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發明火藥,改變人類的歷史;明朝時更有一位名叫萬戶的人,為了「一飛衝天」,綁上裝滿炸藥的火箭,成為人類航空事業史上犧牲的第一人。
2003年10月15日,在中國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長征二號F」火箭上搭載著「神舟五號」太空船終於升空成功,並在第二天安全返回地球。
中共醉心發展太空計畫並非一朝一夕之事,1956年就在「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的建議下,研發火箭導彈。從1960年開始,前蘇聯也開始著手協助中共研發「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並且試射成功。並1990年代,陸續引進俄方技術,並派人赴俄國星城太空訓練中心「取經」。
雖然中共宣稱發射神舟五號完全「自食其力」,但是政大俄羅斯研究所教授郭武平卻認為,「俄國對中共航太科技的幫助是極顯著的,」並質疑說,「有誰計算過蘇聯解體後,有多少科學家被中共高薪挖角?」
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報導,許多專家認為神州五號與俄國太空船「聯合號」十分相似;俄國伊塔-塔斯社(Itar-Tass)訪問前蘇聯第一代太空人之一李奧諾夫時,他則認為神州五號像是聯合號的「弟弟」。不過,正如BBC強調神州五號是「俄皮中骨」,如今的神州五號在某些技術上已超越航太老大哥聯合號。
神舟五號發射成功,表面上看各國紛紛向中共表示祝賀,然而俄國、美國、印度、日本等國的感覺其實是五味雜陳;由於神舟五號的解放軍背景,「不可輕忽其軍事意義,」《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指出;該報並引述美國五角大廈的消息,指神舟五號也執行情報工作。而俄國因與中共仍具「戰略伙伴」關係,為了在國際事務上與超級強權美國抗衡,因此樂觀其成。
「二十年內,中共頂多與俄國並駕齊驅,尚無立即超越俄國的可能,」不過郭武平也指出,「克里姆林宮當局心中發毛是必然的,因為任何一個像中國這樣快速茁壯的巨人,足以令任何國家感到威脅。」政大外交系助理教授王元綱的判斷為,「中俄之間,應該是既合作,又帶有競爭的況味,這完全要看中共的發展速度」。
印度與中共曾因邊界問題交火,印度擁有核武也已經不是祕密,王元綱認為,印度會不會是下一個躋身『太空俱樂部』的國家,值得觀察。
日本雖然由官房長官福田康夫表達「發自內心深處的祝賀」,不過日本最關心的是,神舟五號未來是否會妨礙美、日正積極推動的TMD(戰區導彈防禦系統)計畫。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就呼籲日本政府,停止對增高軍事威脅及製造核武的國家經援。王元綱認為「其實目前一切定論仍言之過早,還要看中共對太空發展的用途。」
大陸要的是競爭力
俄國太空部副部長摩西耶夫在接受伊塔-塔斯社訪問時表示,「恭喜中國成為太空俱樂部的一員,」並強調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有權享受探索太空帶來的好處,「不過只有俄國、美國以及中國能夠將人送上太空。」
「這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太空強權,」王元綱說,中共發射神舟五號,除面子上與戰略上的考量,其實也未曾忽略未來的可能商機;「委託歐美各國代為發射衛星,價格不菲,中共應該可以提供較為低廉的服務。」
這次神舟五號的成功升空,塑造了太空人楊利偉的「民族英雄」形象,除了掀起一場「楊利偉熱」,將吸引更多年輕人探索這未知的領域。
事實顯示,中共目前並非完全以歷史評價作為考量,反而較著眼於國家的競爭力;郭武平表示,人類的歷史本來就是由陸權、海權、空權,再發展到太空,當地球已發展殆盡,更上一層樓,也是必然的。
毛澤東說過,「寧要核子,不要褲子,」中共擺著下崗人民的生計、無視就學兒童的未來而大力發展太空計畫,會不會本末倒置,甚至引發民怨而步向前蘇聯「國富民貧、終至解體」的後塵?王元綱認為,蘇聯的瓦解主要因為擴張過度,加上政治改革失敗所致;中共則致力於經改、暫緩政改,雙方路徑不同,很難相提並論。
值得留意的是,原本沈寂已久的太空熱是否會再出現?根據王元綱的觀察,中俄原本就在進行太空方面的合作,而美俄也正在進行太空發展合作計畫,未來三方極有可能合作。
《中國郵報》在神舟五號大功告成後,提出「Taiwan in danger」的警語。郭武平認為,雖然兩岸軍力及航太科技已是此消彼長,但台灣人應該從光明的角度看待此事。就算不以「中國人」的立場同賀,至少這也是「華人」之光。
郭武平強調,提高台灣的競爭力,不是光靠喊口號就能做到的。ASEAN+3(東協加三——中共、南韓、日本)已經使中共、東協成為戰略伙伴,而位於東亞樞紐的台灣,卻在東南亞及東北亞的連結中「置身事外」,台灣的未來是否會因此受限,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