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是家電的年代;1990年代,是個人電腦的年代,接下來的十年,又會是怎樣的光景?又將由誰領風騷?
當資訊遇上家電,產品在變形、玩家在變形、生意模式也在變形。界線在模糊、通路在模糊、遊戲規則也在模糊。
過去二十年,資訊科技存在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工作效率;但是未來二十年,娛樂與生活,可能才是資訊科技最重要的使命。
資訊廠商將戰場拉離辦公室,意欲進攻家庭。「以前科技產品是靠time-saving(節省時間)賺錢,現在得靠time-killing(打發時間)來賺錢,」明基電通董事長李焜耀表示。
戰線的轉移,也使家電業卯上資訊廠。「鹿死誰手還看不出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這是一個打群架的時代!」拓墣產業研究所IA研究組長柯維華表示。
根據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的資料,2003年數位電視、DVD、數位相機、數位錄放影機、MP3播放器與遊戲機的產值可達352億美元,2004年可望進一步成長至419億美元規模。
除了消費電子祖國日本與資訊產品原鄉美國以外,兼有資訊與家電基礎的韓系大廠也對資訊家電(Information Appliance,簡稱IA)市場虎視眈眈,加上電子王國台灣與世界工廠中國,就是一場錯綜複雜的國際戰爭。
顛覆規則一:
消費者做莊
傳統資訊產業是道貌岸然的清教徒,但新資訊家電則是徹頭徹尾的享樂主義者。除了個人數位助理(PDA)以外,幾乎所有資訊家電產品都指向同一個目的——娛樂。
只是摻入資訊科技的元素後,這些娛樂產品開始「進化」。映像管電視進化為液晶電視、電漿電視或背投影電視;機械式相機進化為數位相機;錄放影機進化為DVD;隨身聽進化為MP3播放器。
資訊科技跟資訊家電遊戲規則不同,資訊科技產業由供給端來決定市場走向,拚的是速度、效能還有價格;但是資訊家電領域卻是由需求端做莊,靠的是新創意、功能以及工業設計。
過去,電腦市場的新陳代謝操於英特爾、微軟等少數幾家制訂標準的大廠手中。處理器速度或軟體版本一旦改朝換代,市場馬上大搬風,舊規格產品迅速跌價,新產品馬上取而代之。
但是,資訊家電是否能獲得迴響,卻是依消費者需求而定。東元家電、空調暨服務事業群執行長吳宏庭幽默地說,「要使資訊家電大賣,廠商要把握『信』『望』『愛』三原則。」消費者要先認同產品(信),盼望產品能夠改變生活(望),並能吻合個人的偏好(愛)。
要讓消費者「信望愛」自己的產品,必須跳脫工作邏輯,擁抱享樂主義。「家電是『生活』的東西,不需要拚效能、拚速度嘛!要比的是好不好用、美不美觀、實不實惠,」燦坤執行長余敬倫表示。
顛覆規則二:
拚創意,以貌取「物」
資訊家電是一個既強調方便性,又相當「以貌取物」的產業,因此,工業設計(Industrial Design,簡稱ID)就顯得格外重要。
「資訊產品是『敗絮其外,金玉其中』,資訊家電則很有可能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余敬倫一針見血地明白指出。
他解釋,所謂「敗絮」並非指產品品質不好,而是性能未必強大快速,「外在可能比內在更重要,消費電子要賣得好,必須有A級外觀,B級價格。」
不過,技術的重要性並未式微。工業設計並非單指外觀美麗入眼,它的精髓在於兼顧功能與美學,是技術與創意的競技場。
飛利浦日前宣布,將在2005年以前推出「魔鏡電視」(Mirror TV)——將液晶顯示器嵌在鏡子背面,在液晶顯示器表面鍍上一層特殊薄膜,阻止光線通過,關掉電視電源以後,就是一面鏡子,讓使用者在攬鏡理容之餘,還能夠上網或看電視。
又例如一上市就熱賣的卡西歐Exlim系列超薄數位相機,在美麗輕薄的造型底下,蘊涵的是出色的機電整合能力。若無技術在背後撐腰,這些創意恐怕難以實現。
「工業設計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是會說話的!」建興電子副總經理陳清海表示,像蘋果、Sony的產品,就算沒看到logo(商標),一眼望去還是知道系出名門。
台灣科技業以代工為大宗,講究的是拚量、拚價,工業設計與行銷恰好是最弱的一環,偏偏這又是打響自有品牌的兩張王牌。
「所以,台灣的資訊家電恐怕也很難跳脫代工的宿命,」一位分析師表示,Sony、三星工業設計的編制動輒兩、三百人,「但你可以去問問看,台灣有幾家公司有所謂的工業設計團隊。」
和家電廠商比起來,資訊廠商比較缺乏人性關懷(human touch)。吳宏庭認為,「無障礙使用」是家電設計的重點,但是資訊商設計出的產品卻常設計過度(over design),使用產品之前,需要經過複雜的學習,「廠商要想辦法把『技術語言』翻譯成『消費語言』。」
顛覆規則三:
生命周期短
生命周期短是資訊家電的另一特色。以相機為例,傳統相機的生命周期至少有五、六年,某些經典機種甚至可以在市場屹立十年,但是數位相機的生命周期卻可能只剩三到六個月,新機一出,舊款機種很快就會下市。
愈貼近時尚的資訊家電,汰舊換新的機率愈高。根據PChome-online所做的年度數位相機使用行為調查,已經擁有數位相機的樣本中,超過七成的人仍有購買另一台數位相機的意願。
「數位相機有點像是手機,每隔一陣子就會有換機需求,」超軟(Digimaster數位相機的代理廠商)副總經理譚道表示。
新陳代謝率高,也意味著價格下滑速度快,特別是跟中國或台灣沾上邊的產品。以DVD錄放影機為例,去年平均價格還守在新台幣2萬7000元~3萬元附近,今年就迅速下滑到1萬7000元~2萬元左右,單純的DVD播放器價格更是離譜,價格可壓低到2000元以內。
不過,DVD價格滑落,也降低了家庭劇院的門檻。飛利浦影視音響行銷經理林俊元表示,過去家庭劇院可以說是「發燒友的專利」,一套最基本的家庭劇院組平均要5萬元,但拜DVD降價之賜,3萬元以內就可以搞定,把家庭劇院組的客群延伸到一般民眾。
除了DVD,液晶電視產品也是如此。雖然面板單季的價格波動頗大,誠如某面板大廠副總經理形容,「面板價格簡直媲美『期貨』一樣,兩個星期就調一次!」但長期來說,價格是一直往下掉的,等到次世代生產線產能開出以後,價格下滑幅度會更大,也連帶影響終端產品價格。
明基台灣業務區行銷總監姚鴻洲表示,傳統家電價格波動較慢,「但資訊廠商動作快、出手狠、敢打價格戰!」換句話說,對價格變化的忍受度可能優於傳統家電廠商。
顛覆規則四:
通路短兵相接
過去,家電產品與資訊產品的通路雖然不是完全井水不犯河水,但仍有一定分野,但資訊家電出現以後,打破了這個疆界。
建興電子資訊消費電子事業部業務處處長安志東回想,當初為「相片王」(可讀取記憶卡的DVD錄放設備)尋找通路時,通路商也不知該把這項新產品定義為資訊產品,還是家電產品。「最後只好說,我們是between(介於兩者之間)!」
這種「between」的產品一多,通路爭奪的戰情就愈來愈緊繃。液晶電視即是一例,資訊廠商與家電廠商都有經營這項產品,一方想進駐3C賣場,另一方則想滲透家電經銷通路。
聯強國際總裁杜書伍對這個現象下了個眉批,「液晶電視引爆了白色與黑色電子產品的戰爭!」
資訊商與家電商在賣場上短兵相接,為了讓自己的產品「跳」出來,一些看似細節的元素,如:包裝盒、賣場促銷物(如產品旁邊的輔助說明飾牌)、擺設位置都必須一再地推敲。
「如果你賣的只是產品本身,最後一定會被淘汰,消費電子要賣的是『感覺』——價值、感情、品味,」優派亞太區行銷副總經理汪志謙斬釘截鐵地指出。
他以萬寶龍(Montblanc)的名筆為喻,「同樣是萬寶龍的筆,放在一塊美美的黑絲絨上賣,質感很高級!但若是五十支一大把插在筆筒裡賣,感覺就很『夜市』。」
另一方面,資訊家電常有的異業結盟,卻增加了通路的想像空間。這情形在MP3產業最為明顯,飛利浦與運動用品大廠Nike策略聯盟,共同開發並行銷新的可攜式音樂播放器(如CD播放器、MP3播放器),這項產品除了在3C賣場鋪貨以外,也會在Nike專賣店販售,甚至未來還可能打入健身房。
「飛利浦和Nike發覺,我們都是對同一群人(年輕人)說話,既然如此,何不一起合作呢?」林俊元表示。
蘋果的iPod也是一例,除了聯強體系以外,並與大眾、玫瑰等唱片通路合作設立展示點,未來可能透過唱片通路銷售或舉辦行銷活動(如新曲試聽)。
除了實體通路,虛擬通路(如網路、郵購、電視購物等)也強強滾。每十台數位相機,就有一台從PChome-online賣出;東森購物頻道也成為廠商爭相進駐的虛擬櫥窗。
雖然廠商多半覺得東森的保證最低毛利太高(甚至要求30%),壓縮他們的利潤空間,但東森電視購物這個「超級業務員」的魅力,硬是能讓廠商們服氣。東森得意購副總經理張琳慧驕傲地說,「我們在一小時之內,就賣了三百台明基的筆記型電腦,賺進1800萬業績。」
顛覆規則五:
草莽押寶改為系統押寶
產品板塊由工作位移到娛樂,從辦公室位移到家庭、個人,台灣到底能從中撈到什麼好處?
新產品固然帶來代工機會,但未必會是新的淘金樂園。從品牌的角度來看,市場上已經相當擁擠,而且都是產品包山包海的超級巨人,未必會釋出訂單。
以三星為例,2002年市值高達416億美元,從上游零組件一直做到下游系統產品,八項產品享有世界第一美譽。另一個巨人Sony更企圖以memory stick(Sony獨家規格記憶媒體)這支金鑰匙,串連起旗下所有產品,包括遊戲機、電視、PDA、數位相機、數位攝影機、筆記型電腦等等,締造Sony「無所不在的價值網路」大夢,但Sony除了遊戲機組裝假手他人以外,幾乎不放出任何訂單。
即使有訂單,若無法掌握設計自主性,廠商只能衝營收但無法衝獲利。遊戲機是最明顯的例子,組裝代工訂單的毛利只有5%~10%。華碩財務長李祖堯坦承,「在遊戲機這一塊,不賠錢做就算不錯了!」
不過,在積體電路(IC)設計與零組件供應方面,台灣仍是希望無窮。工研院經資中心預估,今年台灣積體電路設計產業產值仍將持續成長30.3%,產值將衝高到新台幣1926億元規模,消費性電子(如DVD、數位相機等)是刺激成長的主要力道。
台灣廠商是否有機會趁「亂世」發展自有品牌?雖說要和Sony、三星那種跨國大廠硬拚,可以說是天方夜譚,但是,一來大家都還在摸索生意模式;二來還有中國大陸這塊腹地,不少廠商摩拳擦掌,蓄勢待發。
英華達總經理李家恩認為,台灣過去在代工上厚積技術實力,現在到了可以一邊利用代工練兵,再一邊對品牌市場投石問路的程度。
不過,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資深經理尤克熙提醒台商,要做資訊家電自有品牌,得跳脫個人電腦思維。傳統個人電腦產業注重的是量產與成本控制能力,但資訊家電的特色是「少量多樣化」,與個人電腦產業恰恰相反。
譚道尋覓數位相機代工伙伴時,深切感受到這種鴻溝。這廂談的是產品造型與設計,那廂談的卻是價錢與成本,「他們始終只停留在『產品』的階段,無法進入『消費品』的境界,」譚道說。
雖說做生意本來就是一種成王敗寇的賭局,押對寶就翻身,押錯寶就墜馬。不過,即使是押寶,也有精粗之分, 尤克熙表示,國際品牌大廠在研發新產品之前,都會經過縝密的市調,但台灣廠商卻常憑企業主的「感覺」而行。他建議,「台灣廠商必須學會『系統式』押寶,而不是『草莽式』押寶。」
紙上談兵容易,但做起來卻很難。
明基是少數打自有品牌的台灣廠商,也擁有研發團隊、工業設計團隊,當然也下過工夫瞭解市場,但是,問及下一個明星產品,李焜耀沈思半晌說道,「如果我知道的話,我不就賺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