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九歲的張美惠,當年是以優異成績保送至台大醫學院就讀的高材生。她喜歡小孩,自忖沒有太大的事業雄心,因此決定在醫學界按部就班地求發展。民國六十六年,她選擇台灣新興的兒童腸胃肝膽科為研究領域。今天,曾當選十大傑出女青年的張美惠,是台大醫院小兒腸胃科的主治醫師。
缺乏事業觀念
三十八年次的王高慶在學生時代喜歡蹺課、跳舞、打麻將。民國六十四年踏入國泰航空公司前,他換過十七個工作,生活漫無目的。學畜牧的王高慶在航運界找到了對工作的愛情,才認真地規畫自己的遠景;三十五歲當業務經理,四十歲做總經理。如今,他已自組統領國際運通公司,經營著自己赤手空拳打下的江山。 心理學者吳靜吉在「青年的四個大夢」一書中指出,「追求永恆的事業或職業」是年輕人共同的夢想。「人生有夢、築夢踏實」這句話許多人早已耳熟能詳,但是未必人人能將夢想與現實結合。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在我們的教育裡,事實上並沒有事業的觀念。」目前擔任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的吳靜吉喟嘆。
他指出,學校及社會除了再三強調升學,並末明確地告訴年輕人怎麼樣做,才能落實理想;走那條路,可以滿足自己的價值觀。
台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曾多次在問卷調查中當選為年輕人的偶像,「事實上,「王永慶」可以做為夢想,當成學習對象並不實際。」任教於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的陳彰儀指出。
心頭有不熄的火
仔細觀察,在我們四周,不乏像張美惠、王高慶一樣的人,他們不是經常在傳播媒體中露面的明星,但是他們在人生的道路上穩扎穩打、腳踏實地,走出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他們能掌握自己的大方向,不是矇著雙眼碰運氣。
這樣的人,「做事多半專注、積極、有自信心,而且有強烈的成就動機。」陳彰儀分析。
「人多數在社會上有成就的人,心裡頭都有一把不熄的火。」財政部關政司司長賴英照道出他的心得。
來自農村的賴英照在書本裡找到力量。在遍覽名人傳記、哲學叢書後,他相信人應該有所作為,而知識正是力量的泉源。因此,從宜蘭農校畢業後,他憑著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唸書的毅力,考進中興大學夜間部法律系,最後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的法學博士。
成就動機也可能源自抽象的理想,必須在現實的土壤裡扎根,才能抽芽成長。在眷村成長的中時晚報社長高信疆,自幼受母親、鄰居及師長的影響,萌生強烈的文化憂患意識,「宣揚中國文化」成為他一生的夢想。
前人走過的路
這樣抽象而又沈重的抱負,並未使他變成自憐自艾的失意書生。他走進大眾傳播界,也把理想帶進了工作崗位。「報導文學熱潮」、「鄉土文學論戰」在他擔任中國時報副刊主編時,在海、內外文化界引起回響。
即使與妻子自組企業公司,高信疆投資的也不是一般商品,而是邀集藝術界人士精心設計的中國象棋。「在我生命裡,有一個不變的主調,就是對中國文化有種孤臣孽子的情懷。」他緩緩地吐了一口煙說。
掌握自己發展的軌道,堅持行進的方向,也正是吳靜吉樂於傳遞的人生經驗。
目前仍在政大兼課的吳靜吉表示,自小他就有「教人」的夢想。在美國教書時,他曾為了一圓兒時躍上舞台的心願,去學聲樂、學現代舞,從事劇場工作,但是他始終以教育界和學術圈為發展主軸。他相信,一個人必須在方向固定的軌道上立穩,才有餘力去欣賞沿途的花花草草。
一旦認清發展的方向,王高慶主張用「最笨、最實際」的方式充實自己。他於民國七十五年,自輔大夜間部英文系取得第三張學士文憑。他形容自己像一塊海棉,「那裡缺水,那裡就吸水」。
他並且認為要累積經驗,但不重複經驗。踏入航運界後,他又換過四個工作,「當我覺得工作愈做愈輕鬆的時候,就考慮該吸收新經驗了。」這種轉換的滋味,他承認很苦,但是使他對航運業的瞭解,擺脫了以管窺豹的限制。
「規畫事業,還必須配合自己的個性。」台大管理學院院長許士軍提出他的看法。大學主修經濟的許士軍,在大四那年因為閱讀鄒文海所著的「代議政治」,而對政治產生興趣。當年他同時考上高考狀元及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他選擇了後者。
不能依樣畫葫蘆
然而,今天的許士軍並沒有走上從政的道路,固然有一部分是機緣,「率性而為,不喜歡受拘束」的個性,更使他相信自己適合在學術界一展長才。
前人走過的軌跡,固然可供參考,但是依樣晝葫蘆,卻未必值得鼓勵。吳靜吉指出,一些年輕人喜歡以大眾傳播媒體上的名人為學習對象,不但屢戰屢敗,而且察覺不出自己錯在那裡。
「成功的黑暗面常被遮掩,一個出名的企業家,可能也有送紅包的經驗。」他坦率地指陳。
他認為一些年輕人在選擇模仿對象時,「往往只看結果,不看過程」。因此也未考慮成功背後可能有那些風險?與自己的價值觀是否衝突?一旦發覺真象,有些人放棄努力,有些人變得憤世嫉俗,對人生的看法失去平衡。
王高慶則認為在社會大學裡要邊學邊想。功成名就的人固然可以指引一個努力的大方向,但是他們的自剖和忠告,往往經過琢磨和包裝。要追求成功,「百分之二十的遊戲規則只能意會,不可言傳。」他意味深長地說。
不是人人可當董事長
「對事業有規畫,並不能與升遷畫上等號。」鑽研工業與組織心理學的陳彰儀表示。她指出,任何組織的董事長、總經理只有少數人擔任,不是人人都能攀爬至金字塔的頂端。「考慮如何在同一個組織,同一個工作崗位上充實地工作幾十年,可能比較實際。」她歸納自己從事心理輔導的經驗。
「在傳播界,一個記者能升遷到什麼職位?」她表示疑惑。「但是你可以一輩子當記者,從一個資淺的新手,變成一個觀察入微、批判力強的資深記者。」她舉例。
這些走過青少年階段,已經在社會上真槍實彈地搏鬥的人認為,現在的年輕人機靈、勇於冒險、懂得走捷徑,但是規畫自己前途的本領,卻未必更高明。
陳彰儀常問年輕人:「是否想過自己六十五歲時會變成什麼模樣?」,對方多半報以茫然的眼神。她相信確定了人生目標,才可能規畫中期及近期目標,進而考慮達成目標的方式。「因為要名有要名的走法,要利有要利的走法。」她面露微笑地指出。
確定目標.全力以赴
吳靜吉相信,追求人生、事業的目標,是一生一世的事情。這位走過不惑之年的學者,勸告年輕人不要好高驚遠,對前途的規畫必須平實可行,否則徒增挫折。
一旦確立了追求的目標,便要全力以赴。「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後不要悔」,已過耳順之年的散文作家王鼎鈞在一篇名為「六字箴言」的短文中,道出他對人生的參悟。這句話,或許可讓不同年齡的人,都能找到他們想要的答案。
他們如何佈局
茂眾企管顧問總經理韓定國/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小時候家境並不富裕,沒有任何東西是多餘的,養成我做任何決定都十分審慎的態度,這影響我一生很大。
台大政治系畢業時,我有很大的挫折感(因家境不允許,無法自費留學,而公費留學又差了十分),這些經驗使我明瞭;挫折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給我們教訓,卻也是個機會。這成為我日後從事服務業及公共關係等工作的原因。顧客的抱怨可以讓我知道那些地方需要改善。從第一個工作開始,每份工作都是我自己主動去開創,不管是去泰北難民營或麥當勞都是如此。成長的背景使我深切瞭解:永遠是做與不做的問題,不是可以做或可以不做;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一定可以做得好。
另外,我更偏好新的工作,追求成就感,這也是我去泰北難民營和離開麥當勞的原因所在,並非公司已無任何發展,或我無長性(其實在我十六年的工作歷程,只換過四個工作),而是我找到了更可以讓我追尋的目標。
現在身為茂眾企管、行健育樂公司的負責人,投入的心血與收入可能不成正比,但是有些成就感是以前的工作所無法滿足的--辦大型活動,提升國家形象,興建大型遊樂區,拓展旅遊品質,……等。
現代的年輕人比我以前幸運,各種資訊齊全,但這卻造成了另一種不幸--資訊太多,使得他們建立自己價值觀的年齡比我這一代晚。現在沒有「拒絕聯考的小子」,因為通俗的價值觀太多了。
人的一生,都在做選擇,因此,年輕人要規畫個人事業前程,當務之急在於學習做決定。不管你決定要做什麼,要先考慮:我這樣做會快樂嗎?這是否合乎我的個性?這是我要的嗎?
此外,「參與」也是相當重要的,做了不一定可以達成目標,但「做」總比「不做」要多走一步。(胡芳芳)
中鋼副總經理王鍾渝/學以致用嘗試創新
畢業至今,近二十年的工作生涯,我只待過三個地方,先後是中央研究院化學所、亞東化纖及中鋼。其中,前兩個工作加起來做了三年,在中鋼則已邁入第十六年。
為什麼能在中鋼做這麼久,而且能從工作中獲得成就感?主要跟我喜歡創新的個性和中鋼開放的企業文化有關。
大學時我主修化工,在我畢業的年代,最流行的是出國留學。當時,由於家庭因素無法出去,面對未來前途,頓時一片茫然,深怕選到不適合的工作而誤了一生。同時,我一直有個疑惑:到底該學以致用?還是「不務正業」,嘗試化工以外的行業?
就在不斷的思索當中,我得到第一份工作,進入中研院化學所擔任助理研究員。選擇這個環境,主要是想藉機多讀點書,因為當時我仍然抱持出國深造的打算。直到一年多之後,確定不出國了,我的工作生涯才真正展開。
在亞東化纖期間,我的職銜是工程師。一年多下來,雖然是學以致用、做得很順手,但我卻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只面對機器操作這類性質的工作。因此,當獲悉中鋼的工作機會較富有挑戰性、開創性時,便毅然決定到中鋼發展。
在中鋼工作最大的收獲,是學以致用與嘗試創新兼具。同時,中鋼與其他國營事業不同,對員工總是敞開大門。以我來說,進中鋼十六年,公司給我機會,使我能儘量發揮,甚至送我出國接受專業訓練……,在這種企業文化下,員工不但能安心工作,也樂於回饋。
在中鋼的前十年,我主要的工作是參與鋼廠的建設。對於這個深具開創性、充滿新奇而且與我所學相關的工作,我極有興趣。
之後,我從工程單位調到業務部門,主要負責行銷、採購、海運等事務。經前後兩種性質不同的工作內容,我深深發現,不用擔心學以致用或「不務正業」該如何抉擇,只要你樂於嘗試,在嘗試錯誤中得到體驗,充實自己,那麼,能使人產生成就感的行業,便是「正業」。
而在工作生涯中,除了慎選工作性質、儘情投入之外,適時推銷自己、重視表達和溝通,以及建立輸得起的氣度,也是值得學習,且相當受用的。(朱淑芬)
合一企管顧問總經理彭康雄/先冷靜評估自己的專長
民國七十五年十月底,我辭去吉悌電信人力資源副總經理的職務,自行創業,成立目前所經營的合一企管顧問公司。這個決定不但經過長時間的醞釀和準備,也非常符合我喜歡從事開創性工作,及追求充實生活的理想。
專科時,我唸的是化工,但畢業前到工廠實習時發現,自己並不喜歡化工廠的生活,因此,退伍後謀職,便朝自己有興趣的方向發展。
當時,在確認個人前程目標及訂定自己發展計畫之前,我先對自己的特質和專長,做一番冷靜的評估。結果發現,我最大的興趣是「人」,再加上自認分析力、創造力、親和力強,及語言方面的優勢,便決心進外商公司發展。
這項自我分析,使我絕大部分的工作生涯,都與外商公司的人事部門有關。然而,工作一段時間後,我又面臨另外一個問題:到底要選擇一個企業待下來,還是選擇一個行業(專業)專心發展,以便將來創業或轉業?我選擇了後者。
由於個性使然,我深知自己雖屬開創型的人,但卻也有缺乏耐心,較不喜歡做後續性工作的缺點,因此,我才選擇行業。不過,這種個性也是造成我不斷換工作的原因之一。
十多年的外商公司經歷,使我體會專業知識是可以透過訓練得到的,但是,必須個人特質的配合,才能相得益彰。此外,在職進修與充電也很重要。即使現階段我已自行創業,充實專業知識,出國參加研討會等,仍是推動我事業成長的要素。
最後,還有個觀念提醒年輕人:當一個人將要離開現有的工作崗位時,要秉持「只有公司對不起我,而不是我對不起公司」的理念。不急功近利,眼光放遠,也是規劃事業前程不可忽視的一環。(朱淑芬)
幼龍企管顧問總經理黑幼龍/掌握機會,一往無悔
兩年前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我獨自一人從美國西岸飛到東岸去見卡內基訓練的全球總裁克朗先生(Oliver Cron),這趟旅行成為我事業生涯的轉捩點--取得卡內基訓練的台灣獨家代理權。
取得授權的附帶條件是:我必須投下整整一年的時間,放棄其他工作機會,在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在美國接受完整的卡內基訓練,從學員、助理講師到講師。
我當時不知道自己是否能捱得過這一年的嚴格考驗,也無法預知以促進人際溝通和增強自信的卡內基訓練,台灣能夠接受的程度又如何?這十足是個冒險,但做了過河卒子,只得拚命向前。
結果證明兩年前的選擇正確,因此我相信往往冒的險愈大,成功的可能性愈高;如果當初我被克朗先生第一通電話的冷淡態度嚇跑了,也就沒有今天的卡內基。正在事業起步階段的年輕人,最重要的也就是這份勇於冒險的精神吧!不必做烈士,而是在審慎評估之後,掌握機會,一往無悔。
二七幾年前,從空軍通信電子學校畢業,棄武從文在美國羅耀拉大學修得傳播教育學碩士後,從事過各種不同範疇的工作(休斯飛機公同經理、光啟社副社長、宏碁電腦公司副總經理)。
我深深覺得,如果我能再年輕一次,在學校裡,我要多修些看不到的學分:如何和別人談話、人際溝通的技巧等。我的經驗是,一個人在踏出校門三年後,即可看出他(她)一生事業會失敗或成功。其中,專業知識決定了一五%,工作態度與人際關係決定八五%。我們往往花了許多時間精力去學那一五%,卻對另外的八五%吝於學習,豈不可惜?
因此,我建議年輕朋友在規畫未來、描繪遠景時,不妨以勇於冒險、鍥而不捨、滿懷自信、擅長溝通這四項原則自勉,再邁開大步,奮勇前行。(余宜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