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烏克蘭危機啟動新冷戰,世界秩序「回不去了!」

美俄德中各國各有盤算

邱莉燕
user

邱莉燕

2022-03-07

瀏覽數 40,050+

俄烏戰爭一聲炮響,改變了全球後冷戰時代的格局,再一次把全球社會送上了新冷戰的軌道。Flickr by Alek S.
俄烏戰爭一聲炮響,改變了全球後冷戰時代的格局,再一次把全球社會送上了新冷戰的軌道。Flickr by Alek S.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俄羅斯出兵攻打烏克蘭,意味著世界秩序「回不去了」,拉開序幕或許看到的是「新冷戰」躍上舞台。每個國家,都必須面對全新的國際秩序調整自己的位置。台灣身處世界最危險的區域之一,更不能例外。

知名經濟學家、前國發會主委陳添枝在俄烏開戰的第一天,第一感覺就是世界秩序出現了冷戰後的新變動。

「冷戰基本上是建築在意識形態的差異,俄羅斯和西方的體制、社會、政治、人權等有非常大的差異,沒有辦法妥協,」陳添枝說。

剛出版新書《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台灣經濟1990~2020》(天下文化)的陳添枝認為,因為在烏克蘭爆發的這一場戰爭,中、美、歐洲還有俄羅斯的外交關係或是互動,都會啟動一個新的時代。

知名經濟學家、前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認為俄烏開戰,開啟了新的冷戰。張智傑攝

知名經濟學家、前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認為俄烏開戰,開啟了新的冷戰。張智傑攝

「現在看起來,局面又回到很像1990年以前的時代,」現為清華大學台北政經學院院長的陳添枝說,當柏林圍牆倒塌、蘇聯解體,本來世界是一派擁抱民主主義、自由市場經濟的趨勢,經過如此長期的鬥爭,俄烏一開戰,這種在1990年的時候的想法頓時「很天真」。

新的冷戰,不再以意識形態劃分陣營,也不再以政治體制區分敵友。而是,只要有利於自己國家利益,有利於己方參與地緣政治競爭,都可以各組新冷戰的陣營。

戰場則橫跨資訊戰、心理戰、文化戰、貿易戰、金融戰、科技戰…,是一種多元化的綜合博弈。

烏克蘭成為大國對抗的前沿

冷戰,就是指兩大力量之間的互相博弈,但不直接爆發熱戰。對峙的範圍包括外交抗衡、科技及軍備競賽,甚至還會延續到太空的競賽,其中還有可能出現局部「代理人戰爭」等。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代理人戰爭是指兩個敵對國家不直接參加的戰爭,兩個對立的力量利用外部衝突以某種方式打擊另一方的利益或是領地。通常包含國家打擊對立國家的盟友,以及幫助自己的盟友打擊敵人。

國際間有一派的政治軍事專家分析,甚至包括美國軍方人士也認為,烏克蘭便是在這一次落入代理人戰爭之中。

美國前國防部長高級顧問、美軍上校麥葛瑞格(Doug Mcgregor)接受《福斯新聞網》電視直播採訪時,口出驚人之語:「最令人不安的是,我們(美國)不會派遣我們的部隊去戰鬥,但我們敦促烏克蘭人在一場他們贏不了的戰鬥中無謂地死去。」

「我們將製造一場比迄今看到的任何災難還嚴重的戰爭,如果不停止的話,」麥葛瑞格直言。

值得深思的是,當《福斯新聞網》電視主播詢問麥葛瑞格:「當你說美國不要再運送武器給烏克蘭、應該退出時,你的意思是不要經濟制裁、沒有軍事援助,就讓俄羅斯拿走他們想要的烏克蘭部分嗎?」麥葛瑞格斬釘截鐵回答:「是的,我們沒有理由為了什麼事和俄國人戰鬥。」

冷戰早已結束,新冷戰不得人心,中國大陸裁軍大使李松不禁在媒體上有感而發:「烏克蘭應當成為東西方溝通的橋樑,而不應成為大國對抗的前沿。」

歐洲的安全架構出現新變化

由於北約的持續東擴,歐洲與北約對俄羅斯的安全關切的無視,導致俄羅斯的強力反抗。

《造山者》拍出台灣半導體的人情與選擇,7/31空中沙龍帶你聽見幕後真實|立即報名>>

「美俄關係應該在很大程度上會徹底撕裂,」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互聯網+」特別顧問徐昕泉如此預測,他曾在俄羅斯生活、工作近20年,熟悉俄羅斯、烏克蘭及歐洲情勢。

而歐洲的安全架構,也正在出現冷戰結束以來未曾有過的變化。

本來,俄羅斯企圖以戰逼和烏克蘭,讓烏克蘭走向中立化,甚至未來盡力與俄羅斯保持步調一致,「不要有事沒事展開挑釁。」然而,隨著烏克蘭的堅強抵抗,芬蘭、瑞典皆表態往北約靠攏,反而發展成對俄羅斯不利的態勢,埋下了歐俄關係的裂痕。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表示,德國將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圖片來源/Olaf Scholz臉書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表示,德國將大幅增加國防開支。圖片來源/Olaf Scholz臉書

另外還值得注意的是,歐盟與美國可能意外形成的對峙。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於2月27日表示,德國將大幅增加國防開支,決定從2022年預算中提撥1000億歐元用於軍事投資,而且未來軍費占比將超過GDP的2%,甚至還有重組武裝部隊的計畫。

「這恐怕對未來的世界產生非常大的影響,」徐昕泉分析,德國極有可能將趁機由一個二戰的戰敗國重新實現武裝,而隨著「槍桿子變硬,它的話語權就會變強。」

以歐盟而言,向來為德、法雙駕馬車主導,德國的經濟實力較強,但軍事遠不如法國。等到德國重新武裝以後,整個歐洲或將逐步展開新的整合,如果出現一個意見更為統一的歐盟,對於美國,相當於出現歐盟在地緣政治上與之分庭抗禮的新現實。

「美國在短期內會是這場戰爭最大的得益方,但是長期可以說,2022年2月24日戰爭爆發,基本上是美國失去霸權地位真正的開始,」徐昕泉說。

中國與誰結盟變成關鍵

俄烏戰爭一聲炮響,改變了全球後冷戰時代的格局,又再一次把全球社會送上了新冷戰的軌道。

徐昕泉認為,俄烏戰爭後的世界秩序新格局一旦定局,俄羅斯跟美國、跟歐洲的敵對關係,日後要恢復恐怕得10年以上。最終,中國大陸勢必無法置身事外,「China會成為誰的盟友?」變成關鍵。

根據資料顯示,俄烏情勢緊張的2月18日,歐洲外逃的資金將近60%逃到了中國大陸,引發境外離岸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突然大幅上漲約200個基點,一度創下2018年5月以來最高值6.3144。

再從2月5日莫斯科和北京簽署的「中俄聯合聲明」來看,基本上可以判斷俄羅斯擱置了以往的芥蒂,基本上「倒向」中國大陸。

未來俄羅斯的大宗商品不管是油、氣、礦等,會主要從中國大陸來尋找出口。而俄羅斯的消費品、3C產品等也主要會來自中國大陸進口。可以預見的是,中俄貿易金額一定會進一步增加,甚至倍增。徐昕泉判斷,雙方進出口的黃金窗口期未來至少5~10年。

「也因此,中國大陸至少會在經濟上支持俄羅斯不要倒下,因為俄羅斯萬一在經濟上倒下,將來對中國大陸完全就是唇亡齒寒的狀態,」徐昕泉說。

思及新冷戰的某些凶險之處,不禁令人打了個冷顫。屆時,台灣置身於地緣政治如此錯綜複雜的局中局,又該何去何從呢?(延伸閱讀:經濟奇蹟不再?談《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台灣經濟1990~2020》中的發展與困境)也許,台灣可能迎來新的機遇期,有人暫時協助擋住來自某一方的刀槍。但台灣也可能迎來新的戰略擠壓期,「別人的今天可能就是我們的明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