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忽視與大陸經濟整合只會造成傷害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2003-07-01

瀏覽數 16,800+

忽視與大陸經濟整合只會造成傷害
 

本文出自 2003 / 7月號雜誌 第205期遠見雜誌

弱國無外交,弱國更無地位。幾世紀以來,中國就如國際棋盤上的一枚小卒,任意受人擺布。

二十世紀的下半葉,中國——海峽兩邊的中國——終於站了起來。今天的北京,代表了軍事上一個不再受人欺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天的台北,代表了經濟上一個不再受人奚落的中華民國。可惜的是,北京與台北,在「一個中國」與「一邊一國」的各自堅持下,仍然無法追求兩岸和平雙贏。當前兩岸的僵局與無解,只有使「局外人」心中暗暗竊喜,漁翁得利。

半世紀來,政治儘管陷入僵局,但擋不住市場經濟的勢頭,台灣海峽變成了消失中的海峽。兩岸經貿的啟動與加速,開啟了一扇大門。這邊是機會之門,使台商得以登堂入室,開闢事業的第二春;那邊是開放之門,幫助大陸跨出封閉的門檻,與世界接軌。兩扇大門帶來了兩岸的轉機。

目前SARS在兩岸已受到控制,我的猜測是SARS將會促使大陸的新領導階層加快走向開放社會(「透明化」即是一個重要指標);也會使台北執政黨加強公共政策及危機處理的執行力。換言之,兩岸都會從SARS的教訓中得益。

近年來在台灣不斷爭辯兩岸經貿要何以相處時,悲觀的一邊有章家敦的「中國崩潰」;樂觀的一邊有大前研一的「2005年中國台灣統一的中華邦聯」。此刻英國經濟學人信息部在與《遠見》合作出版的這本專刊中,則對兩岸三地之間的經貿互動提出了一個審慎樂觀的長期性看法。值得指出的是,這一較樂觀的看法與《經濟學人》總編輯艾墨特(Bill Emmott)在他新著《20/21》中,對中國經濟的較負面論述有所不同。

在「台灣篇」中,作者Paul Cavey討論到台灣最關心及最敏感的幾個問題:產能外移、產業升級、根留台灣、兩岸直航及受法令困綁的台灣服務業。或許受制於篇幅,他所引證的觀點與材料有限,但他對這些重要議題的討論,都深具啟發性。他認為產業外移大陸並沒有使台灣產業空洞化,對於直航的限制卻是提高了經濟成本。他的結論是「直航不是萬靈丹,卻是非常重要。」

1995年我們出版了一本實證導向的《台商經驗》。書中我就提出了這樣的結論:比較利益的追求,增加互利性;生產因素的互補,增加生產力;產業規模的擴大,增加競爭力;兩岸經貿的交流,增加「經濟中國」形成的可能。

這個結論也可用來支持這本專刊的總結。去春訪問台灣的諾貝爾經濟獎得主海克曼也向當局建議:「兩岸經貿活動是一種雙贏的往來。」

「心態」決定「結論」

——溫世仁新著帶來的聯想

張敏敏老師《 策略執行力實戰班 》6 天班・用 OGSM 2.0 串聯策略與行動,台北、台中開課,最後報名!

溫世仁先生在他新著《中國經濟的未來》(6月初已由「天下文化」出版)中指出:由於中國經濟的龐大與複雜,任何偉大的經濟學家站在中國面前,就如大象腳邊的一隻跳蚤,對中國經濟難以瞭解全貌。再由於台灣的政黨與人民對中共有非常錯綜複雜的看法與情結,因此,各界對大陸經濟的評估,就有顯著的分歧。

如果在政壇上「性格決定命運」,那麼或許我們可以假設:在大陸經濟的評估上,「心態決定結論」。評估大陸經濟時,廣義地說,會出現有兩種心態:冷靜的與冷漠的。

所謂「冷靜」是指分析時理性主導,看得深遠,不受單一事件影響,立論不偏頗、不一廂情願,但在長期推論上不排除有一些「疑中留情」(the benefit of the doubt)。

所謂「冷漠」是指分析時不具感情,但不是不理性;基本上是一種超越的、冷眼旁觀的態度,常會從突發事件引伸,做出驚人的推論,甚至不自覺地變成冷嘲熱諷的「冷酷」。

在這本新著中溫先生坦率地指出:「作為一個同文同種的海外中國人,十五年來,我在中國走訪了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也去過一百多個地級城市作實地考察,蒐集了大量的實地資料、觀察到無數實際的經濟現象,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發展有較深切感受和認識。」然後他冷靜地做出結論:「中國今天的發展,基本上對自己本身及世界,都是有利的,台灣要積極而謹慎地掌握這歷史性的機會。」

回顧近幾十年來兩岸關係的起伏與僵持,只能宿命地說:兩岸還沒有出現具有大格局與大布局的政治家。當大陸與台灣兩邊的資源,有朝一日,在直接三通下,進行全面的良性整合時,這個「大中華」所產生的經貿力量,除了美國,就會立刻超越世界上任何一個單獨國家。從歐美經濟大國來看,幸虧大陸與台灣還不是一個整合的經濟體,而且彼此還在軍事對抗,相互消耗。

當前台灣對武器採購的「熱衷」,對兩岸互動的「冷漠」,使我難過;大陸在國際上對打壓台灣的「熱衷」,對台灣表達善意的「冷漠」,使我痛心。

面對轉變中的大陸,彼此不能再冷漠,我相信:因「冷靜」而產生的互動與善意,會帶來雙贏;因「冷漠」而產生的惰性與無情,會帶來雙輸。

只要有一天,兩岸握手言和,平等互動,兩邊的領導人必定同時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會是中華民族百年來最燦爛的一刻,也會是二十一世紀的空前大事。

我們要冷靜地促成雙贏?還是冷漠地坐視雙輸?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