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拚命三郎》,合上書本,心中卻有不少感慨。
第一個感慨是,我從書中依稀看到曾經帶領台灣經濟往前衝的諸多經濟老兵的身影,如尹仲容、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等人。在過去十年當中,如果政府部門有多幾位如同江丙坤先生的人,或許今天台灣的經濟會比現在好得多。第二個感慨是,從江丙坤的經驗來看,當年一位政務官的養成是如何的不容易,由基層到事務官,再到政務官,哪一位不是經歷過多少磨練才熬出頭來。現在呢?第三,民進黨政府執政三年,換了三個行政院長,四個財政部長,三個經濟部長,以及很多的其他政務官。顯然,在新政府中的政務官要培養得很快,否則哪夠替換?
江丙坤,貧農之子,出生時差點給別人當養子,一路辛苦讀書。二十八歲拿到中山獎學金,赴日本念書,1971年拿到東京大學農經博士時,已經三十九歲。
歷經駐日商務使館與駐南非使館的十年經驗後,1982年返台接任國貿局副局長的江丙坤已經是五十歲的中年人。然而,在接下來的二十年,江丙坤卻在台灣經濟體系急遽轉型的過程中,幾乎扮演著無役不與的重要角色。
1982年返國後,江丙坤由國貿局副局長,到貿協祕書長,到升任國貿局長期間,不但擔任台灣對外貿易的陸戰隊長,到全球各地衝鋒陷陣,開拓疆土,而且在國內也制定貿易法架構,同時多次參與貿易談判,可說是對台灣的國際經貿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90年代,台灣的經濟逐漸進入民營化、國際化、與自由化的時代,經濟結構快速轉型,使得政府必須面對空前繁重的經濟事務。此時江丙坤升任經濟部次長與部長的職位,更是直接面對接踵而來的各項挑戰,包括推動台灣進入世貿組織(WTO)、推動六輕及核四、國營事業民營化等等。
對於一位經濟部長而言,上述任何一件政策都攸關台灣未來經濟的長遠發展,而這其中的每一個政策,都可說是備極艱辛。然而,我們在書中看到江丙坤如何不辭辛苦,忍辱負重地把這些政策一一加以推行實現,這對許多人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江丙坤在任內,卻一一完成。
為什麼在返國後的二十年之間,江丙坤能以平均兩年升官一次的速度受到重用?即使是在民進黨執政時代,陳水扁總統也一再邀請其出任高位?我覺得他有幾個特色:
第一,他在日本讀書、工作十三年,充分學習到日本人苦幹實幹的精神,此種拚命三郎的態度,現在官場中已經少見,這也正是一種執行力的表現。
第二,長期擔任駐外經貿專員與拓展經貿工作職務,使得他培養出宏大的國際觀,而此種擔任政務官所必要條件,卻不是一般國內事務官具有的。
第三,更重要的是,他具有高度的協調溝通能力,以及領導才能,不論是在參與國際經貿談判,或國內民間談判,他都處處展現出其在這方面的長才。至於在多次代表總統參與亞太經合會(APEC)領袖會議中,我們則又看到他的領袖魅力;此外,主導成立三三會也是另外一個例證。
最後,我認為江丙坤最令人折服的應該是他的視野與氣度。
近年來,台灣面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他在經建會主委時期,就已大力推動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並規劃自由貿易港區。同時,看到大陸經濟快速成長,他認為台灣應充分利用大陸廉價資源與廣大市場,以提升台灣的競爭力。因此,他很早就提出兩岸定點直航的構想。對他而言,「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氣度
另一方面,雖然陳總統再三邀約江丙坤擔任重要職位,但他基於政黨政治的理念加以婉拒。此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氣度,在現今社會似乎並不容易。至於說,為什麼陳總統一直希望說服江丙坤出任新政府重要職位,主要是因為他具有的特質正是陳總統所最欠缺的:第一,陳總統的魄力大家都看得到,但卻欠缺協調溝通能力,而江丙坤正具有出色的溝通協調能力。第二,陳總統有很高的理想,但欠缺執行力,而江丙坤做事的實幹與苦幹,正符合此一條件。第三,陳總統天天喊要「拚經濟」,但民進黨政府中卻極度欠缺財經人才;而比江丙坤更熟悉國內財經事務的人可說是甚少。
最後,江丙坤由貧農出生,到赴日本念到博士;由基層公務員一路升到立法院副院長,對台灣經濟發展的貢獻有目共睹。因此本書作者王純瑞指出:江丙坤是「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我認為:以他少見的人格特質,其實是「不平凡的人,做不平凡的事」。現在江丙坤雖然已年過七十,但其身體狀況與工作拚勁卻不輸年輕人,我們真誠希望未來他能夠再有機會出任財經要職,為台灣經濟事務做出更卓越的貢獻。(作者為政大經濟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