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電池除了應用於汽車產業,攜帶式3C產品也是另一個龐大的商機;緯創資通等資訊廠商已開始投入燃料電池的應用研究。
工研院能資所所長曲新生分析,現有的3C產品都存在待機時間短、電池需要充電等問題。鋰電池容量只能讓手機待機約兩至三天,之後又得長時間充電;筆記型電腦受制於重量的要求,電池容量也僅足夠兩至三小時。
但是應用燃料電池將可解除電力容量及充電時間的限制;筆記型電腦的燃料電池沒有電,只要加上一小瓶甲醇燃料,就可以提供長達十多小時的電力。目前原子能委員會核能研究所已經開發出手機用的直接甲醇燃料電池,僅需要添加1.5cc甲醇,花0.3元,就可以讓大哥大手機連續通話七十五分鐘。
未來的筆記型電腦、手機等產品將大量使用燃料電池。曲新生指出,台灣不能只滿足於汽車燃料電池的應用,應該發展燃料電池相關零組件的代工產業。
曲新生分析,燃料電池分為上、中、下游;包括上游的觸媒及質子交換膜等材料科學,中游的設計及組裝技術,與下游的系統整合與應用。目前台灣在上游技術發展較歐美日等先進國家晚了許多年,特別是觸媒量產技術開發想迎頭趕上,短期間有困難。然而中下游的電池設計組裝技術與系統整合,即應用技術,卻是台灣所擅長的,「有機會成為燃料電池產業的『台積電』。」
在這個能源產業急遽汰換發展的十字路口,台灣能否掌握契機,成為氫經濟時代的技術輸出國;抑或是跟在歐美國家後面,被動地引進技術,台灣能源產業是否能夠翻身,將取決於今後幾年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