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持 人:《遠見》創辦人高希均教授(左一)
與談貴賓:黃文谷、行政院中部辦公室主任廖永來、台中縣長黃仲生
台中市長胡志強、李紹唐、劉金標、賴正鎰
中區中小企業研訓中心執行長王本正(圖由左至右)
巨大機械董事長——劉金標
將格局放大,找出優勢與制勝處
我們做的是一般人所稱的傳統產業,但我們並不因此而設限。我們一直不斷的創新、求變,這也是我認為所有的傳統產業要生存下去的辦法。
在台中這塊區域,傳統產業很多,雖然身處區域經濟,但經營卻要以全球經濟發展為考量,要將眼光放長遠,找出自己的機會點與優勢,才不會被淘汰,才能生存。以巨大機械來說,就是以全球化的觀點來做事。
由於我們是走在別人前端,人才都要自己訓練,想要挖角也沒有現成的人才,所以我非常重視人才的培育。我相信,任何產業想要創新,人才很重要。巨大如何培養人才呢?人的實力就是不斷的累積經驗與智慧,要提供他們犯錯的機會;就像培訓一位參賽選手,不是一開始就拿冠軍,要不斷參加比賽,有了經驗,實力無形中就會出來。開發十件產品,有兩至三件成功,就很不錯了!
人才培育出來了,穩定性又是一個問題,人是環境的產物,台中是個真誠的地方,所以培養出來的人才特質剛好是我們企業所需求的。台灣企業要國際化,除了培養國際化的人才之外,在當地也要用當地人才,成為多國經營團隊。
很多人會問我為什麼把總部設在台中?其實很簡單,台中是台灣的中間點,而我認為台灣是開發中國家與先進國家的中間點。總部在台灣,不論是聯絡歐洲、美國等先進國家的市場,或開發中的大陸市場,都很方便,也好溝通。
台中的中小企業一定要創造附加價值,要由OEM(原廠委託製造加工)走向ODM(設計代工),最重要的是不要有閉鎖心態,必須將格局放大,找出自己的優勢與制勝之處,全力發揮!
鄉林集團董事長——賴正鎰
提升高科技與觀光休閒產業
最近這半年,我深深感覺到台中開始熱絡起來了。台中有許多中小企業,你要知道,中小企業的爆發力是很強的,第一波去大陸投資的台商,就是中部人。現在很多人都回來了,將營運、研發中心總部設在台中。
不僅如此,很多高科技公司像友達也來台中設廠,所有的重大建設如捷運、高速鐵路、縣市合併都完成之後,台中要恢復以往的榮景指日可待。
我們現在有個現象是,該去的都去了,該來都沒有來,就是單通。目前在大陸的台商都借重廈門這條航線,未來,真正通了後,台中港至廈門的距離只有一百三十五海里。加上兩年後高速鐵路如果完成,最大的利多是帶給台中。從台中往北、往南都只要四十分鐘。
台中港目前已經吸收基隆港的汽車業務,因為進台中港後,不論往南部或北部加起來的運費都是最低的。台中目前的地價算是相當低的,除了工資水準不能跟大陸比之外,其他居住與交通條件都很好,所以我認為,台中未來的成長幅度一定高於台北與高雄。
除了中科之外,觀光產業是中部另一塊可以發展的優勢,像花蓮的海洋公園一個月就可以做到新台幣1億8000萬元,可以看出觀光休閒產業的潛力無窮。
我看過一篇文章,內容提到台灣人最想去旅遊的中部地區,南投排第一名,若把台中縣與南投規劃好,觀光休閒產業一定會更加發展。像谷關、大雪山的風景都很美,可是硬體設施就是不好。政府應該改善,以公共建設(BOT或BOO)的方式,鼓勵民間投資。前陣子,有個以色列的朋友來涵碧樓,本來只住一晚,結果一到之後,驚歎怎麼會有這麼美的地方,馬上延長住六晚,我帶他去台中的科博館走走,他直稱讚台中很美。最近我也聽到很多朋友想來台中看看,發展觀光休閒產業。很多人說,再過十幾年應該是台中人的時代,我也非常看好這個時代的來臨。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主任祕書——黃文谷
厚植產業優勢,提升國際競爭力
中小企業的經營模式必須隨環境改變。其次,產業有朝全球化與當地化的兩極化趨勢。全球化是以全球事務為範圍,包括技術、市場的開拓、人才的招募、資金的募集都是以全球為思維,慢慢會在當地形成當地化。
重點是,如何在當地找出一個比較利益與特性,藉著差異化與特色化將產品與服務的價值提升。經濟部目前也在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如何讓台灣特有的文化,形成有創意的產業,能夠再往外推銷。
企業的成功在於它如何靈活掌握活力與速度。中小企業有彈性適應經貿的改變,是一個學習型的組織。企業的經營是在於建立一個願景。讓工作伙伴有這樣的共識,這種共識的形成是要反覆地檢討,重複地修正,把願景構思好,形成共識後擬定策略再去執行。
企業要運用創新速度來提升產業升級。企業競爭的生命周期愈來愈短,不斷創新是成功關鍵,而政府要提供研發補助來協助企業的創新。同時,運用資訊科技強化中小企業的速度,並配合企業的進取心來創造顧客認定的企業價值。
中小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可歸納成三個。第一是傳統產品加入創意,利用資訊、科技工具,讓傳統產品變成知識時代的產品。第二是傳統產業的知識化,以原有產業技術知識為基礎,將訣竅彙整成文字或數位化,變成知識性的一套作法。第三則是知識型產業開創,將創意、技術、產品、服務等透過經營團隊有計畫開發,促成知識產業事業化。
總之,中小企業面臨的是全方位的挑戰。以中小企業豐富的實戰經驗,配合正確的策略,如同聖嚴法師所說,路走對了,再遠都走得到。相信只要方向對,就能達成目標。
美商甲骨文總經理——李紹唐
整合科技迎向國際市場
中部的傳統產業與中小企業居多,在台中這塊區域,要產生差異化與執行力,才會有競爭力。中小企業的資金短缺、人員有限,所以e化投資最好能快速導入且能於短期回收。
中小企業主要做e化投資前可以先思考幾個問題:首先,要選擇單點還是一套的解決方案。單點投資雖然可以在不同領域選擇最好的產品,但也容易造成後來50%的IT預算都花費在整合上。中小企業沒有那麼多的預算,所以更不可能去買不同產品來再來作整合。再來,假設購買的是不同版本時,當版本升級時,除了再繳一次升級費用之外,若甲產品跟乙產品之間不能連結,又得繳連結費用。
其次,不要有太多的客製化(customize)。如果作太多的客製化,不但要花很多時間改東西,更重要的問題是,如果裡面的程式都是員工寫的,一旦員工離職了,中小企業主要怎麼辦?因此我們比較建議中小企業應該依據業務內容快速導入,接受最佳典範,當然容許部份的客製化,但絕對不是大部份。
另外,要選擇集中管理或分散管理?以甲骨文為例,我們就是集中在美國管理,一百多個國家結帳只要三天,就經濟效益上的考量,把所有的資料很清楚的放在同一個地方集中管理會是比較好的選擇。至於要本地管理還要委外管理,中小企業受限於資本,若擔心長期留不住IT人才,可以考慮部份委外的方式。很多人會擔心委外機構會外洩機密資料,但事實證明,大部份資料外洩都是企業內部人員所為的。
系統架構要選擇複雜或是簡單的?早期主從式架構就是複雜的方案,要改個系統得跑到所有的外站把系統改掉,這種作法是非常耗時、勞民傷財的。甲骨文採用的是簡單、個人化的Web介面,操作、學習都很容易,企業不管在哪裡開分公司,只要有一台筆記型電腦,就可以上網登入。
最後要考慮資訊應該隱匿還是分享?對於企業來說,與上游的供應商以及下游的客戶群,協同運作能夠帶來更好的效率,因此,分享資訊應有助於提昇企業的競爭力。總之,中小企業應先自行評估有多少預算,再決定做多少事情。並不是每個公司都可以像大型企業一樣,有很多的預算和IT人才。我建議中小企業可以採取漸進的方式,考量三百六十度全方位的需求,從最迫切需要的開始著手,投資延伸性夠的e化產品,先求立竿見影的效果,才是最實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