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晚上七點,上海市陸家嘴東路的鷺鷺酒店瀰漫著濃濃的台灣味,餐廳裡播放著十多年前的流行歌曲「明天會更好」,耳邊聽到的是熟悉的台灣國語,彷彿時光倒回到十多年前的台灣社會。
這一群科技精英有剛來大陸發展才三個月的新兵,也有已經在大陸創業八、九年的老鳥,彼此熱絡地交換心得,互相討論著,「最近,哪位台大同學也從矽谷到上海啦!」「宏力是不是可以在年底前順利量產?」
這裡不是台灣,而是以台灣留學生為主的華美半導體協會(CASPA)所舉辦的餐會,短短兩個多小時的餐會,凝聚了這一群離開台灣二十多年的矽谷人思鄉情感。
成立於1990年10月的華美半導體協會,主要是因應1990年代初期,許多台灣高科技公司相繼赴矽谷求才。但龐大的人才需求,華人圈裡卻沒有專業的半導體團體協助企業與個人溝通協調,於是由當時在超微(AMD)工作的劉幼海(現為上海先進半導體總裁)召集二十多位志同道合的華人半導體工程師,成立了華美半導體協會,協助台灣的半導體業者舉辦相關的求才會,也開啟了矽谷回流到台灣的人才直達車。
即將邁入第十三年的華美半導體協會,見證了「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的留學潮,也參與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興起,現在更是積極投入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的創業潮。「華美半導體協會的十位會長中,目前在上海工作的就有四位,」曾擔任華美半導體協會會長的上海新進半導體副總經理張寧三表示。
矽谷華人前進上海
這群矽谷半導體產業的老兵,二十年前留美求學,二十年後,卻因緣際會地相繼前進上海創業。
張寧三本身就是矽谷人上海創業潮的代表人物。
二十多年前,張寧三從台大電機系畢業之後,赴美攻讀普渡大學博士學位。畢業後,他加入惠普(HP)、KLA-Tencor及EG等半導體設備廠商工作。「在美國工作,必須要把自己的國籍埋藏起來,縱使華人表現再好,你還是只能當副手,」張寧三點出華人在矽谷的困境。
二十多年來,張寧三看著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興起,在他的業務範圍裡,台灣的半導體設備需求,從原先占全球市場的不到1%,迅速成長到9%以上,台灣成為半導體的大國,但在最近幾年,中國這一塊半導體新興市場快速崛起,張寧三知道,這應該是他來中國一展長才的最佳時間點。
「過去是間接幫助台灣半導體產業,現在是跳下來直接協助大陸建立半導體產業,」張寧三說。
中國翻天覆地打造東方矽谷,給予張寧三等矽谷華人很大的震撼。
2001年8月,張寧三率領華美半導體協會的參訪團來到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站在中芯國際的門口,望著簇新巨大的四棟半導體廠房,聽到的是隔壁上海貝嶺8吋晶圓廠低沈的打樁聲,回過頭看到的是宏力半導體門口川流不息的載運廠房設備的大卡車排成長長車流。這種三百六十度身歷聲的震撼,是張寧三在二十多年來走訪全球二十多座半導體廠前所未有的震撼。
這一次,張寧三不想再錯過中國發展半導體的好商機,決定離開熟悉的矽谷,來到上海創業。「我心裡很清楚,錯過十多年前台灣竹科的那一波創業潮,中國大陸將是我的創業夢想天地,」五十二歲的張寧三激動地說。
兩個月後,他毅然離開KLA-Tencor高薪的工作,2001年10月帶著兩口皮箱,直奔上海,投入上海新進半導體,從6吋雙載子(bipolar)的晶圓代工做起。
上海是第三個家
矽谷人單身前往上海找尋事業第二春的同時,往往必須與家人暫時分離,每天都是親情與事業之間的拉鋸戰。
剛來到上海的張寧三,就如同其他的矽谷人一樣,必須面對陌生、未知的環境,與太平洋彼岸的親人的呼喚。每每工作遭遇挫折時,他都是回頭看看辦公室裡女兒的問候卡片,溫暖的親情是他隻身在外闖蕩的最佳精神支柱。
在上海的一年半生活裡,張寧三選擇用數位相機把他的工作、生活的點點滴滴記錄下來,像是在上海第一天上班所吃的餐盒、辦公室及宿舍的裝潢、上海的街景,都被他一一拍攝下來,存在筆記型電腦裡面,製作成「我的一天」檔案,透過e-mail傳遞給美國的家人。
台灣是張寧三出生成長的第一個家,而美國矽谷是他成家、就業的第二個家,現在上海已經成為他半百創業的第三個家。
最近,張寧三決定告別上海的無殼蝸牛生活,在古北新區買了一間花園公寓。望著即將裝修完畢的新屋,張寧三感慨地說,「終於有在上海落腳的踏實感覺了。」交屋之後,他立刻要將岳父從台灣接過來,再過幾年,他的太太從洛克希德退休之後,也要搬到上海,一家人再度在上海重聚。
張寧三的故事,是眾多矽谷科技人隻身在上海闖蕩的寫照。「在上海,我再度找到了成就感,與被需要的感覺,」另一位離開台灣三十年,目前擔任上海貝嶺技術開發部副總經理的詹思誠詮釋矽谷人的內心世界。