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我看到了三個宋美齡

林蔭庭
user

林蔭庭

2003-11-01

瀏覽數 18,200+

我看到了三個宋美齡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03 / 11月號雜誌 第209期遠見雜誌

緣起

人們會問,怎麼想到要拍宋美齡?我卻納悶,怎麼到今天才拍宋美齡?

如此一位命運緊扣著大時代、塑造歷史也被歷史塑造、一生充滿傳奇與爭議、從前清光緒綿亙至阿扁時代、從太平洋活躍至大西洋的女性,為何至今才想到為她好好地拍部紀錄片?

宋美齡的一生,走過了清末、民初、北伐、抗戰、二次世界大戰、國共內戰、遷台與台灣本土化歷程;活動空間從中國、美國、埃及、印度延伸至台灣;揮灑領域包括了政治、外交、軍事、文化、婦女工作、兒童保育等。她的人生就是近代史的縮影。

她的生命故事,具備所有迷人戲劇的必要元素——rich、famous、beautiful、powerful、mysterious、controversial……。她的大河故事,比戲劇更像戲劇,比小說更像小說。

為何至今才想到為她好好拍部紀錄片?

或許吧,在此之前,歷史仍未沈澱,關鍵史料仍未開放,政治禁忌仍未冰融,刻板印象仍未消除。

而此刻,時間已鬆綁了不必要的桎梏。而此刻,高齡一百零六歲的女主角仍危危顫顫撐持於人世。而此刻,人們還記得她,對她還有許多疑問,能提供解答的人還未完全離席。

此時不搶拍宋美齡,更待何時?這是一項與上帝搶時間的任務。

於是,公視的孫青副總經理與製作人林樂群,找到了長期從事採訪寫作的我,負責這個案子的企劃與腳本撰寫;又網羅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得主導演曾文珍;聰明伶俐、吃苦耐勞的執行製作彭玉麗;以及曾參與多部紀錄片的攝影洪以真。2002年5月起,我們陸續上陣了。

長達十六個月的製作過程裡,為了還原宋美齡的一生,我們除了廣泛閱讀、蒐集近代史的文字與影像資料;在台灣本土進行採訪;也開拔到了美國和中國大陸,循著女主角一生的足痕,重履歷史現場,重現歷史實況。

我們曾連續趕路十一個小時,只靠路邊小販兜售的茶葉蛋充飢;也曾在天寒地凍之夜,躲在沒暖氣的旅館打哆嗦。當然,我們也曾為了辛苦所得珍貴的畫面雀躍,為曾經捲起千堆雪的歷史場景動容。

相信嗎?在美國、中國大陸以及台灣,我看到了三個不同的宋美齡!

美國——宋美齡是美國人心目中鍾愛的女兒。

早在1908年,十歲的宋美齡就成了時髦的小留學生,隨姊姊飄洋過海到美國求學,接受了西方文化徹底的洗禮。她曾經坦率說過︰「我只有臉孔是屬於東方的。」

我們的拍攝小組來到了喬治亞州的梅肯,一個雅致而溫馨的南方小鎮,韋思里安學院是全世界最早成立的女子大學,宋美齡和大姊宋藹齡、二姐宋慶齡都在這兒念過書。校長以降的多位教職員紛紛出面接待我們,對宋氏三姊妹的重視溢於言表。學校圖書館裡保有許多的三姊妹文物,網站刊有關於三姊妹的專題;聽說前幾年她們還默默捐贈了600萬美元給母校呢!

來到麻州,赫赫有名的衛斯理學院是影響宋美齡至巨的另一所母校;宋美齡也是「三大知名校友」之一,與她並列的有前美國第一夫人希拉蕊,以及前美國國務卿歐布萊特。

衛斯理學院檔案館收藏的宋美齡文物史料,是我至今見過規模最大、管理最嚴謹者,世界各地與宋美齡有關的文物,不斷匯集到這兒來。

1943年,中國對日抗戰雖然已經與二次世界大戰合流,但西方各國仍然吝於伸出援手,中國處境艱困,宋美齡以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夫人的身分赴美訪問,爭取奧援,這是她一生的巔峰之作。

她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講,短短二十分鐘卻震撼全美;她在全美各地巡迴演說,吸引了二十五萬名聽眾。她穿的是旗袍,說的卻是帶有美國南方口音的道地英語,就好似一個已經出嫁的女兒,回到自己的娘家爭取支援,令人難以抗拒,而博得了美國輿論的高度同情和支持。

我們的拍攝小組,循線索來到了華府最古老的衛理公會教堂,掀開一扇塵封已久的玻璃窗,打上燈光,啊!Madame Chiang Kai-shek的彩繪肖像出現在眼前!這是1943年底鑲刻完成的,在羅斯福總統提出的「四大自由」中,這位中國第一夫人代表了「免於匱乏的自由」,象徵中國人民爭取生存權利的努力。另外三大自由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第三任總統傑佛遜(言論自由)、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免於恐懼的自由),以及第一批到美國的清教徒(信仰自由)。宋美齡在美國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可見一斑。

宋美齡晚年長期居住在紐約,1995年,二次世界大戰終結五十周年,她受邀重回美國國會接受致敬。這位碩果僅存的二次大戰世界級領袖親自發言︰「I came here a child, spent my formative years here, and stayed through college. Therefore, I will always think of America as my second home, and it is good to be back home again.」道盡了宋美齡與美國深厚的文化血緣關係。

適逢故宮百年,快帶小朋友來基隆塔參加《穿越故宮大冒險 大小書粉高空派對》吧!

大陸——在中國大陸,我看了到歷史形象由谷底回升的宋美齡。

1949年,共產黨奪下了大陸政權,潰敗的國民黨倉皇遷至台灣,那時的蔣介石和宋美齡,是中共的頭號戰犯。接下來台海兩岸長期對峙的年代,雙方誓不兩立,宋美齡一直旗幟鮮明地標舉反共立場;即使和二姊宋慶齡,都因政治情勢而隔絕了親情。

半個世紀後,台海兩岸的政治氣氛已大有轉變,我們來到大陸追尋宋美齡早年蹤跡,官方的台辦系統,表現出平常心的應對。

大陸的歷史學者評論蔣介石夫婦時,也逐漸趨於實事求是,除了批判孔宋家族當年的貪污腐化之外,也肯定宋美齡的民族情感以及抗戰時期對美外交的貢獻。至於一般民眾,蔣氏夫婦則是許多稗官野史的主角。

1936年發生的西安事變,最能凸顯國共兩黨不同的歷史觀。張學良挾持了蔣介石,要求他放棄剿共,早日對日抗戰,當時已經奄奄一息的共軍因而絕處逢生,成為國共兩黨勢力消長的轉捩點;因此,中共方面一直尊崇張學良為千古功臣,國民黨則將張學良長期軟禁。

儘管史觀不同,兩岸對於宋美齡當時親赴西安援救蔣介石,促使事件和平落幕的角色,如今已是一致認同。

過去國民黨方面諱言宋美齡曾與周恩來會面談判,中共也對宋美齡關鍵性的角色隱而不提,近年來則已逐漸回歸事實真相。

拍攝小組親赴西安事變的各個現場走了一趟。事變發生的第一現場,蔣介石在臨潼華清池的行館,門窗上的彈痕仍清晰如昨;蔣介石躲藏的驪山山洞,當年國民黨在此蓋了一座「民族復興亭」,後來中共更名為「捉蔣亭」,近年則改為意涵較為中性的「兵諫亭」,最能夠顯示半世紀以來史觀的變化。而西安金家巷張學良公館的客廳裡,擺設著宋美齡和周恩來、張學良三方會談的座椅,過去國共兩黨曾經隱諱的史實,不言自明。

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員楊天石,點出了蔣介石夫婦近年歷史形象的消長︰「原來大陸方面,對蔣介石夫婦的評價太低,把他們看成惡鬼,現在則把這個惡鬼提升為人。台北方面原來對他們的評價過高,認為是千古完人,現在則是把他們從神變成人的過程。」

台灣——回到台灣,我認識到的是社會評價兩極化、愈來愈寂寞的宋美齡。

強人政治時代,宋美齡是台灣人民心目中遙遠而神祕的蔣夫人,她延續了大陸時期的角色,主要從事對美外交與婦女組訓工作,深居於士林官邸,與草根大眾並無直接連結。1988年蔣經國總統病逝後,宋美齡對於立即推舉李登輝代理國民黨主席曾表達了不同意見,而此際台灣社會已朝民主開放和本土化快速發展,她的舉措給許多人留下了「逆勢而為」的印象。

台灣社會這幾年來對於國家認同與意識型態的兩極化,充分地顯示在對宋美齡的歷史評價之上。

陳水扁總統夫人吳淑珍,曾公開指稱蔣介石是軍閥,並質疑宋美齡「永遠的第一夫人」的稱號。

吳淑珍的言談頗能代表本土人士的想法,但她所招致的激烈反彈,又代表了台灣社會另一極的聲音;只是,後者的聲音在台灣意識日益高漲的今天,似乎愈來愈微弱了。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呂芳上感歎:「這是研究兩蔣最光明的時代,也是最黑暗的時代。」最光明,是因為過去視為機密的關鍵史料(如「大溪檔案」)已經陸續解密,供研究者參閱;最黑暗,卻是因為在本土化浪潮之下,兩蔣研究並非顯學,在台灣已經退居寂寞的邊緣。

位於新店山區、典藏「大溪檔案」的國史館裡,所見多是來自大陸、香港或日本學者孜孜矻矻的身影,少見本地研究人員。而本節目製作小組,曾多次進出國史館,捕捉寶貴的歷史見證。

製作小組也進入了士林官邸,這是昔日外人難窺堂奧的禁地,如今外圍花園雖已開放,正房仍是門禁森嚴。宋美齡的書房和臥室,在我們的鏡頭前一一曝光。陽台上,兩張錦褥已然殘舊的搖椅,空盪盪並肩沈默坐在那兒。官邸的負責人說:「我們一切都維持原樣,隨時準備夫人回來!」

2003年9月6日,國民黨中央黨部正舉辦「世紀之愛——先總統蔣公與夫人牽手相隨的歲月」圖片展,凱達格蘭大道上卻是參加「台灣正名大遊行」的龐大隊伍,激情的民眾一把扯破了黨部門口的布幕看板,徒留蔣介石夫婦巨大的身影在秋風中飄晃。

結語

從美國、大陸到台灣,我看到了三個不同的宋美齡。哪個才最接近真實的她呢?也許都是,也都不是吧!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背景、不同立場、不同時代的人,看到了宋美齡不同的投影。

而宋美齡呢,人生已跨越了三個世紀,依然如如不動,無言而篤定地繼續做著她自己;任由世人去揣度、去想像、去評說……。(轉載自2003年10月號《公視之友》作者為天下文化副總編輯)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