。

第四:對未遵守承諾者訂軟性罰則。

罰他們買些飲料、零食等,既可犒賞大家,又可加強團隊約束。

第五:分配工作因時、因地、因材制宜。

報告準備可能有分階段性,此時可依個人目前手頭事情多寡做階段性調整。找資料或分配工作時也可考量個人住家位置,而每個人擅長的事情也不盡相同,互相的協調、諒解在此時很重要。

第六:預留時間,由專人完成各段落的風格整合。

每個人的寫作風格、用詞等可能不太相同。

校園最smart男性個案追蹤

走向成功的路不只一條,大學階段讓自己成長的方式也有很多種。我們在此想為你介紹三種不同的類型:興趣導向、生涯規劃及按部就班。

台大歷史系三年級生李長遠代表的是興趣導向型的學習規劃。由於父親是國中國文教師,耳濡目染下,他自小學起便對中國文化及歷史傳承非常感興趣,順利的上了歷史系後,他更是努力把握學習機會。

李長遠平均每天至少花三個鐘頭在閱讀上面,一進大學後他便為自己排定讀書進度,大一時念余英時先生的著作,大二念錢穆,大三以後念史學原典。學校的選課他也盡量和自己的進度搭配,像是『宋明理學』便需要念許多原典,剛好和自己的進度表相符。

大一起李長遠便開始在系刊上發表文章,為求慎重,他會先請老師指導、更正文章錯誤後再投稿。目前的他正穩定的走向自己多年的心願,做一個史學家。

淡江大學機械系四年級的陳冠鳴,對本科的課業只要求自己能維持中等,因為他未來想走的是教育訓練或人力資源的專業。大部分的時間他用來充實自己在這方面的技巧及知識,他的學習方式比較是屬於生涯規劃型的。

大二時,中華民國青年文教活動推廣協會舉辦一系列的人際關係調適輔導營隊,擔任淡江大學輔導義務團團長的陳冠鳴前往擔任輔導員。他發現自己非常喜歡這份工作,於是其他的企業界教育訓練活動,各種情緒管理、壓力調適的課程等他都盡量參與。

這些大二、大三時帶營隊、聽演講所累積的知識,到現在大四時轉化成他在各校社團上課、帶小組的資源。雖然他正在準備考企管研究所,但他的重心仍放在社團課程準備。陳冠鳴認為,要念書的機會以後還不少,但像目前這樣四處帶小組,教學相長的經驗以後不一定會有。未來會如何沒有人能確定,但至少陳冠鳴現在正努力朝著目標,充實自己的經驗與知識。

交大電子三年級的葉顏輝算是典型的按部就班式學習。在師長或同學的眼中,他是標準的學生模範。經由甄試升上大學的他,每學期平均都在九十分以上。不蹺課、每堂課認真做筆記、按時交作業、每天固定要念上兩、三個鐘頭的書。

雖然年紀尚輕,葉顏輝卻給人相當穩定成熟的感覺,他每天固定念書,每週固定時間參加系上各類球隊,固定的休閒是去寢室和同學聊天、打屁。

談起念書的訣竅,他認為自己並沒有任何特殊的方法。之所以成績特別突出,他認為只不過是因為別人在上大學後放鬆了,而他基本上仍維持一定的習慣。

他特別指出,升大三後同學紛紛用功起來,許多人的成績也都有顯著的進步。

葉顏輝的例子讓我們發現,要把書念好其實沒有什麼特殊的技巧,所有該知道的事情我們早就知道了。只不過,當同學們蹺課泡妞時,他得在教室內埋頭抄筆記﹔當室友們在玩電玩時(雖然他有時也玩),他卻得為了作業上的難題四處求教。成功,絕非偶然。

應付大學考試之「遠見十招」

第一招  不管有無興趣,先認真念。

第二招 對於重點科目,每上一小時的課、回

家要準備三小時。

第三招 善用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

第四招 考試前要蒐集考古題。

第五招 上課筆記要認真念。

第六招 計算演練要勤做。

第七招 準備申論題時,最好先模擬題目及答案。

第八招 和同系的學長姊打好關係,有需要時才可隨時

求救。

第九招 上課時多發問,多利用老師的研究室時間前往

請教問題,爭取印象分數。

第十招 較困難的科目,可以組織讀書會,既可和同學

討論,又可強迫自己多念此科目。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