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開放的社會才能有政治科學-訪中國文革十年史作者嚴家其

仰 淳
user

仰 淳

1988-06-15

瀏覽數 17,850+

開放的社會才能有政治科學-訪中國文革十年史作者嚴家其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8 / 7月號雜誌 第025期遠見雜誌

問:可否分析一下,為什麼直到一九八五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才成立政治科學研究所?

答:一九四九年以前,大陸就有政治科學系。一九五二年中國搞蘇聯模式--就是學習蘇聯,蘇聯認為政治學和社會學是偽科學,把這些都取消了。因為學蘇聯,長久以來大陸的大學裡面沒有政治科學系。取而代之的是,每個大學都開設了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政治經濟學。

換句話說,「解放」以後,比較政府、公共行政(包括美國的政治學),大陸都沒人知道了。因為一搞比較政府,人們就會發現:我們的政有有問題,權力高度集中;一搞公共行政就會知道;應該有公務員制度……。這樣一來,領導要怎麼辦就怎麼辦,社會主義的錯誤也看不出來。

政治學不受重視

實際上,這是愚民政策。開放的社會才能有政治科學,封閉的社會只要領導人說什麼是對的就行了。政治科學是一種民主的科學,是危險的,是能動搖個人集權的,所以長時間來中國大陸不能容許、不能要。

一九七九年以後,鄧小平提出來要搞政治科學。因為毛澤東個人集權太厲害了,連鄧小平也受害。鄧小平說過幾句話:「為什麼蘇聯、東歐以及中國發生那麼多肅反擴大化現象?為什麼美國、英國沒有?」他覺得這些問題值得深思、研究。他說這些話,就是為了要搞政治科學。

搞了之後,到今天為止,政治學還是沒有受到太大的重視。我們實際上一直在做比較政府的研究工作,就是要比較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開放以後,也容許介紹公共行政等等。

問:近幾年你大力鼓吹中國大陸的政治體制改革,至今是否見到任何成效?請舉例說明。

答:有效果。第一個例子是:依據一九八二年通過的憲法,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和政府元首都不能再連任。其實以前在憲法草案裡,連軍事主席,黨章裡記載共產黨的領導人都要有任期的,後來修改時被取消了。不管怎麼樣,這種思想開始出現而且獲得到認可。

不是說任何人都不能連任,議員、人民代表可以連任,只要當選,可以無限期連任。法官可以終身,公務員也可以常任,但做到政務官,像總理、國家首腦、政府元首或是部長等,應該有任期。

憲法把這個寫進去了,我覺得是很大的變化,今後有人要取消也不容易,因為大家都有概念了。

黨是政府之上的政府

我覺得中國人當了官不下來的做法很壞。行政權力的基本特點就是,政務官的指令是具體的,指令做得好對人民有好處,做得不好會損害人的。這樣的人老連任的話,就不好調節關係。

第二個例子就是提出「黨政分開」。現在黨政分開做得不好,但是這個概念終於被提出來了。社會主義制度有一個基本特點:黨是政府以上的政府,明明有一個政府了,政府上面還有黨的機構。

問:為什麼做不好?

答:這是觀念方面的問題。我在去年十一月的人民日報上寫過一篇文章,叫「黨政分開的科學涵義」。標題本來是「什麼是黨?什麼是政府?」結果被改成「什麼是政府的責任」。

我的意思是說,黨的決定只對黨員有效,不能要求非黨員服從。黨不高於政府,但是執政黨可H通過政府貫徹它的方向和政策。這個觀念現在在大陸可以講,真是很不容易。我這篇文章發表了,大多數人卻還是不理解。

問:你認為中共的領導階層到底有沒有實行「黨政分開」的意向?

答:黨的領導人沒有反對這個觀念,至少我看到鄧小平在解放以前就說過這話。他沒有以黨治國的想法,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不接受。今天中國大多數人還是覺得,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問:據你的瞭解,中共的第一代領導人跟第二代,甚至現在比較年輕的一代,他們的背景、價值觀有何異同?

答:我認為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和儒家思想的結合,周恩來也是這樣。馬克思主義是歐洲的文化。所以實際上,他們的價值觀是結合歐洲文化與儒家文化的產物,這在周恩來身上表現得非常顯著。

基本上第一代領導人相信,要中國強大的話,就要儘量約束人的道德行為。儘管一方面他們自己做不到真正的修身養性,但另一方面卻要提倡,用假象來統御人民。

鄧小平的思想裡面也有馬克思主義的成分,他曾留學法國,瞭解很多西方文化裡面的東西。我倒認為像趙紫陽這些人,因為出國訪問的機會非常多,眼界也比較開闊,他們把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好的因素都記錄了下來。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人類共同的文化

以國家公務員制度為例。有很多人寫文章提倡實行文官制、國家公務員制,這個想法得到趙紫陽與胡啟立的肯定。他們兩人之所以能肯定,同他們的眼界開闊有關。像毛澤東、周恩來就不會有這樣的概念。

世界各國有一種文化,既不是資本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是全人類共同具有的,這種文化是超越國家、階級和民族界線的進步文化,像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不以黨治國而以法治國。這種進步文化在大陸開放之後,逐步為中國人所接受。

中國人有希望,就是一代一代的人愈來愈開放,愈來愈能接受這樣的好東西。

問:據你所知,目前中國大陸的重大決策,一般說來是怎麼做的?

答:這就非常複雜了。一般說來,重大決策還是掌握在黨的中央政治局以及政治局常委手裡。所以中國大陸的最高決策中心,實際上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常委會。 但是這個決策中心還會受到另外一個因素的影響,這個影響不是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的,而是傳統的習慣。如果鄧小平認為某個決定不好,他只要發表意見,就會影響決策。

問:你覺得在鄧小平之後,中國大陸會不會再出現兼掌黨、政、軍的「政治強人」?

答:鄧小平的權力來源,是決策本身的正確性。儘管毛澤東和江青都不贊成,實際上後來證明,鄧小平在一九七五年文化大革命後期的主張是正確的。

民主政治不一定要有強人

一九七六年華國鋒曾經想要繼續按照毛澤東的做法做,鄧小平則要改變毛澤東在文革時期的做法,後來鄧小平勝利了。他的開放政策得到老百姓的支持,再加上他對中國的革命有貢獻,這些因素造成鄧小平成為掌握很大權力的人。

今後中國會不會出現政治強人,就要看誰的政策是正確,而且得到人民的擁護。我倒不認為一定要有這樣的人物。民主政治就要承認,不見得每一個領導的人都是強人或偉大的領袖。

擔任領導職務的人,可能是有毛病、缺點的。他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但要透過預定的程序來修改它,或者像英國一樣投不信任票。

中國是不敢投不信任票的,美國議會制度可以,中國不會這樣做,因為中國政治沒有這樣的規定。

中國歷史上強人太多了,強人可以否定程序、否定憲法,毛澤東就是這樣,鄧小平倒還沒有。但是不能不說,胡耀邦下台是有點否定當時中國共產黨的規則的。如果中國沒有強人,情況會好一點。

問:根據你的觀察,大陸開放之後一般老百姓對政治所持的態度,和開放之前比較,有何變化?

答:現在的老百姓還是比較關心政治。我倒不認為一個社會普遍關心政治是件好事。在一個穩定的社會,大多數人是可以不關心政治的。如果社會出現的問題比較多,大眾不得不關心政治,就會放下其他事情。一個大家都關心政治的社會,是個有問題的社會。

「政治冷感」是好事

前不久我到香港去,香港人有「政治冷感」症,好多人說這是壞事,我說是好事。但我相信九七前後香港人會很關心政治。

其實中國人關心政治的熱季,會是九0年代;一個是香港的九七問題,一個是九0年代中國大陸會起很多的變化,統一的問題會成為那時很重要的問題。這個變化會影響到政治,因為大陸人治社會的特點還沒有改變。

問:你認為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路子會不會再變?

答:從根本的取向來看,是絕對不會改變的,會愈來愈開放。開放包括與世界各國的交流,以及大陸台灣的交流。這些交流可以不受很多約束,而且可以把世界各國先進的科學文化介紹進來。這種趨勢不會改變。

但是也可能在某些局部階段受到一些阻礙,或者某一、兩年出現一些反覆,說引進這些東西是錯誤的,要批判、批評。特別是改革開放遇到一些困難,出現局部性的反覆是可能的。

這些反覆並不可怕,任何一次反覆之後,終會證明原來東西的正確性。就像文化大革命,中國現在所以能現在接受一些好東西,就是文革之後的大反覆。反覆的結果會是進一步的推進。所以中國還可能會再反覆,反覆之後會把壞東西丟掉。

蘇聯就缺少這樣的反覆。儘管戈巴契夫做改革,蘇聯的社會主義模式在蘇聯的土地上卻更加鞏固起來,蘇聯的改革比中國穩妥。中國的發展會離蘇聯愈來愈遠。

中國改革裡面的問題比較多,而且缺少遠見,缺少理論的指導,改革裡面法治也不健全,這些情況造成很多混亂。蘇聯在這些方面比我們要好,缺失可能比我們少一點,但它的改變也是有限的。

(註:文中提到「中國」均指大陸,職銜亦為大陸所用。後文均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