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會知多少
《遠見》8月號報導了國內前一百大非營利組織的排行榜,其中透露許多發人深省的訊息。從基金會主要基金來源觀察,不難發現其中許多都是企業或集團出資成立的,但這其中又有多少基金會是真正發揮「慈善」「福利」或「文教」主旨的?若以排行榜中「活動力」一項做為粗略的檢驗標準,似乎只有世界展望會、中華血液基金會、兒童暨家扶基金會較有活力,其他許多甚至呈「休息」狀態。
最令人好奇的是,前一百大基金會中甚至有四十家不願提供資料供社會公評(其中不乏企業集團出資者),似有蹊蹺。
到底誰應監督這些非營利組織?我們企盼國內三千多家的基金會能真正發揮功效,為這個社會增添多許慈善祥和。
台北 李呈祥
CRM:重技術還是重文化?
CRM(客戶關係管理)源於以「客戶為中心」的商業模式,許多管理學者把它解釋為一種旨在改善企業與客戶間關係的管理技術。筆者認為,這對於實施CRM的企業是一種誤導,因為如果沒有相應的客戶關係管理思想和企業文化做基礎,即便有再好的IT技術支撐,也難以確保CRM的有效實施。
當一些企業把CRM當作純粹的管理技術引進來後,以為前台管理萬事大吉,並指望立竿見影和畢其功於一役,殊不知原有的企業文化、內部管理制度、人力資源等難以與之直接對接,一番激情過後,留下的是一顆既難以咽下又捨不得吐掉的「澀果」。
真正有效的CRM不只是一種管理技術,更是一種轉變企業經營觀念的文化。CRM的實施過程應該是以客戶經濟時代的新觀念為主,去影響CRM的實施者,建立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只有完成經營觀念的轉變,才能對外爭取到客戶的持續忠誠,對內促使經營團隊提高效率。
一個企業CRM戰略實施的成功與否,關鍵在於公司上下和企業經營的每個環節都貫穿了「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文化。CRM既是一種管理技術,更是一種企業文化,我們在實施CRM戰略過程中,既要重技術,更要重文化。
湖北民營經濟研究會 過文俊
再論台灣醫護現象
《遠見》7月號黃達夫先生在兩分鐘看診習性的效應中,提到國人看診換醫的習慣,也提到醫療品質和全民健保算人頭的問題,可謂一針見血。
非獨如此,就筆者觀察,醫療品質的良窳,不單是醫療設備和醫護技術問題,還包含醫護人員的養成教育和心理建設。
醫界素有三長兩短的譏稱:掛號時間長、候診時間長、領藥時間長、問診時間短、服務態度令人氣短。其實還不僅如此,像是醫護過程隱密性不足,缺乏有效門禁管制,以及醫護過程未能清楚明確告知患者,仍然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雲林 劉順杰
(本欄歡迎讀書來函,如經採用將致贈精美禮物一份,限於篇幅,本刊具刪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