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美國幼稚園經常玩「注視比賽」的遊戲,幫助孩子緩解與陌生人眼神交流的緊張感。那些內向的孩子就是通過這種眼光的交流,慢慢願意與別人交流,從簡單的打招呼到後來主動聊天。(本文摘自《孩子一學就會的黃金口才課》一書,作者為吳瓊,以下為摘文。)
經常聽到有家長說:「我孩子在家稱王稱霸,話特別多,像個話癆。可是一要孩子當眾介紹,死活不肯說,扭扭捏捏,老是這樣,真是急死人。」
孩子長大後在社交場合總是要認識別人,可是如果一直疏於鍛鍊自己的自我介紹,即使有很多亮點,也會不經意錯過很多機遇。而有的孩子好像自帶光環,一開口介紹自己就有一群人圍著,想與他交朋友。
如何讓孩子願意開口,做出令人難忘的自我介紹呢?
眼神交流:眼睛是心靈的窗戶
「沒有一個人天生擅長做各種事情。你通過勤奮而變得擅長於各種事情。」奧巴馬曾在演講《夢想與責任》中這樣說。孩子不是天生就敢於當眾表達自己的想法,更別說在不熟的人面前表達,肯定會有緊張感。我們要做的就是接納孩子的緊張感,幫助孩子刻意練習,緩解緊張。
美國幼稚園經常玩「注視比賽」的遊戲,幫助孩子緩解與陌生人眼神交流的緊張感。什麼是注視比賽的遊戲呢?就是兩個夥伴面對面坐著,互相盯著對方的眼睛,誰先眨眼誰就輸了。
這是一個很好的訓練,讓孩子能夠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的目光,對孩子社交合作的學習也很有幫助。有的孩子在注視過程中不好意思看對方的眼睛,輸了就要再玩一次,那些內向的孩子就是通過這種眼光的交流,慢慢願意與別人交流,從簡單的打招呼到後來主動聊天。
我們在家也可以帶孩子玩這樣的遊戲,當家裡有客人來的時候,可以邀請客人和孩子一起玩「注視比賽」的遊戲,讓孩子接觸的人愈來愈多。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當眼神不拒絕,內心也就更願意接受公開的展現自己。所以,「注視比賽」是一種公開表達的過渡方式。
刻意練習:「關於我自己」的玩法
國外有的學校在每個學年裡,每個孩子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星期。在這個星期裡,這個孩子是班裡的小星星,需要很自豪的來展示自己。這個星期叫做star of the week,有專門的「自我介紹」環節,孩子要做一個特別設計的海報,還要當著全班小朋友的面做一次自我介紹。
學校這樣的活動每年都會有,講過幾次之後,孩子的自我介紹就非常熟練,張口就來,一點兒也不怯場了。
海報上除了自己的基本資訊外,還有很多小細節,比如個人的照片、最喜歡的顏色、運動、歌曲、節日、動物、食物,還會讓孩子說說最開心的事情和最值得驕傲的事情。
孩子可以拿著這個海報向別人做自我介紹,這可以幫助孩子回憶細節,學會講自己的故事,講得多了,慢慢就可以脫稿說了。這也是鍛鍊孩子獨立做自我介紹的過渡。
我們在家也可以製作這樣一張海報,和孩子互相介紹自己,表演起來。當你和孩子一起表演的時候,加上比較戲劇化的手勢,會讓孩子說得更自如。
如何知道別人對孩子的第一印象呢?最好是把孩子自我介紹的過程錄下來,然後客觀的做出分析。如果只是照鏡子,我們很難做到完全的專注和客觀。如果用視頻錄下來孩子表達的樣子,可以發現不足之處,然後去糾正,同時發掘孩子的優點,並學會更有效的展示。
3個破冰式的開場
能夠打動聽眾的演說,通常有個吸引人的開場、主幹調動情緒、結尾總結並昇華。想要有吸引人的開場其實也不難,引導孩子從這3個破冰式的開場入手,讓孩子一開口就牢牢吸引住聽眾。
1. 互動式的「連續提問」
一般孩子一上場就呱啦呱啦的介紹自己,而有經驗的孩子一上場就會提供價值,有經驗的孩子用的方式就是:連續提問。比如,聽眾如果都是孩子,肯定都愛玩,那麼一上場,孩子連續問這樣幾個的問題,一定會吸引小聽眾們注意。
「你們喜歡旅行嗎?最喜歡去哪裡旅行?我可以推薦幾個去過就不想離開的旅行地點,你們想聽嗎?」
「你們有為之著迷的運動愛好嗎?有過在運動中沉迷連吃飯都忘記的時刻嗎?最重要的是,你的爸爸媽媽支持你的運動愛好嗎?」
美國管理諮詢師史帝文.羅斯勒(Steven Roesler)曾說過:「開場提問能夠製造好奇心,並讓聽眾進入思考,而思考將你的主題更加緊密的和聽眾互動起來,這也是你所期望的。」連續的問題會讓聽眾不斷思考自己的經驗,這時再介紹自己,就容易拉近與聽眾的距離,更容易引起對方共鳴。
2. 講一個與主題相關的「有趣故事」
曾經聽到有一篇主題「挖」的演說開頭,很有趣。
說的是孩子小時候一直喜歡在院子裡挖地,不停的挖,後來媽媽跟孩子說:「不要挖了,再挖你就挖到地球另一邊了。」這個開頭引來全場一片笑聲,也引起了聽眾想進一步知道:孩子到底能挖出什麼東西來。
開場講個有趣的故事,能幫助孩子建立和聽眾之間的默契,然後進行自我介紹,表達也會更有說服力。
3. 戲劇式開場
給孩子看一些經典演講,那些有創意的開場,總會和戲劇式表達相關,很多有趣的開場會給孩子靈感去模仿和表達。
有一個以「生活」為主題的演說,演說者開場從左口袋裡拿出一根麻繩,上來就演唱20世紀80年代著名電視連續劇《籬笆、女人和狗》的主題曲:「生活是一團麻,那也是麻繩擰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線,也有那解不開的小疙瘩呀」,現場聽眾笑成一片。
讓聽眾想像置身於一個特定情境,也是一個很棒的開場。例如,講「如何在學校交到新朋友」,可以讓聽眾們去聯想:「想像你第一天來到學校的時候,周圍全是陌生的臉孔……」然後提高聲音,大聲說:「這時我遇見了一個神祕人物,他的出現像是雨後的一道彩虹讓我突然就開心起來。他是誰呢?」這時和聽眾進行良好的目光接觸,引起聽眾的好奇心。
所以,讓孩子嘗試戲劇式開場,效果就像戲劇一樣,能讓孩子和聽眾緊密互動起來。一個強有力的30至60秒的開場白,能讓聽眾更長久的專注於孩子接下來要講的內容。
然後,孩子可以正式的做自我介紹,前面戲劇式的開場和後面正式的自我介紹結合,對比效果更強,很有衝擊力,整個演說的節奏會讓聽眾感覺收放自如。
多讓孩子「刻意練習」,才能讓孩子的自我介紹像跳水一樣直奔主題、優雅有趣,而不是平鋪直敘,像用腳趾探入池塘一般濺起一點點水花。
工具:製作自我介紹海報
做一個自我介紹的美術題目,讓孩子在家裡的大展示板上,寫出自己的資訊(生日、體重、身高等個人資訊),附上相應的照片,然後在邊角區域,用自己的手工畫作裝飾起來。
孩子的社交場合總會需要自我介紹,如果拿著海報多講過幾次之後,孩子就會非常熟練,張口就來,一點也不怯場了。這也是鍛鍊孩子獨立做自我介紹非常好的方法。
製作方式
第一步:焦點內容
準備張大卡紙,寫出自己的個人資訊(生日、體重、身高、愛好),最喜歡的顏色、運動、歌曲、節日、動物、食物,也讓孩子說說最開心的事情和最值得驕傲的事情,附上相應的照片。
第二步:風格裝飾
在邊角區域,讓孩子用各種顏料、素材裝飾起來。
第三步:演練與錄影
讓孩子拿著海報進行自我介紹,把孩子自我介紹的過程錄下來,然後客觀的做出分析。和孩子討論看看在哪一步驟可以做得更好。
重要的是,孩子通過自己製作的海報來表達,會有更多的想法,
當藝術和語言交融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從孩子的表達中感受到美、自信和能量。
讓孩子盡情體驗,持續塑造自我
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說:「你要終身跟那些很強的東西、很可怕的東西,和水準很高的東西相碰撞,然後才知道自己是什麼。自我是不斷的在自我升級中間碰撞而產生的。」
孩子的一生,其實都在不斷的提升自我,持續的塑造自我。當孩子有了不同的體驗,解讀世界的角度就會特殊、開放,性格中新鮮自由的天性,也就能夠盡情的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