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從七月七日到十三日舉行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一般人把它看作一次「歷史性的會議」。這不是恭維國民黨,盱衡國家當前形勢,這次會議的確有不尋常的意義,負有不尋常的使命。
第一、強人走後黨的第一次大整合,分配權力,維持團結,並重建黨和國家的領導中心。
第二、策畫政治革新,以回應人民強烈的民主要求,及解決因反對勢力挑戰所引起的社會諸般問題。
第三、國家需要擴大在國際上的生存空間,並安排與大陸分合的適當距離。
中山先生當年領導革命,赤手空拳,不僅沒有任何政治資源,而且被當時政府判為反動非法組織。獻身這項大業的人,要有毀家紓難的慷慨,也要有隨時殺身的勇氣,不具備崇高理想的人,曷克臻此?
緊張的權力競逐
乃至建國執政,若干國民黨人,尤其是領導階層,不自覺的陷於現實的庸俗。大陸的失敗固無論矣,就看這次全會之前,由於黨的中委和中常委必然調整,以及牽連著政府人事可能的調整,乃引發了緊張的權力競逐。
既云政黨,且主導政治,又在一個權力重新排組的大階段,這種現象或不可免,但是在競逐過程中,所表現的無規則、無倫理,和背離黨內民意,暴露了國民黨多少年來所掩蓋著的積弊,令社會驚駭嘆息。對於國民黨人自身來說,它可能是一個「內鬥」的分水嶺 大家撕破了臉,今後再不必有什麼顧忌,再不必講究什麼手段了。
這樣激烈的競逐,是不是彼此因為主張、政見或意識型態有何不同呢?我們看不出。非政策之爭,那就是純粹的權力的搶奪,就不是為人民社稜。
這樣激烈的競逐,會不會使黨政人事面目一新,以符社會「新人新政」的期望?行政院長已公開宣示未來兩年的施政方針,前任總統府秘書長向新聞界肯定表示現任秘書長不會更動,這樣一來,黨的秘書長自也仍將留任,未來是「舊政府,新課題」。
新課題的核心是如何徹底推動民主化,以配合國內輿情和政治環境的空前變動。對這一點,大家頗為疑慮,因為從會前很多事情上觀察,國民黨未必有這樣的大決心。例證之一是「革命民主政黨」的屬性問題。雖然黨內外很多人主張刪除「革命」二字,強調「民主政黨」,但常會通過送到十三全大會的案子,仍是革命與民主並列。
中央研究院院士余英時先生在聯合報上說得最為乾脆:「在政治上,只有用武力推翻現存政府才能稱之為「革命」,絕沒有執政黨而仍以「革命」自居的。」在軍政、訓政階段之後,國民黨早已引導我們的國家進入憲政時期,這樣了不起的貢獻不去強調,反而以「革命」二字減損憲政的光彩,也就是貶抑黨的成就,國民黨的這種做法,實在令人費解。
有人解釋,「革命」是革新、創造、不斷進步的意思。一個黨如為「民主」政黨,就必須觀照民意,滿足大家的要求,這樣它就非革新創造、不斷進步不可,不一定要革命才行。
戰時不能強調民主?
又有人說,我們現在仍處於戰時,戰時不能強調民主,而應堅持革命。這話也不符史實,試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保守黨領導英國,民主黨領導美國,處境都不能說不艱難,但都無礙於他們推行民主。
還有國民黨領導階層人士說:「不要聽我們說什麼,而是要看我們做什麼。」當年我們實施戒嚴,平心而論,限制極少,對一般人的生活幾乎沒有什麼影響,但是世人對「戒嚴」有一定的解釋,我們必須為這兩個字負起責任。同樣的,世人對「革命」也有一定的解釋,國民黨在國際上也必須為這兩個字負起責任。
儘管國民黨不願承認,但大家都可理解,國民黨之所以希望維持「革命政黨」的屬性,不過是歷史積累的「習性」。一黨獨大、強力控制慣了,不願失去這些政治上的方便;希望保持「革命」二字,以為將來便宜行事的「依據」。實則,國內近年來在民智、民意和民權上的表現,推行民主政治已如大江之東去,絕對回不了頭了。在未來的政治運作上,「革命」已無立足的空間。
最明顯的例子,是大眾對政府代表性的要求。無論是官吏還是議員,都希望能經由人民直接選舉,於是乃有國曾全面改選及省市地方自治的問題。這兩件事,尤其是前者,必須以「民主」程序解決,「革命」適足償事。而解決的速度及令人滿意的程度,關乎國內未來政局的演變,必須積極而謹慎。
大陸政策十分重要
當然,國家生存發展,眼光不能只看到國內,國際的動向與變局,常常給我們很大的衝擊與影響,中華民國的經濟建設,世有定評,人民安居樂業,且有平等發展的機會,照理說大家都應滿足,但是國際上的孤立,人民的努力在世界上未受到應有尊重,以及對國家前途不十分確定,都給國內政局投下陰影,製造不安。這些,根本上又肇因於大陸政權的存在。所以,我們對中共的態度,也就是大陸政策,是國家大政方針中十分重要的一項。
政府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是兩岸斷絕關係近四十年來石破天驚的行動,不僅中共感到突然,我們自己也未想到。隨著大批民眾返鄉去來,台灣掀起了熾熱的大陸熱。有人認為已經做過了頭,應該收縮;有人則認為還太保守,應該繼續開放。
實則,我們目前對大陸事務,只有措施,沒有政策。是政策,必須有目標,有步驟,而我們沒有。因為沒有,所以矛盾百出,譬如:人人都可探親,不管有無親人可探,既不管制,也不查核,但是觀光卻不行;任何人去大陸回來,都可在報章上發表見聞觀感,錯對以及有無誤導一概不論,但是專業記者卻不能去採訪;商人和大陸做生意,政府眼睜眼閉,但有人一不小心,卻以「資敵」判罪。
如果問黨政當局,我們開放探親的目的何在?目前的措施是否相宜?將來要怎麼做?恐怕很少人說得出來。而十三全大會的大陸政策案,也和一般人的想法和期望有距離。
十三全只是過程
中共不管宣傳些什麼,其吞併台灣的最後目標是不會變的。而對我們來說,大陸問題不解決,中國的問題就不會解決。但我們若不和大陸接觸,不對它發生影響,則政治反攻就徒托空言,和平統一也就永難達到。所以一個合理而有前瞻性的大陸政策,實在關係全中國人的前途。
這一期「遠見」出版時,十三全大會已經結束。不管大會通過了什麼,都要執行,才能落實。對那些未能達到國人期許的案子,尤應認真去做,以勉符社會喁喁之望。
總之,我們可以肯定的說:
國民黨雖然受到若干批評和強烈的挑戰,但毫無疑問的,它目前仍是最有能力領導國家的政黨;
國民黨應保持自身的純潔、健全,從政治現實中提升理想,以號召黨員和民眾;
國民黨是執政黨,必須有民主的黨,才能有民主的國家,所以國民黨應尋求充分的民意支持,才能有效的治理國家;
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早非「國共兩黨之爭」,國民黨必須制訂有遠見的大陸政策,並由有遠見的人去執行。
十三全大會只是一個過程。對國民黨人來說,怎樣展開黨和國家新的一頁,大會之後才算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