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要損及全民利益
強人領導結束以後,一定會有政治權力調整的痛苦。調整的痛苦,短期是反映在人事上;長期則會反映在政策上。
強人可以安排接班人,但無法避免接班人以下的權力競爭。重大的人事調整就是權力競爭的尖銳表現。
在國民黨十三全會中,擔任了四年行政院長的俞國華,由於在中央委員票選排行榜中只有名列第三十五,造成了內閣改組的新壓力。有人判斷,在短期內俞院長仍將繼續執政。站在國人的立場,只希望國民黨內的權力競爭不要損及全民利益。
(二)關鍵性的十七個月
今天的台北正陷入空前的迷惑中。面對一波又一波的自力救濟、一場又一場的街頭示威、一次又一次的空白承諾,政府的公信力在下降、企業界的投資意願在下降、民眾的容忍程度更在下降。
國民黨十三全會正在這迷惑時刻召開。當民眾再一次地看到國民黨的施政報告、提案、決議以及宣言以後,一個最想要知道的答案是;這些洋洋灑灑的宣言與政綱如何推行?什麼時候推行?由誰來推行?
在我國的體制下,提供答案的就是行政院。行政院長就變成了最重要的行政首長。從此刻到明年十二月民意代表選舉,一共只有十七個月。在這關鍵性的十七個月中,如果國民黨要想贏得民心,行政院長就處於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俞內閣要有新作為
在去年五月的遠見雜誌上,筆者曾提出:一位理想的行政院長
(1)要有能力,因此才能做國家大計的設計者。
(2)要有魄力,因此才能做重大政策的推動者。
(3)要有公信力,因此才能做國會與媒體的溝通者。
(4)要有說服力,因此才能做進步觀念的提倡者。
(5)要有親和力,因此才能做意見分歧的協調者。
經過這次得票的挫折,俞內閣必須要有新的作為:
在心態上,不可能再是舊的延續,而要新的突破。
在作風上,不可能再事事拘謹,而要步步開創。
在政策上,不可能再是口頭的提倡,而要行動落實。
(四)敢用人才
俞內閣要有新作為,必須要從任用大批有識見、有魄力、有使命感的人才開始。好幾位較年輕的幹才已經在這次中央委員選舉中得到肯定。只要是人才,就要敢用。另一些連國民黨黨代表都不肯定的人,就要調換。
沒有合適的部會首長及次長司長群,一切施政的優先次序都是空談。在調整內閣人事時,俞院長有空前的機會,來證明政府一直無法自圓其說的一句話:「部會首長的任用與省籍無關。」俞院長就找合適的本省籍人才來擔任原來屬於外省籍的部會首長,就找合適的外省籍人才來擔任原先屬於本省籍的部會首長。
在財經界,他應當接受經建會主委趙耀東的辭職,但要說服他擔任台北捷運系統的總負責人。捷運系統沒有他的魄力,是難以推動的。
俞院長也應當說服王作榮,借重他的遠見來參與財經決策。
(五)只有一個選擇
以俞院長淡泊及嚴守分際的個性,正是權力角逐中的定力。他還有二年時間來推展他的政治抱負。
這付擔子是無比的沉重。但大家不要低估了俞院長的韌性及智慧。只要他肯任用大魄力的人,推動大魄力的事,他就在功臣與罪人之間做了一個最佳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